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工与桩基础施工

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工与桩基础施工


分类:箱形基础、片筏基础与桩箱、桩筏基础。
2.3.5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 基础工程多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整体性要求较高, 要求一次连续浇筑完成。根据结构特点不同,分为: 1)全面分层:适用于结构的平面尺寸不宜太大,施 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推进比较合适。 2)分段分层:适用于单位时间内要求供应的混凝土 较少,结构物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 3)斜面分层:要求斜面的坡度不大于l/3,适用于结 构的长度大大超过厚度3倍的情况。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采取分层浇筑混凝土时, 水平施工缝的处理应注意: 1)清除浇筑表面的浮浆、软弱混凝土层及 松动的石子,并均匀露出粗骨料; 2)在上层混凝土浇筑前,应用压力水冲洗 混凝土表面的污物,充分湿润,但不得有 水; 3)对非泵送及低流动度混凝土,在浇筑上 层混凝土时,应采取接浆措施。
2.4.1 预制桩施工 (6)质量控制
①桩的垂直偏差应控制在1%以内,平面位置的偏差,单排桩不大于100 mm,多排桩为1/2~1个
桩的直径或边长。 ②承受轴向荷载的摩擦桩的入土深度控制以标高为主,贯入度为参考。 ③端承桩的入土深度以最后贯入度控制为主,标高作为参考。 ④如遇桩顶位移或上升涌起、桩身倾斜、桩头击碎严重、桩身断裂、沉桩达不到设计标高等严 重情况时,应暂停施工,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后方可继续施打。
2.4.1 预制桩施工 1.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有实心桩和管桩两种:实心桩一般为方
形断面,常用尺寸为200 mm×200 mm~500 mm×500 mm,一
般在施工现场预制,单根桩的最大长度取决于打桩架的高度, 目前一般在27 m以内,如需打30 m以上的桩,则需考虑接桩, 即整体分段预制、打桩过程中逐段接长;管桩一般为外径为 400~500 mm的空心圆柱形截面,在工厂采用离心法制成,大 多采用先张法预应力工艺。
2.4.1 预制桩施工 打桩方法
打桩施工过程为桩架
移动和定位、吊桩和 定桩、打桩、截桩和 接桩等,如图3.15所 示。 图3.15预制柱打桩施 工顺序
2.4.1 预制桩施工 ①定锤吊桩。桩机就位后,先将桩锤和桩帽吊起,其锤底高度应高于桩顶,并固定在桩架上,
以便进行吊桩。吊桩是用桩架上的滑轮组和卷扬机将桩吊成垂直状态送入龙门导杆内。桩提升
2.3.1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墙下混凝土条形基础
板式
梁板结合式1
梁板结合式2
构造要求: 1) 地基厚度一般为100mm,混凝土强 度等级不宜低于C15,基础混凝土强度 等级不宜低于C15。 2) 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小于 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有垫层 时,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35mm,无 垫层时不小于70mm。 3)插筋的数目与直径应和柱内纵向受 力钢筋相同。
2.4.1 预制桩施工 (3)抄平放线,定桩位,设标尺
在沉桩现场或附近区域,应设置数量不少于2个的水准点,以作抄平场地标高和检查桩的入土
深度之用。根据建筑物的轴线控制桩,按设计图纸要求定出桩基础轴线(偏差值应≤20 mm) 和每个桩位(偏差值应≤10 mm)。定桩位的方法,是在地面上用小木桩或撒白灰点标出桩位 (当桩较稀时使用),或用设置龙门板拉线法定出桩位(当桩较密时使用)。其中龙门板拉线 法可避免因沉桩挤动土层而使小木桩移动,故能保证定位准确。同时也可作为在正式沉桩前, 对桩的轴线和桩位进行复核之用。打桩施工前,应在桩架或桩侧面设置标尺,以观测控制桩的 入土深度。 (4)进行打桩实验
2.4.1 预制桩施工 ③打桩过程中,如遇桩身倾斜、桩位位移、贯入度剧变、桩顶或桩身破碎或严重裂缝等异常情
况,应暂停打桩,研究处置后再行施工。
④采用送桩法将桩送入土中时,桩与送桩杆应在同一轴线上,拔出送桩杆后,桩孔应及时回填。 ⑤多节桩的接桩应严格按规范执行。一般混凝土预制桩接头不宜超过2个,预应力管桩接头不 宜超过4个,应避免在桩尖接近硬持力层或桩尖处于硬持力层中时接桩。桩的接头应有足够的 强度,能传递轴向力、弯矩和剪力, 接桩方法:硫磺胶泥浆浆锚法、电焊接桩及法兰螺栓连接。
2.4.1 预制桩施工 打桩施工
(1)准备工作
清除地上或地下障碍物→平整场地→定位放线→通电、通水→安设打桩机→打桩试验(又叫沉 桩试验)。 注意事项如下: ①桩基轴线的定位点应设置在不受打桩影响处; ②每个桩位打一个小木桩; ③打桩地区附近设置不少于2个水准点,供施工过程中检查桩位的偏差和桩的入土深度。 (2)场地平整
2.4.1 预制桩施工 (5)打桩顺序
打桩时,由于桩对土体的挤密作用,先打入的桩被后打入的桩水平挤推而造成偏移和变位或被
垂直挤拔造成浮桩;而后打入的桩难以达到设计标高或入土深度,造成土体隆起和挤压,截桩 过大。所以,群桩施工时,为了保证质量和进度,防止周围建筑物破坏,打桩前根据桩的密集 程度、桩的规格、长短以及桩架移动是否方便等因素来选择正确的打桩顺序。
2.3.1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施工要点:
①先检查基坑底进行验槽,清除基槽(坑)内松散软弱土层及杂物。对局部软 弱土层应挖去,用灰土或沙砾回填夯实。
