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灾害地质学

灾害地质学

第一章
1. 灾害效应分为原生效应、次生效应和后续效应。

原生效应是由灾害事件本身造成的,如地震时由于地面运动造成的建筑物倒塌、滑坡掩埋房屋、矿井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等。

次生效应是由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它与主要灾害事件本身无直接关系,如地震时煤气管道破裂造成的火灾、地震引发山体滑坡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被掩埋、洪水造成供水系统中断而引起的“水荒”、大型岩溶塌陷诱发地震而造成的建筑物破坏等。

后续效应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这种效应包括大型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泥石流堆积物对农田的破坏、洪水造成的河道变迁、火山喷发后造成的农作物减产、地震造成的海拔高程改变或地形变化等。

2.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

3.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
(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
(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
(4)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生性
(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
(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
(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9)地质灾害人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
(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
4. 地质灾害的类型
按灾害的成因划分,可分为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及复合动力型。

按地质环境变化的速度划分,可分为突发性和渐进性地质灾害。

5. 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1)平原、丘陵地面沉降与塌陷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2)山地斜坡变形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3)内陆高原、盆地干旱、半干旱风沙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4)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第二章
1.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
通过揭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造成破坏损失、人类社会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抗御灾害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评价减灾防灾的经济投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类型
据评估时间划分:灾前预评估、灾期跟踪评估、灾后总结评估
据评估范围或面积划分:点评估、面评估、区域评估
3. 易损性: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机会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

受灾体价值损失率:是指受灾体遭受破坏损失的价值与受灾前受灾体价值的比率,它是易损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4. 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据受灾体价值损失划分:
成本价值损失核算:是以受灾体成本价值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失程度或者修复成本、防灾成本投入核算受灾体的价值损失。

收益损失核算:是以受灾体的可能收益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失程度核算受灾体价值损失,主要适用于农作物价值损失核算。

成本—收益价值损失核算:是以受灾体的成本和收益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失程度核算受灾体价值损失,主要适用于资源价值损失核算。

5. 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分为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由灾害事件摧毁或损坏的现有设施的价值。

间接经济损失:救灾资金的投入、各产业部门产值的减少、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破坏等。

第三章
1.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
(1)树立全民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抗灾能力
(2)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3)群众性与专业性相结合
(4)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5)减灾与发展并重,确定可持续发展的减灾对策
(6)积极开展灾害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
(7)避免盲目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2.减轻地质灾害的措施:
(1)调查监测(2)预测预警(3)灾害评估(4)灾害防御(5)抗灾与救灾(6)安置与恢复
(7)保险与援助(8)宣传教育与减灾立法(9)培训与演练
3. 减灾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1)监测与预报(2)灾害预评估(3)防灾与抗灾(4)救灾
4.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灾害的发生与演变规律,适时捕捉地质灾害临近爆发成灾的特征信息,及时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从而减轻地质灾害损失。

地质灾害监测的内容包括成灾条件的监测、成灾过程的监测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效益的反馈监测。

5. 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的原则
(2)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3)防治地质灾害与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4)防治工程最优化原则
6. 地质灾害管理的主要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
第四章
1.地震成因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

2.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即以地震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总和来衡量。

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程度。

烈度随地方而异,由震中向外烈度逐渐降低。

第五章
1.根据火山活动的状况,火山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

火山喷发样式:
裂隙式喷发:岩浆沿着地壳上巨大裂缝溢出地表。

中心式喷发:地下岩浆通过管状火山通道喷出地表。

2.火山的空间分布(全球):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底火山带、东非火山带
第六章
1.崩塌的过程表现为岩块(或土体)顺坡猛烈地翻滚、跳跃,并相互撞击,最后堆积于坡脚,形成倒石堆。

2.滑坡: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岩土体结构完整而向下滑动的过程和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3.“醉汉林”:山体滑坡会使地表土层下陷,土层表面生长的树木就会随着土层的移动而移动。

而当山体滑坡停止后,树木不能恢复原状,于是就形成了东倒西歪的样子。

4.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突发性的地质灾害现象。

它常发生于山区小流域,是一种饱含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呈黏性层流或稀性紊流等运动状态,是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泥石流发育区的地貌特征,一般可划分出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形成条件:
(1)物源条件山坡上的残坡积物、沟床内的冲洪积物以及崩塌、滑坡所形成的堆积物等都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来源。

(2)水源条件水不仅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也是松散固体物质的搬运介质。

形成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有大气降雨、冰雪融水、水库溃决水、地下水等。

(3)地形地貌条件
5.滑坡的防治
防治原则:
(1)以长期防御为主,防御工程与应急抢险工程相结合;应急抢险工程应尽可能与防御工程衔接、配套。

(2)根据危害对象及程度,正确选择并合理安排治理的重点,保证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治理效益。

(3)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与管理、开发相结合。

(4)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防治措施:
滑坡的防治措施可归纳为“排、稳、固、挡”四个字。

6.泥石流的防治
防治原则:
(1)全面规划、重点突出
(2)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3)分清类别,因害设防
(4)因地制宜,合理设计
第七章
1. 地面沉降:154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地表垂直下降现象。

导致地面沉降的自然因素主
要是构成升降运动以及地震、火山活动等,人为因素主要是开采地下水和油气资源以及局部性增加荷载。

2. 地面沉降危害:157①滨海城市海水入侵②港口设施失效③桥墩下沉,影响航运④地基不均匀下沉,建
筑物开裂倒塌
3. 地裂缝:162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
的现象。

4. 岩溶地面塌陷:167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
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

第八章
1. 矿山地质灾害:175因大规模采矿活动而使矿区自然地质环境发生变异,产生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产的灾害性地质作用或现象。

第十一章
1. 盐渍土的危害:242①毁坏道路和建筑物基础;②腐蚀建筑物材料,破坏工程设施;③导致农作物减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