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德历史名人录

宁德历史名人录

宁德历史名人录宁德自公元933年(即后唐长兴四年)建县,1988年改市,千余年来,宁德可以说是“人才辈出英烈盖世”。

早在隋唐时期,霍童石桥就出了一位隋谏议大夫,名叫黄鞠。

其时因隋炀帝暴政无道,进谏不纳,他便避居石桥过农耕生活。

他在霍童搞的水利工程,与闽南洛阳桥相蓖美,堪称当时福建的三大工程之一,至今仍有效益。

那时还有一位名叫彭仲修的城关人,也官至唐武毅大夫。

到了宋元时期,有虎贝的陈普(即“石堂”先生),是宋元初的教育家、理学家、天文学家,又是科学家。

他精于天文、地理、声律、算数等。

他所设计制造的计时器――“刻漏”,一天时差仅20秒,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计时器之一。

其名今已列入《中国名人大辞典》。

有漳湾人阮大成,刚直敢谏,匡扶正义,积极与国子监太学生陈东等为朝廷良臣、抗金名将李纲被诬陷罢职一事,一起上书皇帝,恳求复用,终被纳,由此深得抗金名将韩世忠赞扬和敬重。

韩世忠入闽时还专程看望过阮大成。

还有飞鸾梅溪林铎(诰赠谏议大夫)和其子林仲虎、林仲麟、林仲彪父子四人亦为其家庭增添了不少光彩。

林仲虎宋庆元二年以武魁漕选参廷试,举为第一(即宁德流传的两个武状元之一,另一个是洋中姚溪尾人姚望之)。

后因抗金勇敢善战被举为右骑卫中郎将,随后又充通尉副使。

“开禧间副李璧使金,以风节著。

”林仲彪官至提举洞霄宫。

老大林仲麟,史称“宋庆元六君子”之一,《宋史》对其评价很高。

至南宋,中状元的有两人:一是城关的余复,旧街“状元里”即因此而得名;另一是漳湾人阮登柄,官至吏部侍郎。

到宋元间中进士的达71人。

其中郑罕(二十二都人)官至大理寺判;阮睿(漳湾人)官大理寺评事;郑昌龄(城关人)登进士,秦桧闻其才名,欲饵以美官,不赴,终承议郎;张翮(城关人)官直州知州,历至少傅;郑士懿(城关人)历官武冈军(民间流传和县志载称“郑驸马”);黄舆善(六都人)官工部侍郎,后台为东宫洗马,以亲老不就;黄裳(六都金垂人)官至武节大夫。

黄石孙,宋淳熙14年中武举,丞相赵汝愚见其姿貌魁伟,议论英发,以“一世人物”评之。

他与林仲虎同日被命官知高军邮军。

宋神宗时南埕还出了个贤妃林贞(民间误传为皇后娘娘,实系贤妃)。

据1995年版《宁德市志》记载:林贞的高祖林揆为首任顺昌县令;曾祖林延安官朝议大夫;祖父林特历任三司使、刑部尚书,列后赠尚书左仆射(副宰相级);父亲林沫,字植德,官司农卿,寿州知府。

林贞幼选入宫,长大之后深得神宗皇帝赵顼宠爱,封永嘉郡君,升美人,进婕妤,生赵俣(燕王),赵偲(赵王)和邢国公主。

宋元佑五年(1090年)林贞逝世,时年39岁,神宗下诏用一品大礼安葬,封赠贤妃。

其时,宁德城关还有一位名贤叫陈成父,学识渊博,安贫守道,被爱国词人辛弃疾选为二女婿。

至明清时期,有洋中人周斌,是明朝建文帝的老师(建文帝即洪武帝长子朱棣的儿子朱允文)。

宁德闽剧团在六十年代曾公演过黄如枢编的《建文帝哭师》即指此。

周斌曾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至便殿,询以治国之计,他侃侃直言,无所避忌,以忠贞刚直闻于时,被授中都国子司业,死时赐其居为“国子先生里”。

