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知识点全面总结

高考地理知识点全面总结


1、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组成 区位 特点
中心商务区 CBD 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
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
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 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无 CBD )② CBD 外侧③街道两侧 ①交
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人口增长的转变从死亡率下降开始, 出生率的下降使迅速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 最后实现零
增长。
3、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模式 特点 分布 举例 利 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 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 (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

(按收入) 低级住宅区: 面积小, 拥挤, 与低地、 工业区联系, 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发

2、形成原因
(1 )历史因素 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 )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距市中心远近
通达性高低
建筑间距 由南向北扩大;服饰;交通;民歌。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建筑空间布局 美国: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
欧洲: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 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建筑结构 围墙 中国: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

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迁移原因:推拉效应 迁出地不利条件(推力),迁入地
(拉力)有利条件
4、原因 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
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
新加坡、中国 (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
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 过渡 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土耳其、阿根廷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 3 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 服务功能越强。 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
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第二节 城市化
一、 城市化 三个内涵: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

会 交通 交通发达,速度提高
因 保鲜技术
素 一般运输距离越远,单位运费越低
集约化程度越高,成本越低,农作物生产越可以远离市场
政策:政府补贴,提供技术支持等
农业生产技术
在自然和社会因素中, 自然因素相对稳定, 社会经济条件多变, 所以要更多地考虑社会经济
因素。
[主导因素 ] ①以色列无土蔬菜栽培(技术)②江南丘陵茶树(土壤)③城郊乳牛、花卉(市
(3 )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
(4 )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 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
六边形) 理论 ②嵌套包围 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人口迁移流向 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
北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洋洲:一直是迁入
亚洲、非洲:一直是迁出
国内人口迁移:历史上 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2 个阶段 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 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
酸碱性 耐酸性(中国南方):茶树、马尾松、杜鹃花
耐碱性(中国北方):柏树、碱蓬、柽柳
地形 平原,易于发展种植业,利于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三江平原机械化水平最高
山地,发展畜牧业和林业(不易发展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水源:河西走廊粮棉生产、南疆棉花生产、河套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 社 市场(决定性作用,决定类型、规模):自然条件决定能种什么,到底种什么取决于市
迁移(发达国家新趋势)
3、特点
国际人口迁移: 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战后(现代),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 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特点:相对性。世界 60 亿,中国 7-10 亿。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探索〕英国终年盛行西风 工业区一般布局在东部
河流自西向东流 西部环境好,为高级住宅区,东部为低级住宅区
[探索 ]中国与欧洲人口增长的比较:出生率:中国>欧洲,死亡率:欧洲>中国(原因,欧
洲人口老龄化),欧洲后期出现负增长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 9 页案例研究):六个阶段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 1949-1957 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 (1957-1961 年 ):三年自然灾害
(环境人口容量)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
木桶效应)、经
济等
阳光、空气对环境承载力没有限定。目前,用粮食生产(土地)来估算承载力应用最广泛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 100 亿,中国 16 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 养好 的最大人口数,更有意义,合适、 “发展 ”角度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地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中海式农业 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种植园、现代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大牧
场放牧业
(美国农业地带) (在城市郊区)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美国、中国海南岛橡胶园 荷兰,鲜花王国
2、按生产对象: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3、按投入多少 粗放农业:投入少,靠扩大土地面积增产
集约(密集)农业(劳动力密集型、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投入多,靠提高单产增产
城市文明向农村
地区扩散
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
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二、 世界城市化进程
当今世界城市化两大突出特点 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更突出)
世界大城市化趋势一个突出表现为: 形成了城市群 ( 37 页图 2-2-4 ,大体了解城市群分布在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

[思考 ]①出国旅游属国际人口流动 ②我国大学生赴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属国际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
什么地方)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 晚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 高 低
城市人口 少 多
现代发展速度 慢 快
与经济关系 相适应(与工业化相伴成长) 不适应(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
现代新动向 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为主,大城市过度膨胀
原因:市中心 “产业空心化 ”,经济萧条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一单元
人口增长 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人口增长率高则出生人口多( ×)
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1、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 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
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
2、人口增长的五个阶段和金字塔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
5、其他 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思考〕美国老年人迁往阳光地带原因:良好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较低的生活费用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 “生存 ”角度
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 卫星城、农业区、住宅 城市外围 为城市服务
〔思考〕①占有空间最大的是住宅区
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 高级住宅区: 面积大, 独立庭院, 位于城市边缘, 多与高坡、 文化区相联系 背
原因:郊区环境质量好、乡镇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质量不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