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考专升本政治选择题复习二

成考专升本政治选择题复习二

成考专升本政治选择题复习二36.内容与形式存在矛盾的根据是()A.内容总是落后与形式的变化B.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C.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与形式D.形式活跃易变,内容相对稳定37.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A.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知识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是不可知论的观点3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有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39.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A.主观性原则B.主体决定客体原则C.主体的能动性原则D.客体依赖主体原则40.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性B.客观实在性C.直接现实性D.社会历史性4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C.主管和客观的关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42.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4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A.客观对象B.认识的主体C.认识的客体D.社会实践44.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C.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D.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4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A.是否被多数人拥护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46.真理一元论认为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A.只能有一种认识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C.真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D.正确的认识只能用一种方法获得47."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物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48.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 真理和谬论不断调和的过程B.真理和谬论相互补充的过程C. 真理和谬论相互转化的过程D.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49.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B.实践检验必须有逻辑证明来补充C.社会实践总受历史条件的限制D.不同人,不同阶级有不同实践50.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51.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劳动发展史B.阶级斗争史C.思想发展史D.国家发展史52.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C.天才人物的出现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53.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A.杰出人物B.人性C.人类之爱D.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5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生产工具B.劳动对象C.劳动者技能的高低D.产品的质量55.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所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56.社会存在是指()A.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C.生产关系方面的总和D.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总和57.国家的本质是()A.社会各项事业的管理者B.社会秩序的维护者C.国家领土完整的保护者D.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58.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类型是()A.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B.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C.私有制和公有制D.资本家所有制和农民所有制5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A.教化功能B.信息功能C.促进社会发展功能D.强制功能6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与自然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6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B.生产力是热与自然之间,生产关系则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C.生产力是原本的、第一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派生的、第二因素D.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消极被动的关系62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看它是()A. 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B.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C. 社会话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6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生产力具有自我增殖能力的原理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6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B.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65.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 占统治地位的各社会关系的总和66.上层建筑有两大部分组成,它们是()A.政治制度的法律制度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67.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C.在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D.取得劳动产品的多寡不同68阶级斗争根源与不同阶级()A.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B.在思想观念上的根本对立C.在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D.在社会分工上的不同地位69.认为群众创造历史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观点是()A.天命论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70.社会进步是指()A.社会政治的发展B.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C.各族人民的和睦相处D.社会的全面发展参考答案36. B 37. A 38. D 39. C 40. C 41. B 42. B 43. D 44. B45. C46. B 47. A 48. D 49. C 50. D 51. A 52. B 53. D 54. A55. C56. B 57. D 58. C 59. D 60. D 61. A 62. B 63. A 64. D65. C66. D 67. B 68. C 69. D 70. D成考专升本政治选择题复习二36.内容与形式存在矛盾的根据是()A.内容总是落后与形式的变化B.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C.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与形式D.形式活跃易变,内容相对稳定37.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A.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知识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是不可知论的观点3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有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39.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A.主观性原则B.主体决定客体原则C.主体的能动性原则D.客体依赖主体原则40.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性B.客观实在性C.直接现实性D.社会历史性4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C.主管和客观的关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42.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4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A.客观对象B.认识的主体C.认识的客体D.社会实践44.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C.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D.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4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A.是否被多数人拥护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46.真理一元论认为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A.只能有一种认识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C.真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D.正确的认识只能用一种方法获得47."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物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48.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 真理和谬论不断调和的过程B.真理和谬论相互补充的过程C. 真理和谬论相互转化的过程D.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49.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B.实践检验必须有逻辑证明来补充C.社会实践总受历史条件的限制D.不同人,不同阶级有不同实践50.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51.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劳动发展史B.阶级斗争史C.思想发展史D.国家发展史52.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C.天才人物的出现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53.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A.杰出人物B.人性C.人类之爱D.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5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生产工具B.劳动对象C.劳动者技能的高低D.产品的质量55.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所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56.社会存在是指()A.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C.生产关系方面的总和D.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总和57.国家的本质是()A.社会各项事业的管理者B.社会秩序的维护者C.国家领土完整的保护者D.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58.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类型是()A.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B.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C.私有制和公有制D.资本家所有制和农民所有制5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A.教化功能B.信息功能C.促进社会发展功能D.强制功能6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与自然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6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B.生产力是热与自然之间,生产关系则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C.生产力是原本的、第一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派生的、第二因素D.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消极被动的关系62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看它是()A. 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B.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C. 社会话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6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生产力具有自我增殖能力的原理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6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B.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65.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 占统治地位的各社会关系的总和66.上层建筑有两大部分组成,它们是()A.政治制度的法律制度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67.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C.在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D.取得劳动产品的多寡不同68阶级斗争根源与不同阶级()A.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B.在思想观念上的根本对立C.在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D.在社会分工上的不同地位69.认为群众创造历史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观点是()A.天命论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70.社会进步是指()A.社会政治的发展B.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C.各族人民的和睦相处D.社会的全面发展参考答案36. B 37. A 38. D 39. C 40. C 41. B 42. B 43. D 44. B45. C46. B 47. A 48. D 49. C 50. D 51. A 52. B 53. D 54. A55. C56. B 57. D 58. C 59. D 60. D 61. A 62. B 63. A 64. D65. C66. D 67. B 68. C 69. D 70. 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