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2014—2015学年度 武 汉 市 部 分 学 校 九 年 级 调 研 测 试 物理 化学综合试卷(物理部分)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15、1、29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36分) 9、下列对生活中的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摔碎了的瓷碗很难拼合在一起——分子间存在斥力 B、排骨藕汤热的时候香气四溢——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C、房间长时间不打扫就会布满灰尘——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海边昼夜温差变化比沙漠中大——水的比热容比沙石的比热容大 分析: (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的关系;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互相接触的物体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运动是看不见的; (4)水的比热容比较大. 解答: A. 摔碎了的瓷碗很难拼合在一起,不是因为斥力;瓷碗破碎后,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导致瓷碗破碎处分子间斥力和引力可以忽略不计,故A错误; B. 排骨藕汤热的时候香气四溢,是因为分子的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B正确; C. 打扫卫生时的尘土能看到,分子的运动是看不到的,故C错误; D. 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沙石的比热容大,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小,所以海边昼夜温差变化比沙漠中小;故D错误。 故选B. 10、关于内能、温度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C、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1)影响内能的因素有质量、温度以及状态等;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解答: A. 因为影响内能的因素有质量、温度和状态,因此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故A错误; B. 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正确; C. 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它做了功,故C错误; D.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冰熔化,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11、如图所示,在烧瓶内盛少量水,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来时,可以看到瓶内出现白雾。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A、通过打气筒压缩瓶内空气做功,空气内能增大,瓶底的水汽化成白雾 B、瓶内的空气对瓶塞做功,空气内能增大,瓶底的水汽化成白雾 C、瓶内的空气对瓶塞做功,空气内能减小,空气液化成白雾 D、瓶内的空气膨胀对外做功,空气内能减小,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白雾 分析: 根据实验现象,结合以下知道进行解答:压缩气体做功时,气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解答: A. 瓶底的水汽化会形成水蒸气,而白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 瓶内的空气对瓶塞做功,空气内能会减小,而不是增大,故B错误; C. 瓶内的空气对瓶塞做功,空气内能减小,水蒸气液化成白雾,而不是空气液化成白雾,故C错误; D. 瓶内的空气膨胀对外做功,空气内能减小,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白雾,故D正确。 故选D 12、如图所示,太阳能路灯的顶端是太阳能电池板,它白天向灯杆中的蓄电池充电,而夜晚则由蓄电池给路灯供电。下列关于太阳能路灯中能量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白天阳光照射太阳能电池板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B、白天阳光照射太阳能电池板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白天太阳能电池板向蓄电池充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夜晚蓄电池给路灯供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分析: 太阳能电池板就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蓄电池是将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供电时,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而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解答: 分析太阳能路灯的整个工作过程可知:白天,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能,直接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利用,也可以将多余的太阳能给蓄电池充电,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以便在晚上使用;所以在白天太阳能电池板给蓄电池充 电是将太阳能→电能→化学能; 在晚上,蓄电池给探照灯供电,只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再转化为光能使用。故选项中只有A说法正确。 故选A 13、有甲、乙、丙三个轻小物体,甲物体排斥乙物体,乙物体吸引丙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甲物体带正电,则丙物体一定带正电 B.如果甲物体带正电,则丙物体一定带负电 C.如果甲物体带负电,则丙物体一定带正电 D.