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实践个人总结

劳动实践个人总结

劳动实践心得体会为期五天的劳动实践活动圆满结束了。

这是一次成功的劳动实践活动。

首先感谢中小学劳动基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这次活动让同学们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大家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了自理与自立,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有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一切美好东西的源泉。

这次实践,大家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获得了许多生活的常识。

同学们在各种劳动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到劳动的辛苦,无论是在野外平整土地,挖沟浇菜,还是在基地帮厨服务,洗衣清扫,同学们认识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次实践让同学们品味了劳动有快乐。

一个个精美的手机套,一个个漂亮的中国结,一个个精致的小木塔,一个个创意不凡的篆刻作品,一盘盘令人垂涎欲滴的拔丝菠萝,无不凝聚着同学们的心血,无不闪烁着同学们的智慧,无不展现出同学们的个性。

这是劳动的收获,更是劳动的快乐。

这次劳动实践也整合出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同学们训练在一起,劳动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特别班主任们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这次劳动,不少班级增强了凝聚力,劳动实践让同学感受到团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

这次劳动实践正是在我校加大管理力度的基础上进行的。

绝大部分同学都能遵守学校、基地的制度,按照基地的作息时间,按时起床、出操、吃饭、休息,培养了严谨、守纪的优良作风。

篇二:小学学生劳动实践总结小学学生劳动实践总结本学期,六年级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结如下:一、多渠道宣传,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建设人才必须遵守的守则。

对学生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

我校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

我们还将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

二、加强劳动课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劳动课新路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组织劳动课教师认真研究教育大纲和教材,理清劳动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思想观念目标,大力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以及劳动态度观念的培养,努力探索劳动课教学新路子。

积极探讨课程删减整和,并结合教学实践编制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特点的劳动课教材,以不断丰富劳动课程的内容和形成。

贯彻“兴趣贯课堂”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兴趣是小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内部活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遵循“主体性”原则,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重视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

三、继续以“服务岗位的创建”活动为抓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打通渠道,拓宽开放外延,为学生搭建多元的成长舞台。

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规律出发,以“广阔的舞台,金色的童年”为主题,广泛为学生创建服务实践岗位,开展体验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服务岗位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理智去感悟生活的意义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健康的思想、品格,外显为良好的行为和自觉习惯。

1、继续搞好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建设,以点带面,拓宽教育范围。

2、有劳动基地,各班主任要继续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把劳动基地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另一课堂,确保“时间、地点、人员、效果”四落实。

3、坚持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我做爸妈的小帮手”活动。

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衣、叠被……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成绩记录反馈到学校,学生在校的劳动情况也由此表反映给家长,以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将学校劳动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4、加强学校劳动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给孩子积极参与并实践劳动技能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让其感受劳动的快乐与光荣。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以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结合自己的实际,有目的,有主题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原则,并充分注意教育形势的趣、活、实。

篇三:社会实践劳动总结劳动基地教育活动总结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广泛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我校开展了投身社会大课堂,服务社会,关爱他人,参与基层政府组织建设,培养能力等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服务社会活动。

学校开展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落实党提倡的“三个代表”的精神,贯彻市委会议提出的要求,为建设学习型社区贡献一份力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维持良好的社会风貌,正确的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优化社区的教育资源.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的良好意识,更好的了解社会,以便将来更好的服务社会,树立青少年服务社会,助人为乐,关心他人,吃苦耐劳的意识.在这次活动中,在学校的组织下,培养了我们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的团结友爱的精神.本学期,我校与韩庄大棚达成协议,使该村大棚成为我校劳动基地试点.他们与我们共同担负教育学生的使命。

篇四:社会实践心得总结社会实践心得敬老爱幼、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不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当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的劳动中去。

第一站:敬老院。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

当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我们不该视老人为累赘,他们是家里的宝贝。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嘛!早在几天前,我在网上买了一套理发工具,闲着没事就拿自己脑袋“做实验”——设计发型。

而当我得知大多数敬老院里的老人一年只理一次发,且大多由其子女帮忙理发。

我这半路出家的“理发师”深知,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

为了给其他老人做榜样,我那颟顸可爱的外婆成了我第一个试验品。

只可惜我给她理的齐耳短发过于新潮,老人家一时间接受不了,理完发就嘟着嘴回家戴上了帽子,还扬言要戴到直至长发及腰~ 好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都夸我理发技艺高超。

