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听听那冷雨》学案

《听听那冷雨》学案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一、学习目标
1.欣赏“雨”的意象美。

2.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二、学习重点
1.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三、学习难点
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四、课前预习
1.文题为《听听那冷雨》,可见作者重点是要写听雨,文章是不是所有的语段都在写“听雨”?请浏览课文,抓住提示性词句,从对雨的不同观察角度着手,来理清全文思路,梳理文章脉络。

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完成下面填空。

第1节第2节第3节第4节
雨情听雨
2.作者听雨后有什么联想、感受?
3.除了听觉外,作者还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雨的?写出了雨的哪些特点?
4.(1)第5节中,作者化用蒋捷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请阅读“知识链接”部分的原词及注解,说说该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分别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哪些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2)作者为什么要化用蒋捷的这首词呢?
5.作者为什么要选“雨”这个意象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在“雨”之前加“冷”字?为什么还要在“冷雨”前加上“那”字,为什么不用“这”?
6.以“听雨”部分为主(也可到其他段落中寻找),请分别从句式(长短句)、叠词、修辞等方面各找出你最欣赏的1句话,赏析在下面的空白处。

地点感受
第5节
第6-7节
第8-10节
《必修二》学案
1
【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

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

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写作背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代表诗作: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文本中的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
《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听雨》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宋末词人。

主要生活在宋、元两朝换代之时。

咸淳十年(1274)成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一生饱经战乱。

其他有关“雨”的名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巴山夜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唐·王维《山居秋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志和《渔歌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南唐·李煜《浪淘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李清照《声声慢》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