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遗产保护与扬州瘦西湖新区旅游开发

文化遗产保护与扬州瘦西湖新区旅游开发

文化遗产保护与扬州瘦西湖新区旅游开发发布时间:2011-8-2信息来源:《艺术百家》作者:陈筱燕摘要:扬州瘦西湖新区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内,因基地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的存在而使得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这对矛盾十分尖锐而突出。

作者认为,旅游开发本身就要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旅游规划可以控制、保护资源,有利于遗产教育、普及保护意识,文化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转化为旅游产品就是文化遗产地文化复兴的过程。

基于此,作者提出了瘦西湖新区的总体规划构想,并设计了文物古迹的利用与景观展示策略。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景区规划;扬州瘦西湖新区扬州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休闲之都。

扬州瘦西湖新区的旅游开发是凭借“瘦西湖”这一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品牌,充分利用新区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和护城河文化湿地、笔架山地热等特有的自然旅游资源条件,根据瘦西湖新区在扬州旅游产品布局中的主导地位和省、市旅游规划的定位要求,本规划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以休闲体验为主题,把瘦西湖新区规划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叫得响、融文化、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它的建成将迅速改变和优化扬州旅游产品结构,成为生态度假、文化休闲的天堂。

这个具有顶级旅游资源价值、高品位建设的新区,在规划之初就遇到了诸如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建设与项目安排等一系列难题。

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运用产业的手段和优势,将一些濒临破败和灭绝的人文资源,如历史遗迹、古代建筑、民居村落,进行保护、修复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其最终目的是赢利,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法规、制度相配套,进行约束和监管,可能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开发,给人文资源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本文在论述瘦西湖新区区内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几点关系的基础上,对旅游开发定位作了思考,并提出了旅游空间布局和旅游产品设计构想。

一、瘦西湖新区文化旅游资源现状与特点瘦西湖新区规划用地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

用地界限为:东自友谊路(南起点)、扬菱路(至双塘路交叉点)、南自(污水泵站)沿湖小道、来鹤桥、柳湖路、大虹桥路(自大虹桥向西至念四路交叉点);西自念四路(与大虹桥路交叉点)、扬子江北路(与平山堂路交叉点)、平山堂路(至大明寺西围墙交叉点)、平山北路(至平山乡政府北侧10米外,与西华门延伸路段交叉点)、平山村苗圃场(自平山茶场门市部向北)乡间土路尽头再向北自然延伸至铁路交汇处;北自该铁路向东延伸段(雷塘垃圾转运场东南南侧)、双塘路。

规划范围总面积9.22平方公里。

区内人文景观荟萃、历史遗存丰厚。

现有两个“4A级”旅游景区,一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

用地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主要有:湖上园林——瘦西湖景区;寺观园林——大明寺、西园、观音山、铁佛寺等;文人胜迹——平山堂、谷林堂、欧阳祠等;陵墓祠庙——鉴真纪念堂、汉墓博物馆、石涛墓园等:历史古迹——唐罗城垣遗址、唐子城遗址、宋保佑城遗址、宋夹城遗址、古桥遗址等。

特别是用地内涉及到的扬州城遗址(隋一唐—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考古发掘,扬州城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在蜀冈上修筑了“邗城”(即扬州之始),后城址虽经变迁,但演变过程较为明确。

唐子城利用的是原有的隋江都宫城的地势和位置,是唐代扬州官衙府署所在地,后经宋代改筑为宋宝佑城。

这些文化遗产,具有文物保护级别高、文保单位占地广、景观可视程度低、地下遗产尚未明、人为侵占破坏多等特点。

为旅游发展设置了重重障隘。

二、瘦西湖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1、旅游规划可以控制、保护资源当前,中国正处于市场化进程,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也毫不例外。

遗产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是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资源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需要得到我们的精心呵护,需要得以延续。

但与此同时,遗产资源也不是静止的,一直在影响我们的城市和生活,因此孤立地隔绝保护这些历史资源,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割裂历史资源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多样化需求。

如何在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寻找平衡点,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

而有效的旅游规划就是寻找这个平衡点的具体措施之一。

有效而科学的旅游规划能使遗产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既能造福于当代,又能较为真实和完整地传承给后人,满足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实现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共生。

只要政府是进行规划、开发管理的主体,就有可能有效地控制、保护好文化遗产资源。

2、旅游开发本身就要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大众旅游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对文化原真的利用开发保证了旅游活动的丰富内涵。

旅游规划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文化。

具有特色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信息是旅游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瘦西湖新区的旅游开发要设计出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必须以区内资源的文化原真为基础,因此,旅游开发本身就要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

在这一点上,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目标是一致的。

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奠定了原真性对国际现代遗产保护的意义,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

”而《威尼斯宪章》本身正是对保护遗产原真性的最好诠释。

在本规划用地内,唐子城、宋宝佑(左衣右右)城墙、宋夹城遗址及其护城河水系,均应严格予以保护。

在瘦西湖新区的旅游开发规划中,尤其注重对整体环境、文化和生态的保护,统筹规划和保护扬州的历史文化资源。

新区中尽可能保证基础设施完备,而又不破坏原有的历史风貌;不仅尽可能少增加建筑,还对新区内的现有建筑大做减法。

在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的区域,将采用生态材料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建筑模式与周边环境融合相配,使旅游设施融入自然之中。

