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禅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
围绕“文化强省”、“智慧佛山,文化先行”和我区建设“追求博大精深,创建近悦远来的智慧禅城”的要求,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凝聚禅城精神、提升公民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
为此,特制定《佛山市禅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一、发展目标
通过重点实施公民文化素质提升、城市形象提升、公共文化普惠、岭南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五大工程”,稳步提高禅城的人文向心力、文化竞争力和文明感召力。
力争到2015年,达到与创建“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示范区战略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水平,将禅城建设成为国家级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广府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岭南文化开发示范区。
二、主要任务
(一)公民文化素质提升工程
目标:宣传和实践具有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新时期禅城人文精神,全面提升全民文化艺术素质,提高禅城市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1. 培育新时期禅城人文精神。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爱国主义和现代公民教育建设,开展“新时期禅城人精神”大讨论,提升禅城包容精神。
2. 提高全民文化艺术素质。
深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开展“崇文佛山·书香禅城”全民读书活动,推广国学经典诵读示范点创建工程,实施科学知识普及工程。
加快启动“岭南文化育苗”工程,把优秀岭南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粤剧、武术和陶艺等传统文化专业协会和非遗传承人才“进校园”工作,将祖庙、梁园和粤剧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建成区内各中小学的“第二课堂活动基地”。
3. 提升思想理论研究和创新水平。
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示范基地建设,打造“通济论坛”、“思想博客”成为主流价值观的话语平台。
建立广东省陶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出版《石湾陶瓷艺术理论研究》等理论丛书。
实施“禅城智库”建设工程,建立咨询决策机构,为党委、政府决策建言献策。
(二)城市形象提升工程
目标:通过打造岭南文化城市景观、和谐文明的形象和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塑造和传播“博大精深,近悦远来的智慧禅城”新形象,不断提升禅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 建立岭南文化新地标。
将岭南文化和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建设规划,以佛山古镇等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为突破口,高起点、全方位营造岭南文化城市景观、科学有效保护延续禅城的文化形象和城市个性,将禅城建成彰显岭南文化神韵的高文化品位中心城区。
2. 规划建设“岭南文化精髓两日游”旅游线路。
加快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一庙(祖庙)、一馆(岭南天地)、一剧(粤剧主题公园)、一桥(通济桥)、一食(佛山传统美食)、一拳(精武会馆)、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一陶(1506创意园)、一乡(南庄岭南水乡)”为特色的禅城旅游精品,使禅城建成海内外游客体验广府文化魅力的主要旅游目的地。
3. 塑造和谐文明的禅城形象。
加大交通道路网络畅通、城市管理提升等民生工程的宣传力度,深化“十好和谐文明村”创建工作,组织实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
2015年全区文明村覆盖率达90%以上,力争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任务,塑造富强、文明、和谐的禅城新形象。
4. 推动文化“走出去”。
加强与英国梅德韦市等国际友好城市的文化、教育和体育等交流活动。
扩大禅港、广佛肇文化共建、中日韩现代陶艺交流展等对外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加强CEPA 关于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禅城文化“走出去”。
(三)公共文化普惠工程
目标:完善区、镇(街道)、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
事业的数字化,建成“十分钟文化圈”,让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建成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
1.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扩大政府购买的文体服务范围,建设区体育中心体育训练活动基地和区青少年动漫素质培养基地,完善曲艺培训基地、龙狮运动训练基地,巩固祖庙、石湾、张槎和南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2011年全区140个村(居)全部建成文化室,2011年实现“十分钟文化圈”。
2012年将南庄、石湾、张槎、环市等文化广场建成社区文化标志性广场,2015年建成禅城文化体育公园(文华公园、亚艺公园)、粤剧主题公园(兆祥公园)、诗书画主题公园(梁园)和武术主题公园(中山公园)。
2. 加强“智能文化”建设。
推进三网融合建设,推进数字电影放映“2131”工程,启动“数字南风古灶”、“数字文物藏品”等数字历史文化名城工程。
完善联合图书馆主分馆体系和“数字图书馆”建设。
