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5分×6)1.学衡派答:学衡派是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
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
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思想倾向稳健保守。
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为宗旨,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反对文言合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
学衡派曾与鲁迅和胡适为首的《新青年》展开激烈论战。
1933年,《学衡》停刊,学衡派随即消失。
2.“都市风景线”答:《都市风景线》是我国第一本较多的采用现代派手法进行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由刘呐鸥创作,属于新感觉派小说集。
《都市风景线》将30年代上海刚形成的现代生活和男女社交情爱场景尽情容纳,作者以其对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绘了都市的赛马场、夜总会、影院、茶馆、富家别墅、海滨浴场等色彩斑斓的场景,也刻画了舞女、少爷、小姐、交际花、姘头、资本家、小职员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并以急骤的节奏,跳荡的结构,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剥削阶级糜烂生活的剪影。
《残留》、《风景》为小说集的代表,多用意识流,重视感觉体验。
《都市风景线》也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作品集,其现代试验在19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得到回响。
3.白马湖作家群答:白马湖作家群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群体,又称现代散文“白马湖派”。
白马湖作家群得名于杨牧的《中国近代散文选》的前言,在这篇文章中杨牧提出中国现代散文的“白马湖风格”,白马湖作家群只是聚集于白马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社团。
他们没有响亮的口号和鲜明的旗帜,但是他们的作品有着相近的文学风貌,即冲淡平和、清醇隽永。
白马湖作家群的主要成员多半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代表作家有有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朱光潜等人。
除了文学活动以外,他们还涉及到教育、出版等诸多领域。
4.《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答:《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1932年周作人在辅仁大学演讲时所用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它较早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
周作人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归之于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小品文文学传统。
同时他将文学区分为“言志派”和“载道派”,并将新文学归之于言志派的传统。
通过这种区分,将新文学与公安派接合起来,新文学不再是无源之水。
周作人的努力,是为新文学进行合法化论证,也是试图将新文学的根基植入中国传统之中,以获得自身的主体性,这一方向持续地为以后的学者和作家所继承。
5.李劼人答:李劼人是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
代表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等。
李劼人活跃于1930年代的四川地区,艺术上保持独立,不参与任何社团。
1935年至1937年间,他以四川为背景,写下连续性历史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描写了自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广阔的社会画面,具有宏伟的架构与深广度,史诗性强,又与世态描写紧密结合,因此被称为“大河小说”。
6.《申报·自由谈》答:《申报·自由谈》是上海《申报》的副刊之一,也是近代报刊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副刊。
1911年创刊,最初的编者是陈蝶仙。
后来陈因经营实业,改由礼拜六派的小说家周瘦鹃主编。
周瘦鹃编自由谈约十年,使自由谈成为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充满了旧式的笔记诗词以及章回体长篇小说。
1932年起改由黎烈文主持,把自由谈的内容变成完全的新文艺化,积极介入社会,追求文艺的“进步与近代化”,大力提倡杂文,锋芒毕露,大胆暴露现实,全国文化界一时震动,并特聘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撰稿,成为进步文化战线的重要阵地。
1949年停刊。
二、论述题(20分×6)1.试论三十年代“现代派”对中国诗人群的艺术创新。
答:现代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
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主将,其他代表诗人有施蛰存、金克木、林庚、路易士、何其芳、卞之琳、废名等,他们创作的很多诗都包含着先锋意识,植根于30年代的社会人生,受益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纯粹诗歌观念的辐照,与李金发为首的初期象征主义倡导的“纯粹诗歌”一脉相承。
其艺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1)内在审美机制的衍化:象征与情感的传达以戴望舒等为代表的现代诗歌创作,体现了30年代中国新诗对于20年代后期新月派和象征诗派的继承与超越。
