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资企业在大陆投资与发展历程及现状
国际金融 廖子云32012110129 翁毅骏
台资企业的发展历程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
“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作出试办经济特区的决定。在此吸引下,台商向大陆迈出试探性的第
一步。
80年代初期,台商开始以外商名义或较为低调的方式进入大陆投资。
但由于两岸关系尚处于对抗时期,台湾方面对两岸经贸往来限制严格,
更未开放台商投资,因此台商对大陆还处于试探期,投资主要集中在
以地缘与文化相近的福建沿海地区,投资数量有限。1987年7月,
台湾当局解除外汇管制,允许企业对外投资,为台商间接赴大陆投资
创造了条件。同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台商
纷纷以探亲名义赴大陆考察或寻找投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
于1988年6月及时公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为台商
赴大陆投资提供了法律保障与政策条件。
据统计,1989年,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计540个,协议金额5. 5
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 5亿美元,相当于前几年之和。在台商对
大陆投资热潮冲击下,台湾当局于1990年1正式公布《对大陆地区
间接投资或技术合作管理办法》,有条件开放台商间接对大陆投资,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发展。这一时期,台商对大陆
投资的主要特点是:多为“台湾接单、大陆加工生产、产品外销”的
“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平均外销比率达85%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以及临近港澳的珠江三角
洲,逐渐建成台湾传统产业的聚集地,因为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涨而
面临生存危机的台湾传统企业在祖国大陆开始新一轮创业,同时也为
大陆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根据台湾工业总会的统计,
最多的时期,台商在粤、闽两省的投资已占其投资大陆总额的近一半。
台资企业的现状
2001年,一家来自台湾彰化、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来到祖国大陆,
在天津创立了顶新集团。如今,它以“康师傅”的品牌发展成为中国
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厂商和茶饮料生产基地,在全国各地拥有55万个
销售网点。
台商在大陆投资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数量在继续增多、规模在
不断扩大、质量在稳步提高。台商企业在大陆创造了新的奇迹,许多
中小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或知名企业。同时还应看到,中国加入世贸
组织后,两岸经济环境出现许多新的重大变化,全球经济也进入一个
新的调整期,台商在大陆投资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
台商对大陆投资必须进行新的策略调整与战略转移,以图在大陆的长
期发展。首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时间表国内市场相继开放,
国际大企业或跨国公司纷纷进入大陆,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大陆展
开市场角逐。同时大陆本地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实力上升,国有企业
经过改制运行机制得到转变,竞争力增强。中外企业对台资企业形成
“两面夹击”,台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其次,大陆各级政府
对台商原有的特别优惠政策,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正在逐渐缩小或
消失,原来主要依靠特别待遇而得到快速发展的台商必须调整经营策
略,必须转向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方式来取得经营优势。 第
三,随着大陆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法制环境的不断完善,台商
以前靠“走政法灰色地带”、“利用法律空白”、“逃税漏税”或“政商
