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件工程实验报告最终版

软件工程实验报告最终版

合肥师范学院实验报告册2012 / 2013 学年第一学期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实验课程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2010级计算机应用姓名马军福董国运李思贤学号1010411024 1010411008 1010411076 指导教师范庆春实验一:结构化方法建模的基本应用1.实验目的(1)了解Visio工具软件的功能特色、安装、工作环境和基本操作等基本知识;(2)掌握应用Visio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基本绘图操作;(3)熟悉结构化分析建模的基本应用。

2.实验内容(1)使用Visio 建立期刊管理系统的实体-关系图;(2)使用Visio 建立期刊管理系统的数据流图。

3. 实验要求使用Visio 建立期刊管理系统的实体-关系图、数据流图。

数据流图要绘制三层。

4.实验结果和体会(1)需求陈述在图书管理系统中,管理员要为每个读者建立借阅账户,,账户内存储读者的个人信息和借阅记录信息。

持有借阅卡的读者可以通过管理员借阅、归还期刊,读者可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内查询终端查询期刊信息和个人借阅情况,以及续借期刊。

借阅期刊时,先输入读者的借阅卡号,系统验证借阅卡的有效性和读者是否可继续借阅图书,无效则提示其原因,有效则显示读者的基本信息。

然后输入要借阅的书号,系统查阅图书信息数据库,显示图书的基本信息。

最后提交借阅请求,若被系统接受则存储借阅纪录,并修改可借阅图书的数量。

归还期刊时,输入读者借阅卡号和期刊号,系统显示读者和期刊的基本信息供管理员人工审核。

如果有超期借阅或丢失情况,先转入过期罚款或期刊淘汰处理。

然后提交还书请求,系统接受后删除借阅纪录,并登记修改可借阅期刊的数量。

期刊管理系统包括:1.读者信息管理a:借阅请求b归还请求c:查询请求d:修改自身信息2.期刊管理a:修改书目、出版日期、编辑b:增加书目数据、删除书目数据。

3.期刊借阅a:增加所借读者信息b:删除所借读者信息4.期刊查询a:已借出图书列表b:未借出图书列表5.期刊的征订6.期刊内容登记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7.期刊内容查询(2)期刊管理系统的实体-关系图(4)期刊管理系统的数据流图第一层数据流图:第二层数据流图:第三层数据流图: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小组成员大概明白了整个软件设计的大概步骤,对于一个大型实验,首先的着手点是对设计要求的分析,只有对程序的功能进行准确的定义,才有可能实现一个程序的成功编写。

接着第二步,就是对程序框架的划分,这是对程序所有功能的大致分配,分配的越明确,对后面的程序详细编写越有利,我深刻明白在团队合作的前提下,分工明确是前提。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程序越大,推迟实现的好处越明显,只有把程序蓝图设计好,才能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实验二:软件测试1.实验目的(1)通过简单程序黑盒测试熟悉测试过程。

(2)理解软件测试的方法。

(3)掌握用等价划分法设计测试用例。

2.实验内容使用等价划分法和边界值分析来设计测试用例;3. 实验要求1)对测试用例进行等价类划分2)选择测试用例覆盖所有等价类3)对测试用例进行边界值分析4)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等价类等内容。

4. 实验结果和体会(1)等价类划分及其测试用例(2)边界值分析及其测试用例(3)结果分析通过黑盒测试检查出该程序具有以下缺陷:1.日份输入可以为小数,例如输入12-33-2.2,输出为12-33-2.2 is Wednsday2.年份、月份、日份为负时,例如输入-123-12-45,输出为-12-2-2 is Wednsday3.闰年2月超过29时,例如输入2004-2-30,输出为2004-2-30 is Monday4.平年2月超过28时,例如输入2002-2-29时,输出为2002-2-29 is Thursday5.月份超过12时,例如输入2011-14-2时,输出为2011-14-2 is Sunday6.月份为4、6、9、11时,例如输入为2012-4-31,输出为2012-4-31 is Tuesday (4)心得体会这次实验中,让我们组大家学习到在软件开发中,最重要的是就是要定义问题,并确定其可行性。