如果甲物体带负电,则丙物体可能不带电 分析: 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答: AB、如果甲物体带正电,甲物体排斥乙物体,说明乙也带正电;乙物体吸引丙物体,说明丙带负电或不带电,故AB错误; CD、如果甲物体带负电,则甲物体排斥乙物体,说明乙也带负电;乙物体吸引丙物体,说明丙带正电或不带电,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4、下列关于材料的导电性能及其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绝缘体不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电荷 B、生活中通常用铜、铝做电线的线芯,是因为它们的导电性能好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C、半导体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可以制作二极管、三极管等 D、用超导材料制造电子元件,可不必考虑元件的散热问题 分析: (1)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几乎没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 (2)铜或铝的导电性能较好,因此常用做电线的线芯; (3)根据导电性的不同,材料可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三大类,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叫半导体; (4)超导材料的特点就是在温度很低时电阻为零.当电阻为零时用超导材料传输电能可以减少热损耗,用作输电导线或制作电子元件.制造电子元件时,由于没有电阻,不必考虑散热问题. 解答: A.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不是因为绝缘体内没有电荷,而是因为绝缘体内几乎没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故A错误; B. 因为铜和铝的导电性能好,生活中通常用铜、铝做电线的线芯,故B正确; C. 半导体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可以制作二极管、三极管等,在社会各领域应用广泛,故C正确; D. 超导材料的特点就是在温度很低时电阻为零,制造电子元件时,由于没有电阻,不必考虑散热问题,故D正确。 故选A. 15、从今年1月1日起,武汉中心城区15万余盏路灯将全部实现由光感应系统控制关停,这样就能避免光线太暗时路灯无法及时照明。如果用开关S表示某一区域的光感应控制系统,则下列路灯示意图最合理的是 分析: 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互不影响,先判断用电器的连接方式,然后根据开关在不同位置的作用减小分析. 解答: 因为路灯中的一个灯泡坏掉后,其它灯泡仍可以正常工作,因此路灯为并联连接,为了同时控制所有路灯,则开关位于干路中,故C正确。 故选C. 16、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若在甲、乙两处都接入电流表,断开开关S,则I甲:I乙=2:3。若在甲、乙两处都接入电压表,闭合开关S,则U甲:U乙等于
A. 1:1 B. 3:2 C. 2:3 D. 4:9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解:(1)在甲、乙两处分别接入电流表,断开开关S,两电阻并联在电路中,甲表测的是通过R2的电流,乙表测的是通过R1的电流,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所以,由I= 可得:
= = = = ; (2)在甲、乙两处都接入电压表,闭合开关S,两电阻串联在电路中,甲表测的是R1两端的电压,乙表测的是R2两端的电压, 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所以,= = = . 故选C. 17、甲、乙两只白炽灯的铭牌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将两灯分别接入电压为220V的电路,乙灯消耗的电能多 B、若将两灯并联接入电压为220V的电路,甲灯比乙灯亮 C、若灯丝的材料、长度相同,乙灯的灯丝比甲灯的灯丝粗 D、若将两灯串联,只要电源电压适当,甲、乙两灯就能同时正常发光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解:A、若将两灯分别接入电压为220V的电路,两灯均正常发光,但不知道通电时间,则根据W=Pt可知无法判断消耗的电能多少;故A错误; B、若将两灯并联接入电压为220V的电路,由于乙灯额定功率大,则实际功率大,所用乙灯比甲灯亮,故B错误;
C、由P=得:R=可知额定电压相同,额定功率大的电阻小,乙灯灯丝电阻小,若灯丝的材料、长度相同,乙灯的灯丝比甲灯的灯丝粗;故C正确; D、若将两灯串联,由于串联电路的电流处处相等,则甲、乙两灯两端的电压不相同,则无法到达相同的额定电压值,故不能同时正常发光,故D错误. 故选C. 18、下图是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反映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实验是为了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B.甲实验通电一段时间后,左侧容器内空气吸收的热量更多 C.乙实验是为了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 D.乙实验通电一段时间后,右侧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比左侧的小 分析: 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大小、电阻大小、通电时间有关. (1)探究电流产生热量跟电阻关系时,控制通电时间和电流不变; (2)探究电流产生热量跟通电时间关系时,控制电流和电阻不变; (3)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大小和电阻大小关系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4)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不能直接观察,但液体温度的变化可以通过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来反映,体现的是转换思想. 解答: AB、装置甲中一个5Ω的电阻与两个5Ω的电阻并联后再串联,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可知,右端两个电阻的总电流和左端的电阻电流相等,即I右=I左,两个5Ω的电阻并联,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知I右=I1+I2,两电阻阻值相等,则支路中电流相等,I1=I2,所以右边容器中的通过电阻的电流是左侧通过电流的一半,即是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由Q=I2Rt可知,左边容器中的电阻产生的热量多,温度升得较快;因此通电一段时间后,玻璃管左侧液面高度差更大,故A错误,B正确。 CD、在乙装置中,将容器中的电阻丝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两端,通过他们的电流I与通电时间t相同,左边容器中的电阻小于右边容器中的电阻,即是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故由Q=I2Rt可知,右边容器中的电阻产生的热量多,温度升得较快,这表明:在相同时间内,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