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大全1
酰胺类杀菌剂
卵菌纲:高效甲霜灵、高效苯霜灵、噻酰菌胺、环丙酰菌胺、氟吡菌胺、
吡噻菌胺(菌核病、灰霉病、白粉病)、双炔酰菌胺、苯酰菌胺、噻唑菌胺、
氟啶酰菌胺、双炔酰菌胺
稻瘟病:氰菌胺、双氯氰菌胺、环酰菌胺(灰霉病)
土壤病害:磺菌胺、噻氟菌胺、
叶枯酞(抑制细菌)、环氟菌胺(白粉病)、硅噻菌胺(全蚀病)、萎锈灵(黑
穗病、黄萎病、立枯病、防腐剂、具有生长刺激作用)、甲呋酰胺(黑穗病)、
呋吡菌胺(纹枯病、菌核病、白绢病)、啶酰菌胺(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
烂病、褐腐病和根腐病等)、
甲磷菌胺、氟菌胺
通过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破坏病菌呼吸而致效
酰胺类化合物作为杀菌剂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多数酰胺类杀菌剂的杀菌
谱比较窄,近期又有许多新颖的化合物商品化,最明显的结构特点是杂环,特
别值得提及的是吡噻菌胺(penthiopyrad)和啶酰菌胺(boscalid)具有较广的活
性谱。
氟吗啉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丙烯酰胺类杀菌剂。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
创制的农用杀菌剂、是首次获得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的农用杀菌剂。具有良好
的内吸、保护和治疗活性。对卵菌亚纲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如霜霉病、疫病如黄
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番茄疫病、辣椒疫病、烟草疫病等有
优异的活性。
噻氟菌胺是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即在真菌三羧酸循环中抑制琥珀酸酯
脱氢酶的合成。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伏革菌属和
核腔菌属等致病真菌有活性,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立枯病等有特效。
氰菌胺和双氯氰菌胺分别是由日本农药公司和住友化学公司开发的酰胺类
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稻瘟病。
环酰菌胺主要用于防治各种灰霉病以及相关的菌核病、黑斑病等。
硅噻菌胺是含硅的噻酚酰胺类杀菌剂。具体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可能是ATP
抑制剂。主要用于小麦全蚀病的防治。
呋吡菌胺(纹枯病、菌核病、白绢病)是日本住友化学公司开发的吡唑酰
胺类杀菌剂,主要抑制真菌线粒体中琥珀酸的氧化作用,具有优异的预防和治
疗效果。
噻唑菌胺(ethaboxam)是韩国LG农化公司研制开发的噻唑酰胺类杀菌剂,
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害。
噻酰菌胺(tiadinil)是由日本农药公司开发的噻二唑酰胺类杀菌剂,主要
用于防治稻瘟病。
啶酰菌胺(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和根腐病等)0(boscalid)
是由巴期夫公司开发的吡啶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菌核病、锈病、马铃
薯早疫病和灰霉病等。
吡噻菌胺(penthiopyrad)是由日本三井化学公司开发的吡唑酰胺类杀菌
剂。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和灰霉病等。
氟啶酰菌胺(fluopicolide)和双炔酰菌胺(mandipropami)分别由拜耳和先
正达公司开发,具有优异的杀菌活性,均对霜霉病有特效。
二羧酰亚胺类杀菌剂
乙菌利(黑穗 菌核 白粉)、异菌脲(灰霉病)、腐霉利(菌核病、灰霉病、黑星病、
褐腐病、大斑病)、乙烯菌核利(菌核菌、白粉、黑斑病、灰霉病)、克菌丹(地下
地上方方面面保护)、灭菌丹(多种病害)、菌核利(菌核病、灰霉病)
传统杀菌剂,通过抑制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破坏类酯类和膜的合成而致效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基本上所有真菌病害:嘧菌酯、氟嘧菌酯、醚菌酯、唑菌胺酯、烯肟菌酯、烯肟菌
胺
嘧菌胺(白粉/霜霉/纹枯)、啶氧菌酯(麦类病害)、肟菌酯(白粉/叶斑等)
苯氧菌胺、肟嘧菌胺
主要通过阻碍细胞色素b和c1之间的电子转移,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超高
活性,广谱性
此类化合物来源于天然产物Strobilurin,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
素b和C1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防治对C-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苯
甲酰胺类、二羧酰胺类和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具有保护、治疗、
铲除、渗透、内吸活性。目前已有十数个品种如嘧菌酯、醚菌酯、肟菌胺、苯
氧菌胺等商品化或在开发中。尽管该类化合物作用机理独特,但病原菌对其产
