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养殖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作者:卢文贤·来源:重庆市南川区农委
摘要:养殖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投资大、收益小。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养殖甚至出现严重亏损的情况。
如何让养殖行业健康成长起来,让养殖户以最小的投资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养殖专业合作社应担当起责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社员牟取更多的利益。
关键词: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管理;建议
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畜禽养殖生产经营者或者畜禽养殖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有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章程,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单位不得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80%;成员总数20人以下的,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20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
1 南川区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自2003年以来,南川区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快速发展,并逐步兴盛壮大。
到目前为止,全区3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注册登记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有55家,入社会员4000多人,带动农户16000多户。
现存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涉及生猪、家禽、肉牛、奶牛、兔、蜂、肉羊、畜禽生产加工等综合领域。
合作社主要以“公司+合作社+农户”、“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运作。
合作社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多数养殖专业合作社存在发展不够规范,竞争力弱,规模小,带动面不大,与成员之间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服务功能不强,运作机制欠完善等问题。
2 南川区养殖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扶持力度不大,合作社融资难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大,服务也跟不上。
个别乡镇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没有把思
想提高到支持合作社发展就是支持农业的认识上来,政府引导和支持不力,全靠养殖户自发。
2.2 合作社发展不平衡一些养殖专业合作社不具备合作制性质,有些成立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以套取国家扶持资金为目标的“空壳”合作社。
一些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运作不够规范;一些合作社服务功能不强,带动力差。
2.3 养殖专业合作社人才缺乏,发展空间受限南川区农村实用人才总体上还处于传统劳动型农民为主体的农村人才结构,养殖型人才较多,专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专业人才几乎是凤毛麟角,人才的严重匮乏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性发展。
3 养殖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的建议
3.1 完善运行机制,实现规范运作
3.1.1 选好带头人,建立建全机构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最重要的是要选好一名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养殖技术好、经济头脑灵活、市场观念强、信息来源广的人作为带头人。
带头人,在合作社中主要起产业领头作用,各方面都必须优秀,能真正为社员谋利,这样的带头人才能将合作社办好、带好,且能让合作社健康发展。
合作社设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
社员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为决策执行机构,理事长为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监事会具体对理事会执行成员大会决议和章程、以及生产经营情况等进行监督,形成职责明确、相互制衡的组织体系。
合作社每年召开两次社员大会,主要审议合作社发展和业务经营情况,公布财务收支运行情况。
理事会定期召开总结工作,向理事、监事公布财会账务。
在财务管理上落实专职会计、出纳,各项费用开支坚持由理事长“一支笔”审批。
开支的费用从严控制,如饲料购进、销售肥猪等的运输费用,在充分调查了解运输价格基础上,选择低价运输,从而节约费用。
同时,社员对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财务账务享有知情权、管理权,随时可查阅合作社的会计账务,使合作社真正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
3.1.2 规范内部管理,接受民主监督合作社是一个经济组织,要按照有关法规政策和规定加强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一是完善财务制度。
所有合作社内部必须设置财务账目,建立财务制度,实行财务公开。
二是完善分配制度。
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建立分配制度,全面实行二次分配。
三是建立建全章程等管理制度,社内工作要严格按照章程办理,尊重社员的民主权利。
四是完善社员制度。
合作社社员要发给社员资格证书,便于入社社员真正享受到合作社的各种服务。
合作社必须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民主管理、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在经营管理上实行“五统一”,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购进生产资料、统一防疫、统一保险、统一销售,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为广大社员服务的合作组织。
3.2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合作社实力一是充分利用合作社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开发“南川鸡”和“金佛山中蜂”等特色养殖。
“南川鸡”为省级优良地方品种,常年出栏400万只,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和“统一孵化、统一育雏、统一提供鸡苗、统一培训、统一产品回收”的“五统一”发展模式,推行一个农户一次饲养土鸡500只,年出栏1000只,年纯收入1万元的“511”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土地、林下土鸡养殖。
2007年南川被中国养蜂学会授予“中华蜜蜂之乡”称号,目前全区中蜂饲养量5.2万群,蜂蜜产量达800吨,原生态的蜂产品对消费者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二是做好合作社畜禽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是一个企业的产品信誉支柱。
合作社领导机构要切实树立品牌意识,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积极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以优质安全的品牌获取合作社最大的经济效益。
3.3 加强典型带动,引导规范发展在“大力发展、加强规范、提高质量”的前提下,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评选养殖合作社一批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产品质量优、市场竞争强、服务设施全、内部管理严、带动作用广、社会效益好的市级示范合作社和区级示范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通过典型带动的方式,促进全区养殖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扎实推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建设。
3.4 加紧培训力度,提高经管水平每年拿出部分资金,购买和印编有关法规政策等方面的资料,免费对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和养殖经纪人进行系统的学习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奉献精神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提高和锻炼一批政策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对农民有感情的养殖管理工作人员和队伍。
3.5 加大社社-社企合作,畅通销售渠道积极引导合作社建立集生产、仓储、物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合作紧密的专业合作社,构建由相同产业的各专业合作社分工负责,各成员紧密合作,社与企、社与社、社与民之间联系紧密的专业合作体系,减少中间环节,共同闯市场。
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建立市场信息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探索畜产品网上交易、网上拍卖等新型畜产品交易方式,在全国知名网站以及南川农业信息网、重庆农业信息网、《南川报》等媒体发布特色畜产品购销信息,指导合作社的生产和销售,促进产销对接,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