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基础和技术教学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和医学相关专业)课程性质与目的分子生物学是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日新月异的技术使它逐渐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柱。
随着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医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疾病基因的不断发现和克隆,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而这些重大的医学进步离不开技术上的更新和发展,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等,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和应用课程,教学方式目前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分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两个部分,重点讲述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引入近年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最新进展和相关内容。
同时分子生物学技术最主要的作用是作为研究医学的一种媒介和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知识和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验,因此现在现针对本科学生开展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是强化理论课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医学生实验科学概念和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综合性的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可以更全面直观的分析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分子生物学重要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门可运用于医学研究的技术和工具,了解医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分子生物学融入医学研究的各方面,分析疾病基因、从分子水平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跟踪疾病发展过程、检测感染人类的病原生物以及未来根据个体化治疗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课程的设置与要求本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前期课程的基础上由检验系临床化学教研室负责开设的,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程有生物化学和生化技术等。
本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两部分。
理论课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基础理论主要讲授基因和基因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等;基本技术包括了核酸提取、DNA重组技术、核酸干扰技术、核酸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DNA芯片等。
实验操作可以使学生将晦涩的理论知识更加融会贯通,因此针对本科学生选择性开设了实验课程——基因重组实验,本实验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平台,囊括了本门课程中众多的理论内容,如PCR、酶切、质粒提取、重组体构建等,是一个综合性实验。
实验科共计1 7学时,连续三天完成。
实验中要求学生按照相应的理论知识独立完成基因重组的各种技术和操作。
通过实验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方法,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运用综合技能的能力。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在1个学期内完成,总学时为72学时,设定4个学分,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
实验课将以分组进行,每组2~3人,由学生单独操作或分工操作完成实验内容。
每位学生应客观、真实、及时地记录实验结果,并按时完成实验报告。
其中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对理论教学教材与文献进行复习与查阅基础上,结合实验内容和实验指导,完成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课程的教材课程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第2版),实验课教材使用检验系自行编写的《生物化学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指导》,建议将《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习题集》作为教学参考教材,科学出版社《Molecular Biology》(second edition),《Gene VII》和《Molecular Cloning_A Laboratory Manual》可以作为辅助外文教材。
课程的理论课项目与学时数表二教学实验时间安排课程的考核与评分本课程考核采用理论课程考试和实验课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理论课程考试占分数的90%,以期末考试方式进行,考试题型主要是名词解释(30%)、选择题(25%)、简答题(30%)和问答题(15%),实验成绩占10%,以每次实验课出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相结合进行评分。
教学内容理论课部分原核生物基因组【教学内容】1.基因的概念:基因的生物学定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定义、细胞基因组。
2.原核生物(细菌)基因组特点:生物种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内核酸含量、种类、功能的差异,操纵子结构。
质粒概念、命名、分类,质粒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转座子的概念、特点和生物学意义。
大肠杆菌特点。
3.原核生物(病毒)基因组特点:重叠基因,DNA病毒(SV40、HBV)和RNA病毒(HCV、HIV)等病毒的结构特点。
【目的要求】掌握:1.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定义。
2.细菌基因组特点;操纵子结构;病毒基因组特点。
3.质粒和质粒的特点。
熟悉:1.大肠杆菌、典型的DNA病毒和RNA病毒的特点。
2.转座子的特点和结构。