在保证现有分馆正常运作的基础上,再新增分馆3个,主分馆总计达到8个,建设社区图书馆50个,并逐步将条件成熟的学校图书馆纳入区图书馆的主分馆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体系内的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3. 打造文化活动品牌。
加大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力度,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打造岭南特色的文化品牌。
举办具有“一镇一特色”的“花开四季,文化禅城”系列文化活动,打造中国(禅城)岭南年俗欢乐节、粤桂港澳台狮王争霸赛、中国(佛山)陶瓷节、汾江河龙舟赛、“五一”万人长跑等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
4. 整合社会资源。
建设岭南(佛山·禅城)文化艺术创作教育基地,搭建文化艺术培训和交流的公共平台。
(四)岭南文化遗产传承工程
目标:加强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深入研究,合理开发利用各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岭南文化的寻根之地,建成国家级广府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岭南文化开发示范区。
1. 加强重点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推进广府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建设祖庙街道等文化生态保护区。
编制出台《禅城区文物保护规划》和《禅城历史人物研究丛书》。
完善区级非遗名录,争取更多项目入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名录。
加强传承基地建设,扶持培养非遗传承人才。
2. 打造“佛山古镇”文化品牌。
成立“佛山古镇”研究小组,出版一套以史话形式,全面介绍“佛山古镇”历史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和民俗故事的史志丛书。
创作一份可表现于电视、电影、话剧和动漫等方面的剧本,深入挖掘叶家庄粤商历史、简氏兄弟故事和鸿胜馆故事等本地剧本创作原型。
3. 保护和弘扬“水乡古镇”文化。
加快南庄生态休闲区、张槎王借岗文化旅游休闲区和罗南生态园等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都市型乡村旅游休闲胜地建设。
挖掘隆庆陈氏宗祠、罗格孔家旧村及古官道等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生态古村落。
利用密布的水道河涌,以及大量的古民居、祠堂、古道等历史人文建筑,规划建设岭南水乡古镇、古村落旅游线路。
4. 建设世界陶文化圣地。
弘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技艺,提升“石湾公仔”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继续打响中国石湾陶艺文化节、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中日韩现代陶艺交流展、国际柴烧节等五大陶艺品牌。
(五)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目标:实施人才强文战略,加强文化人才的配置与开发,培育一批在文化领域起骨干和引领作用的文艺人才,将禅城建设成为富有吸引力、竞争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人才聚集地。
1. 培养文化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
健全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机制,实施“315人才带动工程”项目,鼓励支持优秀的高级工艺、美术人才申评国家、省级工艺大师和美术大师等称号。
支持院校与文化企业、园区合作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才。
加强龙狮、书画和粤剧等文化特色学校的创建。
2. 积极引进高端文化人才。
建立全区文化人才库,重点引进社科理论、文学艺术、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高端人才,加快引进、培育文化高端人才,重点建设大师艺术馆、工作室等配套设施。
3. 扶持群众文艺社团和文艺精品创作。
重点扶持一两支高水平的文艺团队,推动各社区建立1支以上特色文艺队伍。
成立区文化志愿者协会,建立“曲艺”、“陶艺”和“文艺创作院”等文艺基地。
三、保障机制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区、镇(街道)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指导、协调和督促计划的实施。
各镇(街道)落实党政“一把手”工程,做好班子建设和人员配备,推动文化建设工作落实到位。
(二)健全政策保障机制。
确保文化建设用地规模,重大基础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工程用地优先予以安排。
出台《佛山市禅城区宣传文化人才培养使用办法》,进一步发挥“315工程”优秀人才的积极示范作用。
(三)完善财政投入机制。
确保区、镇(街道)财政的文化事业费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
区文化事业建设费由区委宣传部按规定管理使用,全额用于文化建设,从2011年起,文化事业投入经费相对于当年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不低于1%。
(四)健全宣传文化干部培训机制。
力争用三年时间将区、镇(街道)、村(居)、社区宣传文化干部轮训一遍。
强化舆论宣传,强化教育培训,强化文化外宣,在全社会形成理解支持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五)健全督办督查机制。
研究制定文化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行动计划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及责任分解,并将其列为各级党政班子单独考核指标。
同时要强化区人大、政协对文化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