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独坐、敬亭山、烟渚、日暮、野旷、渔灯、风簇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思想教育: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诗人的资料、古诗的有关图片、插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

(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

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

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齐读)作者孟浩然。

要求我们和学上一首诗一样,借助注释,
利用字典,自己理解古诗内容,并在议论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

(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学生读。

(检查学生的音准情况。


3.指导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诗句没有注释的还可以查字典理解。

(3)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可以发挥想像)
(4)提出疑难。

(加强自学能力训练,讨论时间10分钟左右)
三、整理汇报自学情况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学生可能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新的愁苦?教师要点拨一下:此时作者身在异乡,不免会引起一种思乡之愁。

野旷:野,野外。

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放大了的挂图。

(结合图意理解诗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

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

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善导,使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以突破重点。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加强能力的训练,同时培养欣赏美的情趣。


2.指导停顿,诗中表达情感。

3.配乐朗读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已学过《古诗三首》的前两首诗,哪位同学会背?(指名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舟夜书所见》。

(板书题目)
二、解题,简介作者
1.解释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书字不易理解,引导学生查字典选字义。


舟:船。

舟夜:夜间在船上。

书:写、记。

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是什么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从题目你能想到诗的内容吗?
2.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

它是浙江海宁人。

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
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川风景的。

三、布置自学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看图想像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指名朗读,试讲,教师精讲点拨,掌握全诗内容
1.指名朗读。

2.出示写有诗句的翻版,逐句翻出,引导学生试着讲解字、词、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讲解情况指导订正。

“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通“现”。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
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弧光一点萤”弧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

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指点: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
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散:散开。

作: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指点: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朗读诗句,相机出示投影图片,或用电脑显示诗所描绘的情境。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

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映“散作满天星”的景象。


3.启发想像诗情画意:
(l)闭上眼睛想像: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的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朗读全诗。

4.教师小结: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变化,这些都是诗人亲眼见到的。

诗人观察得多么细致,想象多么丰富!诗人从“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天星”好像让我们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水波荡漾,光亮闪烁的景象又是多么动人!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我们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教师范读。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七、作业
熟背三首古诗,记住古诗句意思。

板书设计:
19 古诗三首
鸟飞
独坐敬亭山云闲看不厌
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愁
鱼灯
舟夜书所见风簇浪散河星美
课后小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