真核生物基因组【教学内容】1.细胞核基因组特点:单顺反子结构、断裂基因(外显子、内含子、间隔区DAN)、重复序列(单拷贝序列、中度重复序列、短分散片段、长分散片段、高度重复序列、反向重复序列、卫星DNA)、多基因家族和假基因、基因多态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重叠、端粒。
2.细胞质基因组特点;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和遗传特点。
3.基因结构和人类疾病:染色体疾病(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结构异常);基因结构与疾病(单基因疾病、多基因疾病)。
4.人类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基因图谱、序列图谱)、功能基因组计划(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比较基因组学、环境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基因组多态性、模式生物体基因组)。
【目的要求】掌握:1.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和与原核生物基因组的区别。
2.单顺反子结构、断裂基因、外显子、内含子、高度重复序列、SNP的概念。
熟悉:1.染色体疾病、单基因遗传病。
2.细胞质基因组特点。
3.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
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教学内容】1.蛋白质组的概念和特点2.蛋白质组及其质点的分离与分析: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蛋白质分离的材料选择;细胞破碎的方法;蛋白质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利用溶解度差异分离(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等电点法);利用分子量不同分离(透析超滤、平衡离心、凝胶过滤层析);利用电荷不同分离(电泳、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条件:缓冲液、盐、还原剂、去垢剂、蛋白酶抑制剂、环境蛋白质分析鉴定:Western印迹、二维电泳、放射性核素标记亲和标签法、蛋白芯片、质谱技术。
3.蛋白质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酵母双杂交、噬菌体展示、生物传感芯片质谱、蛋白质定点诱变)。
4.蛋白质和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凝胶滞后试验、滤膜结合法、甲基化干扰实验、D naseI足纹分析等)。
5.蛋白质的数据库。
【目的要求】掌握:1.蛋白质组概念。
2.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
3.二维电泳的原理。
熟悉:1.鉴定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
2.鉴定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方法。
肿瘤相关基因【教学内容】1.癌基因的概念、病毒癌基因、细胞癌基因特点。
2.主要的细胞癌基因、细胞癌基因的分类。
3.原癌基因激活的机制。
4.抑癌基因概念、重要的抑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失活的机制。
5.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肿瘤转移基因、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6.肿瘤发生的机制。
【目的要求】掌握:1.癌基因概念和细胞癌基因分类。
2.原癌基因激活的机制。
3.抑制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失活机制。
熟悉:1.重要的细胞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肿瘤转移相关基因。
核酸的分离与纯化【教学内容】1.核酸分离和纯化的原则:提取核酸的材料选择和原则、核酸的释放、核酸分离与纯化、核酸浓缩、沉淀和洗涤、核酸的鉴定方法(DNA和RNA,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核酸纯度鉴定(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核酸完整性鉴定(电泳法)、核酸的保存(DNA保存、RNA保存)。
2.基因组DNA分离与纯化:酚抽提法、甲酰胺解聚法、玻棒缠绕法;DNA样品纯化。
3.DNA的回收: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片段(DEAE纤维素膜插片电泳法;电泳洗脱法;低熔点琼脂糖凝胶回收法);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回收DNA;DNA提取的方法学评价。
4.质粒DNA的提取和纯化(碱裂解法、煮沸法、SDS法);质粒DNA纯化;质粒DNA的纯化和回收的质量保证和方法学评价。
5.RNA的抽提和mRNA的分离。
【目的要求】掌握:1.核酸提取的原则。
2.基因组核酸提取的方法(酚提取法)。
3.质粒提取的方法(碱裂解法)。
4.核酸的浓度测定和纯度的鉴定。
5.RNA和mRNA的提取。
熟悉:1.DNA回收和质粒回收、纯化。
2.DNA、RNA和质粒提取的方法学评价和质量保证。
基因重组I——概述【教学内容】1.重组DNA技术的定义及步骤。
2.重要的工具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命名、分类、11型限制酶的功能、应用及注意事项况)、DNA连接酶、其他常用工具酶(DNA聚合酶、Klenow大片段、TagDNA聚合酶、反转录酶、T4多核苷酸激酶、碱性磷酸酶)。
3.主要的载体:克隆载体、表达载体、载体构建和选择的主要条件。
4.质粒载体(pBR322、pUC等)、噬菌体载体、SV40载体、穿梭载体、反转录病毒载体、人工染色体。
【目的要求】掌握:1.基因重组的主要过程。
2.限制性内切酶及其特点,星号活力。
3.DNA连接酶的概念和作用。
4.克隆载体一般特点,主要的载体及其特点。
熟悉:1.常用的分子克隆中的工具酶及其分子生物学作用。
2.噬菌体载体、Cos位点、穿梭载体。
基因重组II——目的基因的获得【教学内容】1.获得目的基因的原理方法构建cDNA文库、筛选目的基因(真核mRNA的分离纯化、反转录合成cDNA、构建cDNA文库、筛选目的基因);构建真核细胞基因组文库筛选目的基因(分离纯化基因组DNA、DNA片段与载体的连接包装、导入细胞、筛选目的基因);人工合成目的基因DNA片段、聚合酶链反应合成DNA;其他方法。
2.获得目的基因方法的选择序列目的、特点、设备条件。
3.目的基因序列测定测定的意义、目的基因测序方法(双脱氧链终止法、化学裂解法、自动测序仪法);长链DNA测序的策略(随机法、嵌套缺夫法、引物延伸法)。
【目的要求】掌握:1.目的基因获得的方法。
2.双脱氧链终止法的原理。
熟悉:1.基因组文库、cDNA文库、差示文库。
2.目的基因测序的方法。
基因重组III——重组体的构成、导入和筛选【教学内容】1.重组体构建:目的DNA片段与载体连接(粘性末端连接、平端连接、同聚体加尾连接)。
2.重组DNA分子导入宿主细胞:重组体DNA分子导入原核细胞为转化,CaCl2法、电穿孔法;重组DNA分子直接导入真核细胞为转染,电穿孔法、磷酸钙共沉淀法、脂质体法、DEAE-葡聚糖介导转染、显微注射法;噬菌体或病毒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细胞为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