因为我是义务劳动,免费理发,敬老院的老爷爷老奶奶只要还没秃顶都让我帮忙修修他们的皤然白发。

想想年迈的外公外婆,再想想双鬓泛起银丝的父母,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证明:我爱他们。

第二站:绿化带我热爱家乡,胜过任何一个地方。

家乡的一花一草一叶一树构成了我眼里最美的风景线。

我愿意接受慵懒的自己半个月不洗澡的脏兮兮,却不愿意看见绿化带上杂糅着垃圾袋而熟视无睹置之不理。

而这次社会实践给了我一个光明正大“捡垃圾”的机会。

我总是对乱扔垃圾素质低的人嗤之以鼻,而对早出晚归任劳任怨的保洁阿姨深表同情和敬意。

原以为捡垃圾只是脏活累活,没想到还是技术活和细心活。

提着一上午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垃圾袋潇洒地扔进垃圾桶,自信回头。

那种洒脱得意的心情就好比捐了100万的善款,还不留名。

我所做所为无法让村庄时时刻刻保持一尘不染,但起码在这一刻,在我心中它是神圣而又美丽的。

我为自己感到骄傲,也为家乡感到自豪。

这次社会实践,也许我无法承诺我可以学到了什么书本里提及的理论知识,以及多少宝贵经验。

我只是学到了如何去爱老人、亲人、家乡。

别忘了,爱与被爱,是人类的本能。

社会实践,必须亲身践行,而不是口头随便承诺的空头支票。

我相信在这片土地中出生、成长,终有一天会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难解难分。

社会实践,让我懂得了,回报社会,才是人生中最弥足珍贵的、最值得炫耀的财富。

吕振达201101102098 2014年1月28日篇五:劳动实践汇报材料“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工作汇报材料一、基地发展历程学校创建于1230年,其前身是舟山最早的书院——虹桥书院,学校设中心、虹桥两个教学点,23个教学班,近900名学生,教师60位。

近年来,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与尝试,从实际出发,挖掘资源,以素质教育实践场所建设为抓手,建立和完善了“米丘林”劳动实践基地,构筑了素质教育新空间。

从98年开始我们就建立了劳动实践基地,2000年,从虹桥搬迁到了现中心。

2004年,经过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建立了农业科技园。

占地8亩,由四部分组成:西侧是面积144平米的暖房,(有机质栽培基地)及花卉培育基地;东侧是432平米的蔬菜园,培植新引进科技蔬菜与时令蔬菜;暖房的南边为每个面积50平米的大棚6个,种植各种科技含金量较高的外来引进的蔬菜、水果;占地2000多平米的果木园里培植文旦、橘子、雪梨等。

并按标准配备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用的劳动工具、实践材料。

劳动实践基地初具规模。

2005年开始,学校将“米丘林”劳动实践教育正式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计划和管理制度。

去年开始,学校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对劳动实践基地进行转型升级。

实施劳动科技教育,从劳动技术方式(如机质栽培技术)、劳动设备(如自动浇水系统)及培植内容(如太空丝瓜)等方面加以改进,增加科技含金量。

新劳动实践基地的功能定位方面,我们主要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孩子除一部分从事别的工作外,大部分还是会留在农村,农村将是未来孩子们驰骋的天地,而懂得科技兴农的孩子将使他们有灿烂的人生前景。

为此,我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在“米丘林”劳动基地的学习和体验与科技兴农结合起来,提出“实施科技劳动教育,培养现代小农人”的工作思路,通过参加科技劳动教育和基地实践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基本的科技素养和职业兴趣,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存打下一定的基础。

基地建设前后历经10余年,从张校长到邵校长到黄校长最后到我,基地建设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历久弥新,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学校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被评为“省绿色学校”、“市劳动实践特色学校”、市“首批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示范学校”、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市区两级劳动实践教育现场会多次在我校召开,先进经验多次在省市级交流。

学生在省、市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劳技作品比赛中频频获奖。

劳动实践教育已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