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课 戊戌变法 赵家礼

第6课 戊戌变法 赵家礼


光绪帝
• • • • 爱新觉罗· 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是慈禧胞妹的儿子。 光绪四岁登基,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 1898年,戊戌政变后,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暴死,终年38岁。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材料 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 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材料 谭嗣同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 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材料 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 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是,‘世道必进, 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 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 争中,由弱变强。”
4、教训
5、历史意义
推动中国近代化
揭露了帝国主义 瓜分中国的阴谋
爱国:
一次救亡图存运动
促进了中华民 族的觉醒 有利于中国 资本主义的 发展 西学变革成为 时尚潮流
民主: 启蒙:
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是资产阶级变革 制度的初步尝试
传播了西方的政治 学说和科学文化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评价:
积极: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政治 上……经济上……文化上……。有利于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 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 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局限: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定宪法等主张; 没有涉及土地问题;没有深入广大民众
课堂小结
维新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化中地位
政 治 经 济 思 想
揭露瓜分救亡图存——唤醒近代民族意识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开启制度变革尝试
传播西方政治制度—促进革命时代到来 设农工商局,鼓励发展工商业 提倡私人办厂,奖励创新发明 促进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 鼓励商办铁路、矿业,办银行
宣传进化论思想 传播民权学说 西方科学思想
共同主张: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维新变法,实行 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F 开展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维新派和顽固势力(顽固派 这场论战的双方是谁? 和洋务派) 这场论战的内容是什么? 要不要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这场论战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性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 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取消新政
慈禧太后废除新法
囚禁光绪帝
屠杀“戊戌六君子”
B、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地方官员阳奉阴违, 新政无法落实。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依靠一 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建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 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变法手段,措施激进; 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之于 根本原因: 急激,以自蹉跌之忧乎?——梁启超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 过于强大。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第六课
戊戌变法
1、戊戌年,为什么会发生变法呢?——原因 2、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为变法做了哪些准 备工作? 3、戊戌变法内容有哪些?他们到底向西方学习什么? 4、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5、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康有为
• 康有为(1858~1927),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1895年中进士,官授工 部主事。1898年,担任总理衙门文书。 • 维新运动期间,创办报刊,组织强学会,积极开展变法,成为维新派领袖。 •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逃亡海外,1898年至1913年的16年间,康有为先后游 历美、英、法、意、加拿大、希腊、埃及、巴西、墨西哥、日本、新加坡、 印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宣扬尊孔复辟。作为保皇党领袖,他 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 • 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 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 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逝世。
猛烈抨击封建专制
开启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
维新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化中地位
文 化 教 育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改变旧习俗 创办《时务报》等报刊—传播思想的武器 创办保国会等组织—为革命政党提供借鉴
废八股,设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 设铁路、矿务、医学等专门学堂 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留学等 建立新式军队 按新法练兵、装备新武器 增强海军实力,添造兵船 近代教 育发展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5)康、梁等维新思想传播的影响: A.启发民智——为维新运动奠定一定社会 基础; B.组织力量——为维新运动奠定领导基础; C.制造舆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 减少改革阻力; 总之,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1、开始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军 事
追赶现代军事 增强国防力量
面对中华民族这样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 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自 有什么反应?
(1)资产阶级 维新派 (2)农民阶级 (3)资产阶级 革命派 (4)地主阶 级(清政府)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新政与“预备立宪”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思想的奠基作用以及康、梁维新思 想的形成和传播;(思想理论基础) (1)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时间:19世纪70年代 代表人物:冯桂芬 王韬 郑观应 主张: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商 进行“商战”;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向英国、日本学习) 文教: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光绪帝与康有为、 梁启超在一起
《定国是诏》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 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于6月11日颁布“明 定国是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2、变法内容:
类别 颁布新法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政治民主化 方面 经济 方面 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 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经济工业化 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1.遍设中小学堂,设京师大学堂。 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教育近代化 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1.精炼陆军,改习洋操。 军队近代化 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改革旧制 1.改订律例。 2.裁撤冗员。 3.澄清吏治。
翁同龢
• 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 都御史,刑部、工部、户 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 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光 绪帝的师傅,是帝党重要 人物。 • 积极支持光绪帝变法,多 次与康有为等商讨变法。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一、背景:
1、时代背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2、根本原因(经济基础、阶级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 台; 3、(思想理论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奠基作用; 4、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宣传活动 (1)办学堂讲学——广州万木草堂; (2)公车上书——是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标 志; (3)创办报刊——《中外纪闻》; (4)建立政治团体强学会; (5)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6)1897年,第五次上书请求变法。 5、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取消旗人由国 家供养的特权, 令其自谋生计。
文教 方面
军事 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八股。
淘汰旧军。
帝后两党的斗争
• 光绪帝通过庆亲王奕劻转告慈禧太后:“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 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 • 慈禧太后气愤地说:“他不愿坐此位,我早已不愿他坐之。” • 模样再说。” • 庆亲王奕劻转告光绪帝“皇上欲办事,太后不阻也”。 • 6月15日,慈禧太后连下三道谕旨:迫使光绪帝免去翁同龢的职 务;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凡新任职二品 以上官员,必须向太后谢恩。同时监视光绪帝、维新派的活动 等。 • 9月4日,光绪帝将阻挠上书的礼部尚书等6人革职,打击顽固派。 • 9月7日,光绪帝将李鸿章等撵出总理衙门。 • 慈禧太后调动军队驻扎京城外围,预定10月在天津阅兵时废除 光绪帝。 • 9月16日,光绪帝召见袁世凯,赏侍郎(副部长),专办练兵事 宜。 • 9月18日,谭嗣同带光绪帝密诏夜访袁世凯,请求他率军保护皇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上。袁世凯当晚告密。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 1.兴起——宣传维新变法; 2.发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标志:1895、公车上书) 3.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变法主要内容 4、结果——失败 标志: 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取 消新政——囚禁光绪帝——屠杀“戊戌六君子”)
对比日本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原因 明治维新——成功 戊戌变法——失败
社会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充分 背景 幕府统治危机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领导 武装倒幕成功 力量 倒幕派实力强大 政策 逐渐改革,大力推行 措施
维新派力量薄弱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措施激进,无法推行
国际 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环境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 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广东新会人, 清光绪举人。 • 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 称“康梁”,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 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 宪,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 辛亥革命之后,支持袁世凯,1913年担任司法总 长,并成立进步党与国民党进行竞选议会多数。 • 1915年底,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 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 1916年,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 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11月,段内 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 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 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梁启超病逝后,京沪之间悼念他的人很多。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