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文章篇幅不长,主旨鲜明,线索清晰,又不失起伏、波澜、跌宕,能够产生撼动人心的效果。

文章突出塑造了虽“普通”却极“不平凡”的白杨树形象,赞美了抗战军民的坚强意志和精神,直到今天,文中昂扬向上的精神仍然很有感染力。

一、本文是托物言志的经典名篇,可以借此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主要特点。

批物言志的散文往往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思考。

因此,这突散文首先要细致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此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本文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目然景观,联系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斗争,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

文章既是在高声赞美白杨树,更是在讴歌奋起与日寇进行殊死战斗的广大西北农民、战士,讴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顽强意志和坚强精神。

二、欲扬先抑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览无余的文章可能会像本文所说的高原景色一样,给读者一点儿“单调”的感觉。

所以,好的文章常常会设置一些悬念、伏笔,采用一些特殊的技法,以增加文章的波澜。

本文有两处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富于变化,也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

第2段,铺叙高原景色的同时也写到作者的感受,感受又不是平铺直叙而是不断变化:先是想到“雄壮”“伟大”之类的字眼,接着略微
感到有些“单调”,最后看到“傲然”耸立的白杨时“惊奇地叫了一声”。

文章的变化,始终牵引着读者,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控制在作者的笔端,使文章有波澜,又为白杨树正式出场蓄足了气势。

第7 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跟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等,夸它是“伟丈夫”,先抑后扬,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