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之名的景观植物配置
2016年4月21日我们沐着春风细雨,对上海、杭州9个经典景观项目进行了为期3日的考察学习。
根据功能分为公园景观和城市景观。
后滩公园、世博公园、辰山植物园、西溪湿地公园、白塔公园、花港观鱼、太子湾公园是公园景观,城市阳台、中华艺术宫属于城市景观。
本次考察印象较深的是几个公园景观,在景观形式和风格上都大为震动。
随着城市发展,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们开始向往回归自然、回归田园。
各类公园的建立和完善,弥补了工业发展遗留的疮疤,让城市生态得以修复,形成一个个城市绿肺。
随着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公园又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景观亦从较早的只重视亭台楼阁新奇园建,到植物配置越来越受到重视。
上海和杭州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代表,在中国近现代景观发展史上依然起到了领军者的作用。
古典文化传承和外来文明、现代文明的撞击,迸发出一个又一个景观之花。
上海独有的“海派文化”使得上海的景观大气舒畅,科技含量高,创新意识强烈。
如后滩湿地公园,为我国建造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湿地净化体系,实实在在的改善了生态环境,值得我们研究和推广。
湿地植物的运用,不仅停留在外观的观花、观叶、观形,更应上升到生态功能上,能够发挥吸毒、吸污功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湿地系统。
根据水生植物不同的性能,在不同的区域发挥各自净化作用。
陆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不做繁复的多重景观植物配置,以乔、草结合为主,运用乡土树种,效法自然生态群落。
林带沿湿地开合有致,自然划分出湿地、农田、树林、游步道、滨江带等不同的空间。
即使是入口和重要节点,依然秉承这种自然大气的植物配置手法,不以繁杂的配置手法博人眼球,仅以规则树阵的种植方式,烘托气氛和仪式感,游览时感觉清新自然。
多种观赏草和农作物的运用大大扩展了林下空间和开敞空间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同时唤醒游人对农业文明的深情回顾和对大自然野趣的向往。
世博公园在完成了世博会期间的历史使命后,和后滩公园同样成为永久性的城市公园。
同是工业遗址,和后滩公园有很多共同点,不同的是后滩公园仿佛在低声吟唱,而世博公园则是在高声咏叹。
把原有工业厂房加以利用,像叙事一般全园遍布各类饱含工业特质的雕塑小品。
壮阔的码头和涛涛的江水,让人流连于工业时代的激情壮阔之中。
那么可以说与工业文明站在对立面的植物如何与其相配呢?设计者在植物总体设计时,将植物平面布置成块状
林带,以现代的平面布置手法契合工业文明特质。
同时使用彩叶植物和观花植物,如彩叶杞柳、彩叶锦带、红枫、杜鹃、红叶石楠,烘托热烈的气氛。
以高大挺拔的树形呼应工业遗址建筑,配合新建景观弧廊,营造斑驳的光影效果和增强生态性、安全性。
柿树、樱桃等多种果树丰富了季相和趣味性。
同时不同高度植物的使用在原有地形上基础增强了地形的高差,使北侧绿化带有效隔离了园外城市道路的灰尘、噪音等多方面的影响。
植物使单调颓废的工业遗址,成为自然的栖息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辰山植物园在去考察之前,就被拿来膜拜多次。
去到现场,果然不负所望。
并不像常见的入口景观那样,做行道树或树阵景观强调序列感,而是开阔的草坪,参天的大树,气势恢弘,一进门就被其深深震撼。
一两棵树就可以撑起一个大空间,好的景观就是这么任性。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前行几步,你就会被迷醉在旱溪花境中。
寥寥260米,种植了70多种植物,以20种观赏草为主,配置宿根花卉、水陆两栖植物以及花灌木,由北向南形成粉、黄、白、紫、绿5种主色调。
鹅卵石、青石板点缀花境小路,青草填充石缝中。
雨季涓涓细流顺花溪流淌,旱季高低错落的小景和蜿蜒幽曲的花带,相互衬托间演绎各自的美丽(摘自辰山植物园标识简介)。
旱溪花境不仅提供了专类的景观游览区域,而且较好的承担了景观排水的作用。
充分利用雨水,滋养溪畔花境,符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观赏草、水生植物和宿根花卉组成的花境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从房地产的小打小闹,进而发展成一个新的景观形式,并大规模利用。
摆脱时令花卉的局限,向更加生态、持久、低维护的方向发展。
这也是人们向往自然的一个情感回归,更加倾向于感受大自然的野趣和多姿多彩。
矿山公园是本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过渡空间上就使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从花境夹道到开敞水面,背景山体精心设计的观景台,以一株乡土树为中心,成为视线最高点,引导游人上行观景,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矿坑公园。
复又进入矿坑公园隧道,犹如桃花源记,穿梭入另一个时空,深深的矿坑和高高的跌瀑,依附寸土而生的大树,置身于此,会被自然的诡异奇妙和人类的渺小深深折服。
这里本是工业时代遗留下来大地的脓疮,经过朱大师的妙笔,生出了希望之花。
这里植物很少,却很点睛,仅在洞口有大树艰难生存,可见生态破坏对环境的影响。
工业、自然和人类的激烈对撞,和异时空对话,引人深思,无限遐想。
植物在景观中的作用,不仅是分割空间、引导视线、丰富层次和色彩,植物也可以讲诉故事。
这在很多景点也有所体现,比如后来我们考察的西溪湿地的女儿树(两株并生香樟)。
穿过矿山隧道,仿佛经过原始洞府,正如桃花源记中“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便来到了要用植物园和岩石园。
植物专类园的设置,需要展示大量的专类植物,具有科普作用和趣味性,值得细细鉴赏,在设计时也需要具备相关
专业知识,要求较高。
由于时间关系,辰山植物园之行并没有尽兴,湿地植物区和观赏草区域都没有参观到,非常遗憾。
在途中还经过了竹径、疏林草地等常见景观,不再累述。
值得一提的是,在珍奇植物馆前的大草坪上,地形并没有以惯常的设计手法形成微地形,而是做成台阶状草地,便于游客坐卧和成为进行大型活动的看台,可以学习和借鉴。
景观从来讲究“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但是由于环境恶化,人们不断的反省自己对于自然的破坏,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的极大压力,普遍渴望回归自然,回归田园,找寻生态可持续发展途径。
作为自然的一份子,人类必须回到自然的怀抱,遵循自然法则,摒弃反自然行为。
因而,“以自然为本”应运而生,以自然为名的景观将大行其道。
不仅是景观的潮流所向,更是生态修复和人类生存环境改善的需要。
模拟自然,与自然共生,以自然做功,低维护低破坏低影响开发,势必成为景观设计的趋势和必然。
植物造景也正需要朝这样的方向专研如规划、生态、植物学等各类相关学科。
然而也不能迷失在纯粹的模仿中,一个成熟的景观公司应该有成熟的景观风格和设计手法,“模拟自然,并高于自然”。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急切需要完善的设计制度和设计原则。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简要的叙述了上海考察的所见所闻,杭州之行的总结还有待完善。
个人见解孤陋,未免偏颇,有不足和错误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