②验槽后应立即浇灌混凝土垫层,以保护地基。当垫层素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
后,在其上弹线、支模、铺放钢筋网片,底层钢筋下设水泥砂浆垫块。 ③清除模板和钢筋上的垃圾、泥土和油污等杂物,堵塞模板的缝隙和孔洞,模 板浇水加以湿润。 ④基础混凝土浇筑高度在2 m以内,混凝土可直接卸入基槽(坑);浇筑高度在 2 m以上时,应通过漏斗、串筒或溜槽下料,以防止混凝土产生分层离析。浇筑 时注意先使混凝土充满模板边角,然后浇灌中间部分。
2.4桩基础施工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桩 桩基础又称桩基,是一种常用的基础形式。当采用天然地基 浅基础已经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地基变形和强度方面要求,而 又不宜进行地基处理时,可以利用下部坚硬土层或岩层作为 基础的持力层而设计成深基础,其中较为常用的为桩基础。
桩基础由置于土中的桩身和承接上部结构的承台两部分组成,
2.4.1 预制桩施工 桩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70%方可起吊,吊点应设在设计规定之处,设计无规定时,
应查找《建筑施工手册》的图表数据或按吊桩弯矩最小(一点起吊)、正负弯矩相等或接近
(两点或多点起吊)的原则自行计算确定吊点位置;长20~30 m的桩,一般采用3个吊点。值 得注意的是实心桩和空心桩的一点吊法、两点吊法、多点吊法的计算参数是不一致的,如图 3.7所示。
2.3.1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⑤混凝土宜分段分层浇筑,每层厚度200~250 mm,每段2~3 m,各段各层间应互相
衔接,使逐段逐层呈阶梯形推进。 ⑥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保证结构良好的整体性,如必须间歇,间歇时间不应超过规
范规定。如时间超过规范规定,应设置施工缝,并应待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达到1.2
N/mm2以上时,才可以继续浇筑。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施工缝处松动的石子, 并用水冲洗干净,充分湿润,且不得积水,然后铺一层15~25 mm厚水泥砂浆,再继 续浇筑混凝土,并仔细振捣,使其紧密结合。 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表面应覆盖浇水养护;养护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及时分层回 填土方并夯实。
离地时,应用拖拉绳稳住桩的下部,以免撞击桩架和临近的桩。桩送入导杆内后要稳住桩顶, 先使桩尖对准桩位,扶正桩身,然后使桩插入土中。 ②打桩。打桩开始时,应先采用小的落距(0.5~0.8 m)做轻的锤击,使桩正常沉入土中1~2 m后,经检查桩尖不发生偏移,再逐渐增大落距至规定高度,继续锤击,直至把桩打到设计要 求的深度。 打桩有“轻锤高击”和“重锤低击”两种方式。 重锤低击所得的动量大,而桩锤对桩头的冲击力,因而回弹也小,桩头不易被打碎,大部分能 量用来克服桩身与土壤的摩阻力和桩尖的阻力,故桩很快入土。由于重锤低击的落距小,可提 高锤击频率,打桩效率也高,所以打桩宜采用重锤低击。
2.3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工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2.3.1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条形基础:是指基础长度远远大于宽度的一种基础 形式。当建筑物采用砖墙承重时,墙下基础常连续 设置,形成通长的条形基础。当柱下独立基础不能 满足承载力,或地基变性要求时,也可以做成柱下 混凝土条形基础。
柱下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的一种特基础。筏形基础由于其底面
积大,故可减小基底压强,同时也可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并能 更有效地增强基础的整体性,调整不均匀沉降。
优点:减小基底压强,提高地基土承载力
别称:片筏基础、筏板基础 分类:平板式(整版式钢筋混凝土板)
梁板式(钢筋混凝土底板、梁整体)
筏型基础和箱形基础统称为满堂基础
2.4.1 预制桩施工 静力压桩
静力压桩是在软弱土层中,利用静压力(压桩机自重及配重)将
预制桩逐节压入土中的一种沉桩法。静力压桩在一般情况下是 分段预制,逐段压入、逐段接长。每节桩长度取决于桩架高度, 通常6 m左右。压桩桩长可达30 m以上,桩断面为400 mm×400 mm。接桩方法可采用焊接法、硫 黄胶泥锚接法等。
2.3.2 杯口基础 杯口基础:又叫做杯形基础,是独立基础的一种。当建筑物上部 结构采用框架结构或单层排架及门架结构承重时,其基础常采用 方形或矩形的单独基础,这种基础称独立基础或柱式基础。独立 基础是柱下基础的基本形式,当柱采用预制构件时,则基础做成 杯口形,然后将柱子插入并嵌固在杯口内,故称杯形基础。
多用于预制排架结构的工业厂房和各种单层结构的厂房和支架。
混凝土要先浇筑至杯底标高,方可安装杯口内模板,以保证杯底
标高准确,一般在杯底均留有50mm厚的细石混凝土找平层。
2.3.3 筏形基础
筏形基础:当建筑物上部荷载较大而地基承载能力又比较弱时,
用简单的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已不能适应地基变形的需要,这时 常将墙或柱下基础连成一片,使整个建筑物的荷载承受在一块整
2.3.4 箱形基础 箱形基础:当伐形基础埋深较大,并设有地下 室时,为了增加基础的刚度,将地下室的底板、 顶板和墙浇制成整体箱形基础。箱形的内部空 间构成地下室,具有较大的强度和刚度,多用 于高层建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