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的一生(201703)

杜甫的一生(201703)

“诗圣”杜甫的一生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大诗人,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号称“诗圣”,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杜甫的一生是悲催的,但可能正是这悲催的人生造就了这个伟大的“诗圣”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儿童期(小时家庭富足,聪明顽皮)杜甫出身于北方的大士族。

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读书与漫游期(730-746年,35岁前还不错呦,到处玩)开元十九年杜甫19岁时,出游山东,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7]32岁时,杜甫在洛阳遇见李白,两人相约同游梁、宋,过了4年,又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回到长安。

解释一下: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kàn]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岁-44岁)(746-755)这一时期,杜甫觉醒了,开始汲汲于仕途。

他来到了长安。

天宝六年(747),他在长安再次应科举考试,因李林甫玩弄权术而落选。

献《雕赋》、《三大礼赋》,玄宗命待制集贤院,但一直将其闲置。

其生活困苦艰难。

他的生活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他饱尝仕途之艰辛,开始关注现实,关注政治。

天宝十一载(752年),四十岁的杜甫写的《前出塞》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

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

天宝十四载(755年),困守十年,终于获得河西尉的一个小官,弃而不作,又被命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掌管器杖的小官,类似孙悟空的弼马温吧)。

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755年十一月,杜甫由长安往奉先县探望妻儿时,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他悲痛万分,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我可怜的儿啊!!!!前出塞(其六) 作者: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

陷贼与为官时期(44岁-48岁)(755-759)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安禄山、史思明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解释: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看来官小也不是坏事啊!《月夜忆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 解释: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该死的安禄山、史思明,害的我家破人亡,where are my brothers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漂泊西南时期(48岁-59岁)(759-770)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

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

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解释:黄四娘家百花盛开遮蔽了园中的小蹊, 千朵万朵沉甸甸的已把枝头压得很低。

留连在花丛中的蝴蝶不时地翩翩起舞, 自由自在的黄莺歌喉宛转正在啼鸣解释:在黄师塔前,锦江水静静地向东流去,春光把人熏得又懒又困,我倚仗在暖洋洋的春风里游玩,桃花一簇簇开放,像是没有主人,你究竟喜爱深红色的桃花,还是喜爱浅红色的桃花呢?江畔独步寻花(六)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春夜喜雨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解释: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拟人手法,极大的喜悦 下雨了,种庄稼了!此诗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

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

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百忧集行》这首七言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

当时,杜甫栖居成都草堂,生活极其穷困,只有充当幕府,仰人鼻息,勉强度日。

其三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白话译文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地飘散在锦城(成都)上空,轻轻的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地升腾进白云之间。

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皇宫)享用,世间的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我就嘚瑟,就嘚瑟百忧集 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白话译文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

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至少千回。

可又想现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

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

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

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

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

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枣真好吃,爬树真好玩客至 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白话译文房前屋后都是一波春水,只见群鸥日日飞去归来。

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没有因为迎客而打扫,只是为了你的到来,我家草门首次打开。

崔县令来了,how are you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其时,安史之乱已平定,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诗人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解释: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白鹭排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

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解释: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

江舟长逝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763年结束,但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

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

生活困难,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

《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沿江东下,滞留夔州。

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因此写下这组诗,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旅夜书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

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也是杜诗五律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此诗作于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