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滑轮”教学设计

“滑轮”教学设计

《滑轮》教学设计
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定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
分组实验器具: 动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板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理解滑轮的原理 , 知道滑轮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测、经过实验探究 , 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
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 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
和精神 , 培养抽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 , 培养严肃
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 教学重点 】
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 教学方法 】
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
【 教学过程 】
习提问
什么叫做功的原理?
新课教学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看书、并边看边对照课本图进行实验(同桌的二人一组。
此期间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
1.什么叫做滑轮?

2.什么叫做定滑轮?
使用定滑轮能否省力?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使用它有何好处?同时教
师按照图1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

升高度h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并能从功的原理方面认识使用定滑轮为
什么不省力。

3.什么叫做动滑轮?

教师按图2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出:“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
体上升高度h的2倍。”能根据功的原理说明:“使用动滑轮虽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但可以省一半力。”

4.什么叫做滑轮组?使用它有什么好处?教师出示绕好的滑轮组和
自制的滑轮组挂图如图。

5.接着让学生讨论各滑轮组分别由几股绳承担总重力(G)。然后,教
师演示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间的关系(图4)。使学生清
楚地看到此图为4股绳承重,s=4h。再把绳子从滑轮组上解脱2股,使之成为
2股绳承重(如图5),进行演示s与h的关系。演示表明:2股绳承重时,s=2h。
告诉学生:同一根绳上各处受力都相等,所以滑轮组中各股绳受力都相等。然后
问学生:拉力F与承重绳子股数n有何关系?绳子股数越多,拉力越小(当然

这里要说明不能无限制的增多动滑轮的个数……),而且是:几股绳承重,力就
是总重力的几分之一。
至此,用圆盘测力计照图6进行演示,测力计示数表明:拉力F>
轮与绳之间都是有摩擦的!
例:一根绳子,最多只能承受300牛顿的力,想用它提起1000牛顿的重
物,绕成的滑轮组至少要几股绳子承重?并画出滑轮组的示意图。

师生共同解答:设承重绳子股数为n,则
三、小结:略。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滑轮周边有槽的小轮。

1.定滑轮:……。作用:不省力,但可改变力的方向(方便)。

2.动滑轮:……。作用:使用它可省一半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3.滑轮组:……。好处:①省力;②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
小结:(滑轮…,定滑轮…,动滑轮…。)

六、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