有七都人林聪,即民间传颂的“林尚书”。

关于他的传说和史记甚多。

他出身于教谕之家,少年聪颖好学,七步能诗,对答如流,“日记数千言,下笔立就。

”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举已未科二甲第19名进士,授刑科给事中,他“誓心以右直谏臣”自任,以“精忠报国者”自勉,官至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聪在40年的居言路,事检察和司法的政治生涯中曾屡屡与贪脏枉法宦官作坚决的斗争,有过三起三落的遭遇,但他是“正色敢言,法不私恩”的名臣,在法学、哲学、政治和文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树。

1449年他在《乞将奉御善增及内使姚广付司法治罪疏》中强调“天下之法度”(意即主张法治,反对人治),这比十七世纪黄宗羲提倡的“天下之法”还早三百多年。

林聪在十四世纪就建议“判死以缓”的刑律,避免错杀寃案发生。

应该说他是我国历史上提倡法治与“死缓”的第一人。

有三都黄湾人林泰,官至监察御史,江西巡按。

永乐二年(1404年)是三都岛上“金榜题名”第一人。

为官期间有一次路过鄱阳湖,登船遇风受阻,当地士人指出在鄱阳湖只能顺风行舟,凡遇大风就不能开船,否则“箩米变斗米”,生命不保,而这位出身于大海边的“察检大人”,竞自己操帆掌舵,逆风飞舟,轻易而进,在场看者个个发呆,称其为“神人”。

此后当地群众也学会逆风使舵行船,美称“察院风云”传为佳话。

有城关人陈裒,嘉靖癸未进士,越年授云南道监察史,后任江西巡按,为官清正凛然。

后因告大学士夏言欲毁民居为园圃,遭谪。

去之日,江西父老涕泣,留其豸袍为纪念。

一生著有《礼记正蒙》、《易书诗绪说》、《慈水闲吟》、《云间笑语》、《骝山集》等。

其兄弟陈褒,跟他是同科双进士。

他俩父早殁,幼时家贫,靠母针线活持家。

兄弟俩均好学上进,殿试时文采超人,双双中举,后均官至监察御史和巡按,一个在江西一个在山东。

有城关人吴国华,丙辰进士,天启初升兵科给事,时宦官弄权,国华感愤,上疏劾,指数奸党,字字诛心,使其丧魂落魄,魏忠贤怒,矫旨削其官。

国华归里,日抱君国之忧,赍志而卒,年四十九,朝野端人莫不为洒涕。

崇祯二年,旌奖“精忠名臣”,赠太常寺少卿(民间传的死后封相可能指此)。

城关人蔡景榕,嘉靖四十年,倭寇破城,为倭所掳,被押扶桑(今称硫球群岛),时年24岁,历经三年,辗转生还,著有《海国生还记》,记述日本国民情风俗、物产、礼教、文化等。

回国后为官15年,为地方教育作过巨大贡献。

城关人刘廷珍,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进士。

1896年出任奉天凤凰厅知县(今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三十一年调盖平县任知县。

1900年沙俄侵犯奉天,兵临凤凰厅,廷珍坚持与城池共存亡,宁死不屈,俄兵见此生畏而退,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免生灵涂炭。

廷珍在任内废举兴学,推行新政,兴办农商,受百姓赞扬,三十二年告疾还乡,当地百姓夹道欢送并赠予“万民伞”(今仍存)。

虎贝人黄礼珍,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武举人,进京排列一等,历任千总、提标、左营守备、金门右营游击、参将。

咸丰九年补授台湾水师平安协副将,十一年任广东师阳江镇总兵(圣旨上是闽台提督、总兵)。

同治元年再次调台,诰授光禄大夫,振威将军。

他在当时是位有名望的武将。

其时任过知县、知府者为数更是不少,比较有名的是山东武定府知府蔡步镛、南昌府知府蔡绩夫。

蔡步钟还出任过云南按察司。

当时出任上海县、杭州县知县的也有我们宁德人。

可以说当时我们宁德人出任文官者多为清官,出任武官者多为勇将。

———————————————————————————————————辛亥革命后(民国时期) 林振翰,字蔚文,城关碧山街人,生于1883年,卒于1932年,时年49岁,是我国第一位把世界语译成汉语的学者,著有《汉译世界语》、《汉文世界语互译辞典》,官到四川盐运使、扬州、松江和福建盐政分所经理等职。

