五年级句式与转换练习题1
小学语文句式转换归纳练习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间的转换:有不(否定词)去不,无不加不(否定词)。
陈→反:加上疑问词(怎么、难道)和语气词(呢?吗?)
二、把字句:主动者(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把+被动者(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被字句:被动者(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被+主动者(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三、调换顺序意思不变:
时间(地点、重点强调的内容)+逗号(,)+其余句子内容
四、直接引语(人物直接说的话,提示语后有冒号、引号)
间接引语(转述别人的话,提示语后加逗号,去掉引号)
11、李刚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近视眼睛的同学。
12、经过治疗,小明的病很快恢复的健康。
13、我们必须认真改正并仔细检查作业中的错误。
14、我们迈着轻快地步子和欢乐的歌声去郊游。
15、陈明同学基本上完全改掉了不好的习惯。
16、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17、他很果断,从来不听别人的意见。
18、多读课外书,可以是我们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例: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
我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6、前后矛盾:即句子意思前后不一致。
方法:找出矛盾的点,删去或改掉其中的一个。
例: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了。
7、分类不当:即句子中把不是一类的归为了一类。
方法:找出不是一类的,进行修改或删除
例:菜园里种着西红柿、西瓜、黄瓜、毛豆、红豆、扁豆等蔬菜。
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而是······等。
2承接句。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如:“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去做。常用关联词语有:
······接着······、······就······
8、不合事理
方法: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尽量少做改动,终于原意,尊重客观事实。
例:春天到了,种子长叶,生根,发芽。
9、指代不明。
方法:借助词语讲话说明白。
例:李刚和小海是好朋友,他经常帮助他。
二、改病句的三个步骤
1、读句子,理句意2.、查排审,找病因3,该句子,保原意(改的少,改的巧)
三、练习题
1、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约而同地笑起来。
练习题
1.诸葛亮说:“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2.赵王对蔺相如说:“你带着宝玉到秦国去。”
3.李明对老师说:“我叫李明,是从重庆转来的。”
4.妈妈对我说:“等你测试完回来,陪我去书城买些教学用品。”
5、小红军对陈赓说,他还要等他的同伴呢。(改为直述句)
6、老师对小丽说:“你这么做是不对的。”
(三)缩句和扩句
缩句方法:1、找出主要动词。
2、删除句子中“的”“地”前,“在”“从”“得”后的修饰成分。把句子中的修饰词语,即所谓的枝叶尽可能全部去掉,不能去一点,留一点。
3.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不能去掉,否则有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
4.读改好的句子,检查句子是否通顺,句子意思是否与原句意思一致,句子是否保留了“名+动”或“名+动+名”的形式。
五年级句式与转换练习题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
方法:1.陈述句改反问句,在句子中加上“难道+不+吗”;“怎么+不+呢?”;“怎能+不+呢?”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删除句子中的反问成分,问号改为句号。读改好的陈述句,要求句子通顺,意思与原句相同。
练习题
1.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了吗?
2.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于是······、······于是······、······又·····、······便·····等。
3递进句。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如:“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常用关联词语:不但(不仅)······而且······、
不但······还······、······更(还)
······、······甚至······等。
练习题
1、小东走的很快,一定是有急事。(改成比喻句)
2、山洪暴发。(拟人句)
3、两只小鸟站在树枝上叫着。(改为拟人句)
4、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改为比喻句)
5、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改为拟人句)
6、夏天到了,树上的叶子绿了。(按要求改句子)
(1)打比方的句子:
(2)把物当人来写:
(3)感叹语气的句子:
10、雄伟的长江、黄河哺育了我们,我们怎能不爱它呢?
11、没有哪一个同学说李医生不是好人。
(二)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第三人称转述)
一般方法:1、提示语部分一般不变,祈使句式,疑问句式做合理的变换。
2、将:“”改为,
3、若直接引语中只出现了一个人称,而且这个人称就是指的是提示语中的人,只要将这个人称改为“他(她);若直接引语句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人称,而且这两个不同的人称分别指的是提示语中的两个人,那么要将代表提示语的第二个人的人称用提示语中的名称代替,将代表提示语中第一个人的人称用“他(她)”代替
2、搭配不当:即句子中的某两种成分或某两个词语错误搭配。
方法:找出不当“点”进行合理化处理
3、词序颠倒:即句子里的词没有按照规律和表达意思的需要来排列。
方法:找出顺序颠倒的词再作修改。
例:这本书对我很感兴趣。
4.、意思重复:即句子里出现多余成分,显得语句啰嗦,累赘。
方法:分清大小概念,决定取舍
5、概念不清:即句子中的意思含糊不清,令人不解、混淆。
4选择句。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如:“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常用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
或者······或者······、是······还是······、
要么······要么······、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等。
(六)修辞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比喻的结构一般有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句。(1)同类相比。例如:他的性格很像母亲。(2)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3)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4)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5.句子中的“着、了、过”和“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如果去掉可能改变句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情感。
练习题
1.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缩句)
2.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缩句)
3.、五彩缤纷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了一幅美妙无比的图案。(缩句)
4、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缩句)
7假设句。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如:“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常用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等。
8条件句。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如:“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产用关联词语有: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等。
3.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4.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5、小孩掉进河里,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6、难道这不是祖国母亲对我的期望吗?
7、为爸爸找到了病因——二氧化硫过敏,我怎能不高兴呢?
8、多媒体电脑,真是个神奇的魔术师。
9、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
5转折句。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如:“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常用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等。
6因果句。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如:“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常用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等。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就是浮夸。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劳动三十天,胜过两个月。(事实,不是夸张)
10、草原上有羊群。(扩句至少两处)
11、我们成长。(扩句)
12、周瑜嫉妒诸葛亮。(扩句)
(四)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转换
方法:选择同一个意思,可以从正面去表达,是肯定句:从反面去表达相同的意思,是否定句。将肯定句式改成否定句式,除了将原句中表示肯定的词语(如“能”“会”“可以”等)改成表示否定的词语,(如“不能”“不会”“不可以”)外,还应在原句式的适当位置再添上一个表示否定的词。
5、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等情况。(缩句)
6、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像一排排士兵似的排列在宽阔而笔直的马路两旁。(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