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摘要】精湛的语言、丰富情感、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为课堂添彩,点亮课堂;人人参与、快乐你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情趣盎然;精彩的故事、情景创设、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闪亮思维。

【关键词】挖掘亮点
亮点:比喻有光彩而引入注目的人或事物。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亮点”也是关键,因为“亮点”意味着创新;“亮点”意味着老师扎实的基本功;“亮点”意味着老师对教学内容熟悉和把握;“亮点”意味着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亮点”意味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亮点”……
但是,往往音乐教师为了所谓的“亮点”而进入误区,可以说进入死胡同也不胜枚举啊!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和毛病,拿到一首歌曲或乐曲,还没熟悉旋律,更不可能谈得上理解和吃透,就满脑子幻想,去想做怎样的课件,找怎样的资料,甚至荒唐到为了上一节课,跑到上海去寻找资料,把课件做的花里花俏的,只需40分中内容,我的内容起码要上1个半钟头才上完成的,一心想到把课“亮”起来,并且非常仔细的想到哪里需要学生合作讨论;哪里需要学生表演;哪里需要可以安排综合学科内容;哪里需要拓展、创作;所以显得所教的内容很肤浅,很单薄,甚至很无奈,最糟糕的是完成不了或完成不好课堂内容,使之进入了教学的死胡同里,迷失了真正的教学方向。

去年我听了某老师的一节课,《爱我中华》欣赏课,一节下来只是目不暇接的多媒体课件,我帮她数了一下,就是歌曲达16首,还有很多很多“天文地理知识”、“音乐知识”、“国家大小事”、甚至涉及到奥运会会期的设计问题,真是丰富多彩啊!实质上上完了课我们不知道她要上什么?给学生什么?课后我问学生,有男生不客气的说“这老师的课象百货商店”女生接着说“还不如叫垃圾箱呢?眼睛看花了!头听大了!”
但是我听另一位徐丽芳老师的课,她的课既没有什么精彩的故事激趣,也没有乏味的掌声,更没有什么有形无实的讨论合作,没有目不暇接的课件,课堂虽然看起来“平平淡淡的”,实际上却充满了张力,获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整节课突出了5个点:一、目标明确;二、目标教学过程中效果很好;三、教师注重范唱范奏;四、挖掘学生的演唱能力;五、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细致处理。

可想而知,音乐课的教学“亮点”并不是越华丽越精彩,关键看教学效果,比如说:课堂教学,音乐教师的声音非常优美,无须戴个什么耳麦,有的音乐老师莫名其妙的戴了!又如:课堂常用教学方式范唱,硬要用录音机播放,老师自己歌唱,对学生有益而无害。

有心理学家说:“一个优秀教师是与教师的明星式表
演对学生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称之为“狐狸博士效应”。

音乐是表演艺术,以音响作为媒介,充分运用音乐艺术特征,借音传情是音乐优势,音乐教学不妨拿音乐家之派头演唱,但在演唱过程中必须是高雅脱俗地,把感情表达淋漓尽致,传情达意、以情感人、以美诱人、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创造艺术氛围。

这比录音机要好一千倍、一万倍啊!那不是最好的亮点吗?
做一个教学中的有心人,充分挖掘教材和教材相关的内容,不难发现“亮点”其实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大脑里,在我们的身边啊!一个“转转圈”符号谱,一段精心设计的语言,一个感兴趣的话题,一段有趣的表演,一意外的惊喜,一首学生特别喜欢的音乐,都会成为一堂音乐课的中一到亮丽风景。

那么如何挖掘它,采摘它,把它们串起来,成为我们随手可摘的,成为我们的“音乐餐桌”上一盘美味佳肴呢?
精湛的语言、丰富情感、点亮课堂
音乐课教学中的语言教学是非常关键的,能敲开人们的心灵大门,除了音乐就是直接表达的语言了!不过语言要结合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唤起学生的情感兴趣,让学生回味悠长。

如:我上《楠溪江之歌》这首歌的时候,我抓住了“楠溪江”的风景特点:楠溪江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洞幽为切入点,我重点抓水美这一点,进行精心设计为:楠溪江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洞幽,滩林美而文明世界,我最喜欢还是楠溪江的水,像少女纯洁的心扉,你会情不自禁,坦荡,开阔,豁达,一切的烦恼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顿时感到灵魂被清水冲刷过似的,你会变的特别理解人,特别能宽容社会了,你有一种超然尘世心灵被净化的满足感,如果喝上一口楠溪江的水,甘冽的滋味能使你肺腑爽悦的一塌糊涂,从里到外充溢着润泽感,爽极了,如果你乘竹筏顺江而下,你会听到江水的呼吸声,是那么的均匀,在楠溪江漂流,你最好不要大声说话,你静静地去听,去品味,去感受,去阅读,你的心律就会和江水涌动合起拍来,特别有意思,当你竹筏划过水面,你尽枕着山水心猿意马,舒展心态,在思考着什么或者脑海一片空白,随波漂去,这就是楠溪江水的灵魂所在。

结束语为:悠悠三百里楠溪江,融天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而民名闻遐迩,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当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

“水是青罗带,山是碧玉簪”的楠溪江,其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那迷人的山川,迷人的溪流,迷人的村落,迷人的风情,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来观光游赏。

楠溪江越来越美,高速公路在建造,火车站在建造中,我们生在楠溪江,长在楠溪江,有理由不爱自己母亲河,不爱自己母亲那优美动听的声音(音乐)吗?
我觉的合适而精美语言,也会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上课的情绪无比高涨,甚至感叹,“原来我们的家乡这么美啊!”最可贵的是毕业3年后的学生,因为我为了上公开课在她们班级试上过一节课,找自己的音乐老师黄老师说“你帮我找那个语言特别美的老师,要一张《楠溪江之歌》的歌纸好吗?”一句朴素的话语,使我感慨万千,美的语言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兴趣,了解内容的动力,更使人意想不到是3年以后,她还想到我们上课是给学生留下美而深刻印象啊!
人人参与、快乐你我、情趣盎然
“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主”是新课程音乐教学中一个根本原则。

如:第5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优质课比赛,荣获中学组一等奖的获得者胡萍老师《永远的莫扎特》这一堂课中。

亮点多多啊!
用音乐的材料营造音乐的氛围,这是这节课“巧”。

胡萍老师用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我不想长大》来导课,当动感的音乐在耳边响起,老师站在学生的中间,和学生一起拍拍唱唱起来的时候,师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精确的抓住了音乐的核心,抓住了学生心理,巧用现代的、传统的以及教师自己创作手段,学生饶有兴趣的,一步步走近音乐,走进莫扎特。

熟悉的流行音乐《我不想长大》,进而聆听《第40交响曲》片段,一对比,学生惊奇的发现这段流行音乐居然是来自几百年前的古典音乐,立即拉近流行与古典的距离,这样在听觉上找到了莫扎特,激发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很自然的走进了本课的主题,胡萍老师运用了最传统的,最常见的手段“拉近距离”法。

为教学做好了铺垫。

用非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的问题,这是这节课的“妙”。

本节借用非音乐的手段来为音乐服务,而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功效。

就是胡萍老师的“图形谱”,它和平时的“图形谱”不一样,会随着节奏,转圈圈的,使学生巧妙掌握与表现旋律进行的规律,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古典音乐的对称性结构,从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态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使我3年来一直无穷回味着、思考着的问题。

借用非音乐的道具加以巧妙运用,为音乐添彩,这个“图形谱”难道不是本课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