我国盐政上有专门书籍、专门统计材料,均始于他手,还先后著有《川盐纪要》、《浙盐纪要》、《淮盐纪要》、《中国盐政辞典》、《中国盐政纪要》、《全国精盐调查录》等百余万字,为近代我国闻名的盐法家。

黄树仁,霍童石桥人,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过孙中山大总统顾问,死于北京葬在香山。

石磊,石后人,1913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任教于天津南开大学,北平国民大学,政法大学教授。

后从政1947年调任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曾为营救共产党地下党同志做了一定工作。

1951年镇反时被错杀,1982年平反,1986年省委书记项南接见其子女亲属。

冯近凡,城关小东门人,原名瑞麒,曾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国际贸易系,担任过翻译官,1947年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曾任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1972年作为尼克松总统访华时的高级经济顾问,周总理单独接见他。

此后多次率团参加广交会。

当我们国家党政领导人(邓小平、万里、赵紫阳)访美时,冯都代表当地华侨领袖参加接待活动。

冯到北京时邓小平接见他,江泽民在上海时二次接见他。

他还任过美东福建同乡会主席、全美华人协会纽约分会理事、美国华侨总商会会长等职务,1992年病故。

我国驻纽约总领馆的总领事也参加了冯的追悼会并在悼词中说:“冯近凡先生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使中国人民失去一位好朋友,美国华侨失去一位好侨领,这是祖国的损失,也是他家乡福建人民的损失。

冯近凡先生生前为中美建交,为发展中美贸易,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作出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 陈邦梁,八都镇人,1945年3月考取公费留学英国(系英国举办中国高教部出国研究生班),归国后历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副教授,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教授。

解放后人民政府安排其去东北工业学院任教,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控空权在苏联专家援助下,中央决定东北成立航空制造工业,陈擅长机械动力,是内燃机专家,就被任命为所属第120厂总设计师,该厂是当时国家重点项目,又是保密单位,他主要负责审查图纸,校对设计并协调各施工、生产单位的技术问题,为我国航空制造业做出过一定贡献,1982年病故,终年75岁。

阮子骥,八都镇人,一代名医,其医德高尚,贫富无欺,一生不辞辛劳,抢救危难病重患者。

生前著有《伤寒论》、《温病学》、《我对胃炎水肿的认识与治疗》,曾评为福建省名老中医。

阮琼珠,洋中镇前路村人,广州夏葛医科大学毕业,曾任宁德圣教妇幼医院院长,是宁德县西医的奠基人,也是宁德历史上采用西医外科手术疗法的第一人,创办护士职业班,培养护士和助产人才,首开宁德办职业学校的历史先河,并于1941年把医院改名为“永安医院”(即人民医院的前身),阮为宁德西医西药的创业与发展,起过牵头人的作用,使人敬佩。

黄以褒,霍童镇人,晚清举人系私塾名师,曾设“培英斋”办学育人,桃李满蕉城,深得群众拥戴。

上述之外,其他名人不再一一。

现谈一谈“两东使者”宁德人民历史上的救命恩人:一是抗倭名将戚继光,山东省东牟县人(今称莱芜市),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八月奉命由浙入闽,其时的倭寇(日本)盘踞在漳湾横屿和八都云淡门已三年之久,经常出动骚扰城乡,打家洗劫,强掳妇女,无恶不作,人民苦不堪言。

1561年宁德城关被陷,烧杀掳夺,一片瓦烁,毁为废墟。

戚继光率“戚家军”自浙入闽平倭,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城虽复,但已满目疮痍,惨不忍睹,有戚继光感怀诗一首为证,《宁德平》是:“孤城已复愁还剧,草芥通忂杂鲜痕,废屋梁空无社燕,清宵冷月有悲魂。

”宁德人民感其恩情在漳湾、城关分别建祠纪念他,现继光公园有其塑像。

二是一代清官林时芳,广东省潮阳县人,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五月莅宁任知县,在嘉靖四十年十月倭寇陷城,烧杀掠淫,百里荒墟,县志载“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散者不得复聚。

”时芳至,抚疮痍,集流亡,筑城业壕,与宁人戮力同忧,艰难缔造。

在废墟上生基立业,任职五、六年,林时芳日不遑食,夜不安寝,百计安民,民赖以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