生抗性的速度也很快,如醚菌酯在实际应用1a后就有关于白粉病抗性发生的报
道,故应用时多以混剂出现。
三唑类杀菌剂
氧环唑、糠菌唑、环丙唑醇、苯醚甲环唑、烯唑醇、高效烯唑醇、氟环唑、腈
苯唑、氟喹唑、氟硅唑、粉唑醇、己唑醇、亚胺唑、种菌唑、叶菌唑、腈菌唑、
戊菌唑、丙环唑、丙硫菌唑、硅氟唑、戊唑醇、四氟醚唑、三唑醇、灭菌唑、
联苯三唑醇
此类杀菌剂主要针对的是白粉、黑穗、锈病、叶斑等。。。
甲基甾醇合成抑制剂
三唑类是甾醇生物合成中C-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近期开发的化合物特点是除
对白粉病、锈病、黑星病等有活性外,对网斑病、灰霉病、眼纹病等多种病害
亦有很好的活性,持效期长;另一特点是与常用的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分子结构
变化较大,且大多含氟,活性谱更广。
氟环唑对一系列禾谷类作物病害有很好的防治作用,不仅具有优良的保护、
治疗和铲除活性,而且具有内吸和较佳的残留活性。氟喹唑可用于防治由担子
菌纲、半知菌类和子囊菌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
四氟醚唑属第二代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优良的广谱生物活性,持效期长达
4-6周。硅氟唑是含硅、含氟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
叶菌唑的作用机理虽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一样,但活性谱则差别较大。既
可茎叶处理也可作种子处理。茎叶处理,持效期5-6周。灭菌唑对种传病害有
特效。持效期长达4-6周。从化学结构上看,灭菌唑加氢即得叶菌唑。
2002年英国Brighton会议报道的三唑硫酮类杀菌剂丙硫菌唑
(prothioconazole)几乎对麦类所有病害都有很好的防效。
咪唑类杀菌剂
噻菌灵、麦穗宁、抑霉唑、高效抑霉唑、咪鲜胺、咪鲜胺锰络合物、氟菌唑、
氰霜唑、咪唑菌酮、恶咪唑、稻瘟酯
这类主要是..........好乱呀。。青霉病、绿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
霜霉病、黑穗病、叶斑病、黑斑病等
阻碍病菌细胞有有丝分裂而致效
噁唑类杀菌剂
噁唑菌酮(白粉病、锈病病、霜霉病)、啶菌噁唑(灰霉病、白粉病)、噁霉
灵(土传病害)、恶霜灵(霜霉病、疫病病、褐斑病)
此类杀菌剂是目前国外公司研究的热点之一。商品化的恶唑菌酮、氰霜唑(也
可归为酰胺类)和咪唑菌酮,均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主要用于防除卵菌纲病
原菌引起的病害,与苯基酰胺类杀菌剂如甲霜灵无交互抗性。
噻唑类杀菌剂
噻唑菌胺(霜霉、疫病)、
土菌灵(土壤处理、真菌、细菌、病毒及类菌体都有良好的杀灭效果)
苯噻硫氰(土壤及种子传播的真菌或细菌性病害 稻瘟病、白叶枯病 纹枯
病、炭疽病、立枯病)
针对细菌:噻菌铜、噻枯唑、噻菌茂
杀细防真菌:噻唑锌、噻森铜、辛噻酮(据说腐烂也就是说细菌、真菌)
吗啉类杀菌剂
十二环吗啉(白粉病)、丁苯吗啉(白粉、锈病、黑穗)、十三吗啉(白粉/锈
病/叶斑)苯锈啶(麦类白粉病、锈病)、丁苯吗啉(白粉病、黑粉病、锈病、
谷类黑穗病)、螺环菌胺(白粉病 锈病)氟吗啉(卵菌纲)、烯酰吗啉(卵
菌纲)
甾醇合成抑制剂类杀菌剂
吡咯类杀菌剂
拌种咯、咯菌腈
吡咯类杀菌剂来源于天然产物硝吡咯菌素,是非内吸性的广谱杀菌剂,对灰霉
病有特效。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葡萄糖磷酰化有关的转移,并抑制真菌菌丝体
的生长,最终导致病菌死亡。因其作用机理独特,故与现有杀菌剂无交互抗性。
主要品种有两个即拌种咯和咯菌腈,均由先正达公司(先正达)开发,两者的
活性谱相似,前者主要作种子处理用,后者既可作为叶面杀菌剂,也可作为种
子处理剂,且活性高于前者。
吡啶类杀菌剂
氟啶胺(根霉、叶斑、菌核)、啶斑肟(白粉、黑星、叶斑)、环啶菌胺(锈
病、白粉、霜霉)、啶酰菌胺(白粉、腐烂、根腐)、氟啶酰菌胺(杀线虫、
霜霉、疫病) 、啶菌胺(灰霉、稻瘟、立枯)
嘧啶类杀菌剂
各种白粉、黑星等
嘧菌环胺、氟嘧菌胺、嘧菌腙(稻瘟)、嘧霉胺(灰霉病)、氯苯嘧啶醇、
氟苯嘧啶醇、嘧啶环胺(灰霉病)
抑制病菌细胞的细胞壁分解酶而致效
苯胺基嘧啶类化合物对灰霉病等有特效;有三个品种商品化,嘧霉胺和嘧
菌胺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病原菌蛋白质分泌,包括降低一些水解酶水平,据推测
这些酶与病原菌进入寄主植物并引起寄主组织的坏死有关;而嘧菌环胺是蛋氨
酸生物合成抑制剂;同三唑类、咪唑类、吗啉类、二羧酰亚胺类、苯基吡咯类
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对敏感或抗性病原菌均有优异的活性。苄胺基嘧啶类化合
物目前已有一个品种商品化即氟嘧菌胺。
喹啉类杀菌剂
灭螨猛(白粉、螨类)、二氰蒽醌(叶斑、锈病、霜霉)、乙氧喹啉(灼伤
病)、8-羟基喹啉(真菌、细菌)、丙氧喹啉(白粉)、苯氧喹啉(白粉)
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
卵菌纲:异丙菌胺、苯噻菌胺、霜霉威、
乙霉威(灰霉病)、磺菌威(水稻枯萎病)
有机磷类杀菌剂
敌瘟灵(稻瘟、赤霉病)、异稻瘟净(稻瘟、叶蝉、飞虱)、吡菌磷(白粉
病)、甲基立枯磷(枯萎、黑斑、立枯)
抗生素类杀菌剂
灭瘟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多氧霉素、井冈霉素
此类杀菌剂较多,很多都是真细菌双杀,也有专杀真菌或细菌的成分,最重要
的是此类产品基本都为生物制剂,对植物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