3、旅游规划有利于遗产教育,普及保护意识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員会秘书处副秘书长杜越提出,遗产地最主要的特征应该是开放。

“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参观、学习和傳承,因此旅游是必要的。

它已成为游客提高文化品位、增長知识阅历的重要一环。

”文化遗产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是教育,惟有教育,方能培养出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合格公民,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文化遗产问题。

文化遗产具有科学、历史、艺术等多方面的综合价值,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本身即是真实生动的教育素材,如各类博物馆、文物、建筑群、遗址、风景名胜等本身即是内涵丰富、特色独具的文化遗产教育素材。

通过参观旅游,人们以观赏、体验、休闲、娱乐等方式享用这些价值。

旅游规划的重要成果就是设计出游客欢迎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

因此,在规划理念、形象设计、宣传口号、解说规划等诸多方面都可以为遗产教育提供帮助。

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引导人们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主动保护意识。

比如瘦西湖新区的规划中,生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市民游客在获得对这一理念的知晓之后,又在游览中观察到各处都是以保护生态、培育生态为要事,很自然地感知到生态带来的自然、美感和舒适度,同时与之前游览过的景区做比较,发现注重生态确实具有积极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口碑宣传,对其家人和朋友带去最生动的教育信息。

三、文物古迹的利用策略与景观展示1、文物古迹的利用与旅游开发策略(1)处理好文物古迹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与利用应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利用就是积极的保护,利用和保护相结合,尽可能地按照原功能使用,重点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边环境氛围。

对具有考古价值的文物古迹,不应触动其空间结构和改变周围环境;对侧重宗教文化价值的,宜保持宗教环境氛围的纯粹性;根据性质区别对待,对主要考虑的是建筑特色及其经济价值的,可以在兼顾其他方面的同时致力于开发利用。

(2)保护与利用应和恢复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生命力相结合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和使用应同风景区建设相结合,通过规划建设,复苏历史建筑及其群体的文化生活,使它们在社区和周围地区的文化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在严格控制下合理利用文物建筑,可参照上海新天地的作法,保留外表,改变内部结构和使用功能,增加现代生活设施,实现旧建筑形态与新生活方式的互动。

(3)加强古城遗址区的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管理力度古城遗址区的绿化建设主要以植被根系较浅的灌木、地被、花卉、茶园与农业园地景观为主。

风景建筑与游览服务设施,规划采用唐宋风格的木、竹质结构等基础处理较浅的结构。

在古城区内的交通性道路步采用不建水泥、沥青等路面,尽可能采用砂石路面或木栈道形式。

古城区内的开发建设实行“两证一书”制度,加强对古城遗址范围内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的审批,防止对地下古城遗址的破坏。

2、遗址景观展示系列扬州自春秋战国开始筑城,历经汉、六朝、隋、唐、宋、明清至今,已有2400余年,建城历史连绵,城址位置未变,历代城相互叠压,遗迹遗物之丰富,这在城址考古中是罕见的。

扬州城遗址面积大、范围广,有着许多不同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地面、地下文物遗存,保存情况大都较为完好。

遗址景观是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保护价值,扬州的连续性遗址景观特色鲜明,对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现有的遗址遗迹中,保存完好的有唐子城遗址(包括城墙、城门、城河、角楼、十字街等)、唐罗城的南门遗址、水涵洞遗址、宋夹城遗址,古建筑等等重要遗迹、文物,具有很高的保护、展示价值。

规划将众多的遗址遗迹点、线、片、面相结合,实行多层次完整保护,形成遗址景观展示系列,完整揭示扬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扬州瘦西湖新区旅游的高定位、高品位、高质量。

遗址景观展示系列内涵丰富,既是包括时间维度上的历代遗迹景观,也是空间维度上的城门、城墙、城河、水涵洞、古桥、街道等遗址;既有集中展示的遗址博物馆(如已建成的唐城遗址博物馆等),也有分布于扬州各处的遗址景观。

遗址遗迹特别是城墙遗迹大多地面不可见,遭破坏较严重,周围环境较差。

规划将结合文物考古挖掘工作,逐步建立各种遗址博物馆,将城墙、城门、城河、角楼等遗迹作为遗址景观展示,优化古城遗址周边环境,最终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遗址景观展示系列。

其中蜀冈上下的护城河遗址、地形地貌、水系构通等保存完好,但也有很多遗址境况勘忧,水系淤塞严重,景观不佳,应当在更好地保护古城遗址、护城河遗址的前提下,一方面大力进行水系治理、地形地貌保护;另一方面适当地植树种草,创造绿化景观,既可防止城墙及其它重要遗址水土流失,也可改造遗址周边环境,形成良好的遗址整体景观。

具体做法:以绿化与城垣遗址相结合,恢复唐子城南门遗址、西华门遗址和宋夹城北门遗址、南门遗址。

3、古桥景观展示系列唐代诗人杜牧任扬州节度使掌书记时曾写道:“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感慨寄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