他们善于借助感性对应物,用暗示象征的方式,在主客融会、双向同化的过程中超越客体的表象世界,传达内心各种幽微难明的个人化情意。
如戴望舒的《单恋者》中用找不到单恋对象来象征展现了一个可怜的单恋者塞满柔情的忧郁心灵,在现实的撞击下脆弱灵魂的迷茫痛苦。
(2)主题内容:彷徨与失落的展现戴望舒等为代表现代派创作追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向内转的创作风格,力图充分展现诗人的内在情感而不是表现现实世界,更注重诗的内在特质,对于人的心理情感更为深入,诗歌的主题多为:彷徨和失落。
在日常事物和平淡生活中捕捉诗意隋思,这个主题在戴望舒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如《雨巷》通过遇到丁香一样的姑娘只是梦来表达了美丽忧伤的情绪意绪,传达了个人的孤独情绪和可望而不可即的失落感。
(3)美学追求:现代与古典的融合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在艺术探索上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力,它在中外诗歌的融汇点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诗歌美学,其共同的审美原则是追求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之巧妙结合的朦胧美;在表现手法上反对即兴创作和直接抒情,运用隐喻、象征、通感等手法实现情绪的意象化,把心中隐约的、难以描述的情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在诗体形式上,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字句的节奏完全被情绪的节奏所代替,自然流动的口语准确地传达了诗人对复杂、精微的现代生活的感受。
如戴望舒的《小病》语言朴素亲切,平淡而熟悉,宁静而和谐,诗人用猜测试探的语气,营构出一个小病的人对家乡的惦念关切。
总之,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
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纯粹诗歌观念的影响,体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
2.谈谈《憩园》、《寒夜》对于巴金创作的意义。
答:《憩园》、《寒夜》从某种意义上讲,标志着巴金开始向成熟作家转变,具体表现在:(1)小说的叙事方式和视角发生了变化从小说的叙事上看,巴金小说的叙事方式和视角都发生了变化,增强了作品本身的现实穿透力,主要表现为:①由充满激情的呼喊转向冷静、沉思的深层分析巴金的小说创作到“激流三部曲”发表的时候,达到了风格的成熟和现实主义的高峰。
他的作品始终充满了作家的主观激情和生活的热忱,作者本人始终是作品中一个无形的形象,在作品中大声的呐喊呼号,大段议论,毫不掩饰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种充满激情的创作到40年代后期发生了变化,在《寒夜》中作家一改以往的直接呐喊、批判和议论,转而变成一种冷静的、沉思的、深层的分析。
②家庭题材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巴金从对大家庭、大家族的描写,转变成关注普通的、随处可见的小家庭,关注这些小家庭中普通人的命运。
这种变化给人们以新的启发,作家以往对大家庭的描写更多的具有象征的意义,而对普通小家庭的描写在更大意义上带有普遍代表性,显示了巴金的现实主义笔法更加深入、更加准确、更加尖锐。
以往众多人物复杂的关系,在《寒夜》中变成了一种非常简单、非常朴素的描写。
但作品并不因为这种关系的简单、描写的朴素而缺乏魅力,反而更增加了生活的实感和现实的穿透力。
(2)小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具有民族特色从小说的艺术上看,小说在艺术上继承和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民族特色,具体表现为:①在结构上,以杨、姚两家的生活为线索,双线并用,或是平行发展,或是交错扭结,相互映衬,十分得体。
另外,悬念手法的运用使故事的叙述引人入胜。
②在人物塑造上,作品使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交叉进行的手法,多发面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在意境上,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追求,形成了既有浓厚抒情氛围又有象征意味的境界,“憩园”是当时中国新旧社会交替的隐喻和象征。
总之,《憩园》与《寒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巴金告别青春期,走向成熟的标志。
在巴金笔下第一次出现大面积的内敛、冷静的笔触,小说结构上的多样化。
巴金开始专注于文学技艺的斟酌,开始向一个成熟的作家转变。
3.比较左翼文学与京派文学的“乡土观”。
答:中国现代性的开始是以乡土中国的逐渐消逝为代价的,都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展开的前提性结构,作为试图以各种理由追寻中国现代性的知识分子来说,对乡土中国的感情是矛盾复杂的。
一方面,他们不得不对乡土批判地审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怀着都市怀乡病,对乡土深情地回眸。
1930年代,在乡土中国走向衰败的同时,东南沿海却畸形地繁荣发达,这一城乡的结构性落差更加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对乡土的感情更加复杂化。
正是对乡土的不同态度,造就了左翼文学与京派文学不同的“乡土观”。
(1)左翼文学中鲁迅的乡土观:启蒙视野下的复杂情感左翼文学发端于鲁迅,鲁迅也是左翼文学的领袖。
实际上,早在1920年代,鲁迅对乡土的书写已经暗含了左翼文学的发展方向,也某种程度上启示了京派文学。
《故乡》是鲁迅直接书写乡土的作品,“我”以都市人的身份回到故乡,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相对照之中,“我”既深深地怀念年少时的故乡世界,也对现实中的故乡尖锐地反思,少年闰土是多么可亲可爱,中年闰土就多么麻痹愚昧,对闰土的不同感情便是“我”对乡土的复杂感情的隐喻。
在《故乡》中,鲁迅对乡土的复杂感情包含了左翼文学与京派文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