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 【学习要求】 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⑵月涌.() ⑶沙鸥.( ) ⑷何所似.( )
2.词语(解释词语) ⑴旅夜: ⑵危樯: ⑶月涌: ⑷飘飘: 3.填空 ⑴本诗的作者,字,自号,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和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译文)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译文)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译文)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译文)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 答: 2.首联写出这些意象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 答: 3.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二)课堂检测 1.杜甫的《旅夜书怀》是() A.咏怀诗B.山水诗C.记行诗D.旅游诗 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近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B.颔联写远景:星空低垂,大江奔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写出诗人喜悦之情。 C.诗的后半是“书怀”。“官应老病休”,这是反话,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最后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3.下列对杜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是唐代着名诗人,他创作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因此其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B.杜甫的三吏、三别全面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社会造成的破坏。 C.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把从《楚辞》以来得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高峰。 D.杜甫在诗歌创作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文人把他和李白并称。李白是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4.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细草微风岸”是近景描写。 B.创作这首诗歌时,杜甫仍陷于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看到山河依旧却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艾凉,他发出了沉重的感慨。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飘逸奔放的艺术风格。 D.最后作者用沙鸥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5.下列对尾联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此联意思:飘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沙鸥。? B.此联中的“一沙鸥”和“细草”相呼应,首尾相顾。? C.此联为自问自答,便诗人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 D.这一联借景抒情,借沙鸥形象,表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三)归纳总结
1.中心主旨: 2.艺术特色 (四)课后巩固 1.下列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句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是作者孤独伤感伤之情的外化。 B.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可以感知到诗人夜愁不寐的形象。 C.这句暗喻自己像小草一样渺小,像孤舟一样孤寂。 D.这句描写的景物具有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 2.下列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诗人以此反衬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B.此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折射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喜悦的心情。 C.诗句中“垂”“涌”两字分别衬托出平原的宽阔和江水浩荡之势,用词极为精当。 D.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雄浑阔大的意境,更衬托了诗人的孤寂与渺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和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伶仃。C.后两联含蓄的写出了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一沙鸥,四处漂泊。 4.颈联“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写了“名着”、“官休”两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5.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 (五)拓展提高 在历代诗评家眼里,《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认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联名句在写景方面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答: 五、资料索引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旅夜书怀(答案) 【学习要求】 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qiáng)⑵月涌.(yǒng) ⑶沙鸥.(ōu) ⑷何所似.(sì) 2.词语(解释词语) ⑴旅夜:旅途的夜晚 ⑵危樯:高高的桅杆 ⑶月涌: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⑷飘飘:漂泊 3.填空 ⑴本诗的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诗史”。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和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诗人孤寂与渺小。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功业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天地间一沙鸥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比喻(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着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 答:旅夜对应前四句;书怀对应后四句。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2.首联写出这些意象的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 答:(1)渺小、孤寂。(2)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写诗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1)雄浑阔大(2)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苦的的心情。(3)乐景写哀情 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反问句。本意为: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着,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着,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2)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