关系”等方式获得“额外利润”的时代将不复存在。台商必须面对法
制环境完善、市场秩序规范的现实,从寻求利用政策和法律的缝隙转
向公平竞争与合法经营。第四,大陆科技水平在迅速提高,科技人才
不断增加,台商原有的技术与人才优势正在消失。台商要继续在大陆
生存与发展,必须走本地化的道路,充分利用大陆的科技、人才、原
料等本地资源优势,与大陆相关行业中的企业建立合作的平台,而不
能再走“自成体系”,封闭式独立经营的路子。最后,台商在大陆的
发展与壮大,还面临台湾当局的处处限制与打压,以及迟迟不开放“三
通”所造成的优势流失与发展困境。
历经20余年的发展,台商在大陆投资作为特殊历史背景下的
产物,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大陆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如今,
台商在大陆投资与发展,虽面临诸多挑战,但仍充满着无限的希望与
广阔的发展前景。尽管台湾当局仍然有着这样那样的限制,但台商在
可能的情况下,仍会争先恐后地涌入大陆投资。如今,世界的经济形
势,岛内的经济现状和政治需要,迫使台湾当局对台商到大陆投资的
限制有所松动。这为台商与前来大陆投资的其它商家竞争中,抢占未
来商机,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台商投资大陆的新取向
台商在大陆的投资量大面广,呈现四大趋势:
一.台商加大对大陆的投资力度,大陆的生产基地成为台商站稳
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支柱。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6年底,大陆累
计批准台商投资71847项,台商实际到资439.1亿美元。2
006年大陆共批准台资项目3752项,合同资金113.4亿美
元,实际利用台资21.4亿美元;台湾地区相关经济部门的统计显
示,2006年上半
年,批准对大陆的投资额达35.5亿美元,较2005年同期增长
35.2%,是近年来台商投资额少见的高增长,而且平均单项投资
规模达到685万美元,创历史新高。
二.关注内地能源、资源丰富地区的市场潜力,台商开始向大陆
中西部转移。截至2005年底,台商前1000大企业已分布内地
24个省区,2006年更有多家知名台资企业将目光瞄向内陆地区。
2006年5月,全球最大的圣诞灯泡供应商--惠州台商杨平和投
资2亿元人民币在河南濮阳设立灯饰厂;在广东台山设厂生产铝合金
大钢圈的富海公司将第二个生产基地设在包头;7月底,鸿海集团与
印尼金光集团、山西兰花集团合资18亿美元,在山西发展煤化工产
业,还将与山西省签署多个投资协议书,投资领域包括IT、
汽车零部件等项目。
三.服务产业成为台商到大陆投资的热点。目前商贸物流、航空
运输、旅游观光等领域正成为台商积极争取的目标。台塑集团在厦门
海沧以合资形式共同兴建了厦门长庚医院,该医院将于今年10月开
业。
四.台资企业加快在大陆证券市场上市。成霖、海鸥、国祥、信
隆、晋亿等都已成为在上海和深圳证交所发行(IPO)上市的台资
企业。未来还有更多绩优大型的台资企业上市,大陆A股市场将形成
台商企业板块。
台商投资大陆的特点
综观近几年台商在大陆的投资现状,不难看出其投资特点:
1.就投资地区而言,多数集中在闽、粤二省。目前来大陆投资的台商,
分布地区相当广泛,已遍及福建、广东、海南、浙江、江苏、上海、
山东、天津、北京、辽宁、安徽、四川、湖南、湖北等10多个省市。
2.就投资行业来看,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生产项目。目前,台湾经济正
处于转型阶段,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是岛内产业发展重点,而那些劳动
密集型行业正处于淘汰边缘,因而台商对大陆投资均以转移劳动密集
型产业为主要目标。
3.就投资规模而言,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台湾中小企业占岛内企业总数
的95%以上,这种情况决定在大陆的台资企业规模不荟太大。目前,台
资企业平均单项投资金韧在100万美元左右,而且其中90%以上是在
1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型项目,只有很少一部分属较大投资项目,投资
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甚至高达上亿美元。
4.就投资形式来看,独资企业愈来意多于合资企业。台商来大陆投资初
期,因对大陆政策及投资环境缺乏了解,其投资多属试探性质,因此多
数采取来料加工、合作生产等形式。但随着在大陆投资经验的积票,
对大陆投资环境逐渐熟悉的台商逐步转向由自己经营的独资方式。
5.就台资企业营运形式而言,多采取“台湾接单、大陆加工、香港转口、
国外钻售”的方式、台商在大陆投资,虽主要采取独资企业形式,但同
一母公司的关系比较密切。除资金、技术、设备基本上来自台湾外,
其订单也大部分来自台湾。
6.就投资企业经营绩效而言,明显优于岛内企亚。来大陆投资的台商,
其动机大多为利用大陆的廉价劳力来降低产品成本,以提高其产品在
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