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红外线分光光度测定法和/或热分析
对供应的材料/部件进行红外和/或热分析。
在首次检验中建立的红外光谱和温谱图须视为参考标准,须将其制成档案存放在指定材料实验室内。
当在相同环境下进行检测时,所有样品须产生与参考标准相符的红外光谱和温谱图。
1.2.调节和试验条件
本规范涉及的所有检验值都是在人工受控环境下的检验结果,首先,将待测材料置于相对湿度为23±2℃和50±5%的受控环境下至少24小时。
然后将其置于相同环境下进行检验,除非另有说明。
1.3.成品部件要求
除以下最低要求外,产品组合必须在运输、安装、使用和服务中能够经受正常处理磨损,不得出现损毁、破裂或永久变形。
对特定取样区域的要求,会在工程图纸中重点说明。
1.4.外观
所有外露材料的外观特性必须符合相关系统工程部门的要求。
1.5.环境检测
该组合部件在检测后,不得出现可视、明显的外观损坏,如:
- 褶皱
- 变形
- 浮泡
- 分层
-将影响正常功能或导致负面视觉效果的扩展、萎缩或翘曲。
此外,在检测中出现的任何外观损坏须立即上报。
检测方法:采用NVH或安装在一个实际或模拟支持底座上的、核准的替代组件,使用核准的保存方法。
该组件须符合规定的环境循环要求。
以最低环境标准为基础的自动程序检测循环。
须符合材料工程部门的事先协定。
斜坡速度1至5℃每分钟(数据表实际记录的斜坡速度)。
1.5.1.适用于内部部件
-5小时-35±2℃环境
-30分钟23±2℃,50%R.H环境
-5小时80±2℃环境
-30分钟23±2℃,50%R.H环境
-2小时50±2℃,95±5%R.H环境
-30分钟23±2℃,50%R.H环境
-5小时-35±2℃环境
-30分钟23±2℃,50%R.H环境
-5小时80±2℃环境
1.5.
2.适用于发动机/车身底板部件
-5小时-35±2℃环境
-48小时38±2℃,95%R.H环境
-48小时150±2℃环境
-5小时-35±2℃环境
-48小时38±2℃,95%R.H环境
-48小时150±2℃环境
1.5.3.长期受热
对事先未受热组件进行检测
1.5.3.1.适用于内部部件
7天80±2℃环境
1.5.3.
2.适用于发动机/车身底板部件
7天150±2℃环境
1.6.物理特性
1.6.1.抗张强度
从成品部件平坦区域取下样品。
在测试初始阶段,检测皮带间距25毫米/分钟的测试速度为100mm。
1.6.1.1.原始值(N/cm2)10 -150
从工程图纸中引用特定数值。
1.6.1.
2.湿度老化后的变化–30%,最大值
(48小时38±2℃,95±2%R.H.环境;1小时室温环境下)
1.6.1.3.湿度老化后的变化–15%,最大值
(14天38±2℃环境;1小时室温环境下)
1.6.1.4.浸水后的变化,-30%,最大值
(在室温下浸泡在蒸馏水内48小时)
1.6.
