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原诗比较好,本诗恰恰是因为保留了这两个 字进行了语气上的停顿,所以才使得作者这种悲 伤痛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本诗的停顿节奏不 同于以往的二三节奏,而是一二二,这种节奏的 变化形成了五言中独有的现象,从而有了一种特 殊的音韵美。
译读诗歌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
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
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
思的客观物象。
前、后(纵观时间的长河) 天、地(横跨空 间的广阔) 意象磅礴,一扫齐梁形式主义,反对“彩丽 竞繁,而兴寄都绝”(辞藻华丽繁杂但托物言情 却没有了),大力表举“汉魏风骨”,这样的诗
作是“初唐四杰”都没有能够达到的文学境界,
因此,本诗在唐诗中有无可匹敌的艺术价值。
背景资料:
据史料记载,《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
天元年(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已35岁,陈子昂自
入仕之日(武后至元年,公元684年)起,一直关心国
家政事,心系民生疾苦,屡次上书言政,但武后却将
主要精力花在权力之争和维护自己的帝位方面,将国
家的治理和建设摆在无足轻重的位置,对陈子昂宠而
不用。使陈子昂有卓越的政治才华,却无从施展。
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 首》和《登幽州台歌》等诗篇,抒发自己“生不逢辰” 的哀叹。 这首诗唱出了历代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知 遇难逢的孤独,时不我待的焦灼,悲怆中激荡着豪情, 质朴中蕴含的深思,成为一首震慑人心的千古绝唱。
③意象独到
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
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
学习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唐诗——《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读懂诗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 chuànɡ )然/而/涕( tì )下。 语调:痛苦、孤独; 语速:低沉、缓慢; 重音:不见、悠悠、怆然、涕下。
变形比读
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 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 悠悠,独怆然涕下。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登幽州台歌》并未写作者登台之
后所见之景,假如你就是诗人陈子昂,请描绘
一段景物来描绘自己此时的心情。
谢
谢
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 丹,陈子昂以右拾遗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 不晓军事,屡战屡败,而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现奇 策未被采纳,他恳请分兵一万,自为前驱破敌也被 拒绝,最后竟因出谋划策被贬为军曹。
陈子昂的雄心壮志大受打击,政治理想几近幻灭,
在抑郁怨愤的心境下出征回师后,独自登临历史遗迹
登幽州台歌
学习目标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 思想情感。 3.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 —理解(译读)——品析。
引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唐代又是中华民族诗歌最为
鼎盛的时代,优秀的诗歌即是诗人心志胸怀的体现,
更是我们窥探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一起来
怀悲伤热泪纷纷。
品读诗歌
1.本诗言简意赅,但情感饱满,作者
是怎样达到的呢?
①破题:关于幽州台
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
北京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烟台。因燕昭王置金
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诗句中的“古
人”“来者”也就是像燕昭王一样的明君。
②强烈情感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 又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