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城市设计到底是设计什么内容的,个人认为,城市设计的核心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当然城市设计的涉及领域不仅止于城市的公共空间而已。

城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要弄清楚自己的任务,在规划原理的教材上有很多关于城市规划任务的叙述,有关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很多的范畴。

事实上,城市设计师所能发挥作用是有限的,这些具有抽象意义、外延性的、非物质实体的东西必须考虑,但很难单凭规划专业的一己之力来把握,规划师应该做也只能做好的还是在物质空间形态领域。

落脚点只能放在空间形态之上,从物质空间中来,最后再回到物质空间之中去。

城市设计师应该把重点精力放在对空间的设计之上,而建筑的处理则是属于建筑师的业务领域。

空间,应该成为城市设计师永远放在首位的问题。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而言,城市设计在我国还是属于很新的一个学科。

个人认为,城市设计既从属于城市规划学科,但是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又可以是介于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之外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又或者可以将城市规划分为两个大类,总规之类的归于宏观层面的规划,而城市设计等则属于微观层面的规划。

我国在城市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相对来说起步很晚,现阶段还处于对西方等国家的研究思想的引进与消化阶段,鲜有结合我国国情的,比较成熟的本土化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在城市设计的理论向实践转化中也有很严重的脱节现象,在很多所谓体现着"新思想"、"新理念"的城市设计方案,其实有许多是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已提出的观点。

现代中国在规划或城市设计领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大师,即使是有些所谓的海归"牛人",也只是在对人家国外的一些思想消化基础之上,进行了本土化的包装。

然后四处出书,大肆宣传,......行大师之名,少有自己的观点。

国外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思想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大类:
1).关于景观与意象的理论研究
景观与意象的理论是对城市空间多种形式要素在认知层面上的剖析和应用的理论。

城市景观理论侧重于具体的、实在的物质形态,即城市空间中地形、地貌、建筑物、构筑物、绿化植物等组成的各种物质形态(如肌理、色彩、图案、体形、比例、风格、特色等)方面的表现,代表性的城市景观理论有F.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中提出“城市素材”及其与空间、时间、运动等的关系都是城市景观的设计内容。

Pauld Spreiregen在《城市设计:城镇的建筑》(Urban Design: The Architecture of Towns and Cities)中提出城市的形式和视觉要素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内容及其原则。

英国的库论(G.Cullen)在《简明城市景观》(The Concise of Townscape)中提出视觉、场所和包括色彩、质感、比例、风格、性质、个性与特色等的城镇构成是理解环境与人之间发生感性联系的三种要素,也是使城市景观产生具有趣味性、戏剧性的方法要素。

Tugnutt Anthony所著的Making Townscape: A Contextual Approach 则从城市文脉、建筑个性与感知方式三个方面讨论了城市景观的塑造方
法。

约翰.O.西蒙兹(John Ormsbee Simonds)在《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Landscape Architecture:A Manual of Site Planning and Design)一书中论述了景观构成的各项要素之间联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景观设计中起作用的。

以凯文.林奇(K.Linch)思想为主要代表的城市意象理论偏重于人的印象和感受,他强调城市意象是个别印象经过叠加而形成的公众意象,城市意象理论把城市构成要素分为路径(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和地标(Landmark),并认为城市应该是有特征、各个组成因素结合关系明确、连续统一、让人理解和感知的,即具有识别性(Identity)和研究意义(Meaning)。

林奇提出的工作方式,为意象理论的实践运用提出了指导性的方法。

2).关于城市空间解析的理论研究
早在19世纪末,奥地利建筑师卡米罗.西特(Camilla Site)在《城市建设艺术》中运用艺术原则对城市空间中的实体(当时主要是教堂)与空间(重要是广场)的相互关系及形式美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强调实空的整体性和注重关联的内在性为主的核心原则。

而源于心理学之知觉选择特征的图形——图底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为城市空间的认知与分析提供了有益的方法,也使日本的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所提出的“城市街道空间分为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这一理论更易理解和信服。

关联耦合分析理论(Linkage Theory)强调城市空间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对这些联系的分析,寻求空间形式组合规律及其动因,这一理论提出,上述联系的核心内容不仅在于组织城市的线路,包括街道、步行街以及其他线形关系,更重要的是这些“线”空间中各种“流”——人流、车流、信息流等的内在作用。

空间句法(Space Syntax)理论是英国学者比尔.希列于1983年提出的,是综合图底理论、关联耦合分析理论的城市空间解析方法。

通过对一百多个城镇和城市设计方案解析,希列证明,城市空间组织对人的活动与使用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空间的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使用的连续性(Continuity)和可预见性(Predictability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的使用角度可以定义为"
以人工因素占主导的,能够提供公共大众以休闲、娱乐及相互交往功能的具有开放性的城市空间"。

3).关于行为科学与场所组织的理论研究
关于行为科学的理论是以环境行为学为主,研究人在特定环境状况中所产生的内在心理倾向和外在的行为反映特征。

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不仅为建立环境秩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城市环境的个性特征提供了感性的判断方法,因而它是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重要的理论基石。

行为科学的理论研究包括了行为方式的兼容性与程度、公共与私密行为的方式和特征、安全感、舒适感等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实现以及如何获得一种有意义的行为环境等主要方面。

场所理论(Space Theory)是行为环境研究中的特定层面,是研究城市环境中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性化特征的理论。

所谓场所,就是具有特定意义如情趣(Mood)、气氛(Atmosphere)等的环境部分。

场所概念与空间相比,强调物体或人对环境特定部分的占有,以满足人们对场所的社会使用要求,这可以是来自于个人的、集体与社会的,如领域感;二是对场所的活动要求,考虑活动要求是场所的基本条件;三是重使用者与场所的大量性和日常
性关系及其参与场所决策的要求。

4).关于生态环境的理论研究
麦克哈根(I.L.Mcharg)教授所著《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被视为城市环境生态学方面的代表性学术著作。

麦氏从宏观到微观几方面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证明了人对大自然的依赖,批判了仅仅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提出了适应自然特征来创造人的生存环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巴克从生态心理学的角度对行为场景和活动模式进行了研究,他强调城市的外部空间必须易于进入,富有生气和令人舒适;绿地应该供人休息而不是单纯的花瓶;广场应该仍然是“城市的客厅”而不是摆设或陪衬;街道应容纳多种活动而不是单纯的通道或停车场。

生态与环境的理论强调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存在着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输入输出,同时也着力研究城市中有机体(主要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因而对城市设计思想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城市设计实际上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领域,大到区域城市设计、小到城市小品、某个标志等;但通常我们所说的城市设计是微观方面,通过城市的各种物
质形象、城市文化韵味和历史的沉淀,给人的空间感受和由此人的遐想为出发点,创造优美、和谐、统一的空间形象是城市设计应当重视的。

关于城市设计方面的研究我国目前基本上是引入国外再结合我国实际而形成
的,实际上我国古代城市设计方面有很多可以值得借鉴的,特别是在历史文化
气息浓厚的地区应当十分重视这点;但目前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很多是千篇一律
,什么欧陆风情、巴黎风情等前段时间十分流行,是为了突出城市个性?城市
品位?当然并不一概否定,引入应用应当有个度,太滥了就太俗。

城市设计是为了使人生活得更舒适、欢愉、方便,并能体味到其韵含的意境
,那么这个城市设计至少说是成功的。

然而城市设计并不牵涉到某一地块而已
,而是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所以如何保持城市建设中的连续性、继承性和谐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