2.挤压与恢复
(仅适用于填密材料)
(SAE J1352 或类似)
在加载15kg后,原始厚度的70%不该出现挤压变形。
在移开负载后,至少65%的挤压距离应该恢复原样。
1.6.3.压缩变形最大值12%
(仅适用于泡沫材料)
(ISO 1856, 方法A/ASTM D 3574,检测D)
1.6.4.撕裂强度(N/cm, 分钟)50
(ASTM D 3574,检测F,适用于泡沫材料)
将从产品部件平坦区域取出标本。
1.6.5.拉伸强度(仅适用于碾压板)
(FLTM BN 151-05,30分钟浸泡)
割取长250mm的样品几份。
每一受检样品都需浸泡在第3.8节列出的一种液体当中。
样品必须能够达到下列要求之一:
-拉伸强度值达到9N/50mm,分钟
-覆盖材料的附着力须超过织物的粘结强度
1.7.绝缘体对各检验试剂的反应性能
(ASTM D 8960)
成品部件或代替物浸泡在下列各检验试剂4个阶段过程中,不该溶解,出现胶粘性,或出现分层。
检验试剂:
(1)脱离子水
(2)3%盐溶液
(3)美国材料实验协会(ASTM)D 471, 1号油
(4)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运输部制动液,或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运输部5.1
(5)硫酸(蒸馏水稀释,按重量计算10%)
(6)耐贮藏冷却剂WSS-M97B44-D(蒸馏水稀释,按重量计算50%)
(7)传动液WSA-M2C295-A
(8)风挡玻璃清洗器溶媒50%甲醇或乙醇
(9)动力方向盘流体WSA-M2C295-A
或最新投放市场的类似液体
1.8.隔潮材料% 最大值30
(1)从待测部件截取一块200x200mm样品,并将切割边密封,如利用涂腊密封。
(2)测量样品(200x200mm)的重量,应接近0.1g。
(3)将样品悬挂于38±2℃和95±2℃R.H环境下24小时。
(4)置于室温环境下1小时。
然后测量样品重量是否仍然接近0.1g,确定增加的重量占原重量的百分比。
1.9.低温韧性
(铝箔/仅适用布基层压板)
将套管置于-35℃环境下5小时,箔片不出现破裂或分层,然后将其包裹在直径是套管最小直径的两倍的心轴上,或使用直径为12.7mm的心轴(对于扁平箔片)。
受测样品的长度应为300mm。
1.10.隔音性能
本规范并没有对隔音性能进行规定,但是,各部件的隔音性能须进行规定,并在工程图纸中明确性能要求。
1.10.1.机载降噪(仅适用于隔音板)
(SAE J1400)
降噪性能须符合工程图纸的要求。
1.10.
2.吸音(仅适用于吸音系统)
(美国材料实验协会C 384/美国材料实验协会E 1050)
吸音性能须符合工程图纸的要求。
1.10.3.减振(仅适用于减振器)
(美国材料实验协会E 756/SAE J1637)
减振性能须符合工程图纸的要求.
1.11.隔热性能
当在最高机车使用温度环境下对被保护部件/材料检测时,被测表面不得达到最高使用温度。
1.11.1.导热性,最大(W/M/度K)
(美国材料实验协会C 518,C177)
导热性能须符合工程图纸的要求
1.11.
2.隔热性
(仅适用于隔热器)
当在最高机车使用温度环境下对被隔热材料检测时,隔热材料不得出现褶皱、弯曲、灼痕、发光、冒烟、棱削、分层、发出刺鼻气味或出现放热反应。
1.11.3.底板隔热性能,最大值底板系统表面60℃
(内部隔音和隔热系统)
(SAE J1361,2小时)
根据福特隔热研究小组进行的底板隔热制图研究,在最高底板温度下进行检测(不得插入其他材料)。
对其他材料的隔热性能检测均符合工程图纸的要求。
1.11.4.热套管隔热性能
(SAE J2302)
1.1
2.气味,最大值(仅适用于内部部件)最大值等级2
(FLTM RO 131-01)
1.13.成雾
(仅适用于内部部件)
(SAE J1756, 3小时,100℃环境,21℃冷却板,测后环境调节1和16小时)
雾号,分钟
形成透明薄膜,产生液滴或晶体,引起退货。
1.14.防霉性能
在98±2%相对湿度和38±2℃环境的人工高湿度试验室下放置7天,受测材料不得出现可视发霉现象和/或发出刺鼻气味。
1.15.可燃性
(SAE J369/ISO 3795)
1.15.1.燃烧速率,最大值100毫米/分钟
适用于发动机/车身底板部件
1.15.
2.燃烧速率SE 10秒种
1.15.3.燃烧速率(受测样品温度150℃)SE 20秒种
在燃烧后,火焰在规定的时间内扑灭,并不得再次出现火光或阴燃现象。
1.16.可燃性不可燃
(VDE 8471, 部件2/ICE 695 部件2.1,热金属线:750℃)
仅适用于发动机/车身底板部件。
1.17.耐腐蚀性分钟等级4
(SAE J1389)
1.18.附加要求
工程图纸、工程部件规范和/或性能规范中须对材料和/或制造部件进行明确规定。
工程图纸须对所有重要部件的上述性质进行明确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