由于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许多问题在预定的系统规模中无法实现。

可行性的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被解决。

我们在软件的开发中不仅要保证程序没有错误,更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软件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让顾客满意.实验三:面向对象方法建模的基本应用1.实验目的(1)熟悉面向对象技术和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模型与建模技术;(2)熟悉面向对象建模的基本应用。

2.实验内容使用Rational Rose 软件建立期刊管理系统的用例模型;3. 实验要求使用Rational Rose 软件建立期刊管理系统的用例模型,先确定参与者,然后确定用例,写出用例描述。

4. 实验结果和体会(1)建立用例模型的步骤及用例模型一般来说,建立用例模型的步骤为:(1)确定谁会直接使用该系统,即参与者(Actor),为了发现参与者,可以尝试问如下问题:a.谁/什么使用系统?b.谁/什么从系统获得信息?c.谁/什么向系统提供信息?d.谁/什么支持、维护系统?e.哪些其它系统使用此系统?(2)选取其中一个参与者;(3)定义该参与者希望系统做什么,参与者希望系统做的每件事成为一个用例,为了发现用例,可以尝试问如下问题:a.为什么该参与者想要使用此系统?b.该参与者是否要创建、保存、更改、移动或读取系统的数据?如果是,为什么?c.该参与者是否要通知系统外部事件或变化?d.该参与者是否需要知道系统内部的特定事件?…(4)对每件事来说,何时参与者会使用系统,通常会发生什么,这就是用例的基本过程;(5)描述该用例的基本过程;(6)考虑一些可变情况,把他们创建为扩展用例;(7)复审不同用例的描述,找出其中的相同点,抽出相同点作为共同的用例;(8)重复步骤2-7找出每一个用例。

图书管理系统用例模型如下:《extend》读者用例图书管理员用例《include》《include》《extend》《include》系统维护用例(2)用例描述用例编号:001用例名称:读者登录用例描述:读者登录图书馆主页面,输入所注册成功的用户名和密码参与者:读者前置条件:图书馆的主页面正常运行后置条件:如果读者登录成功,则该读者可以进行图书的查阅等操作成功;否则,不能进行图书的相关操作。

基本路径:1.读者用户进入图书馆的登录页面2.读者输入用户名和密码;3.读者将输入的信息进行提交;4.系统对用户提交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有效性检查;5.系统记录并显示当前登录用户;6.用户查阅相关的图书信息。

扩展点:无变异点:1.读者输入的用户名错误;2.读者输入的密码错误。

用例编号:002用例名称:读者借阅图书用例描述:读者携带图书借阅证进行图书的借阅。

参与者:读者前置条件:图书馆正常开放后置条件:如果读者的图书借阅证扫描成功,读者进入图书馆借阅,进行图书的借阅等操作;否则,不能借阅图书。

基本路径:1.读者携带图书借阅证进入图书馆;2.用户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图书信息;3.读者向图书管理员提出借阅图书的请求;4.图书管理员检查借阅证的有效性;5.图书管理员检查读者有无超期未还信息;6.图书管理员允许读者借阅图书;7.系统添加借阅信息。

扩展点:无变异点:1.读者查阅的图书不存在;2.无法借书。

用例编号:003用例名称:读者归还图书用例描述:读者到图书馆归还所借阅的图书参与者:读者前置条件:图书馆正常开放、读者携带图书借阅证及所需还的书。

后置条件:如果归还了图书,下次可以正常借书。

基本路径:1.读者携带图书借阅证,进入图书馆;2.读者归还图书;3.图书管理员检查读者所借图书的情况;4.图书管理员处理读者归还图书的请求;5.系统删除读者的借阅信息。

扩展点:1.图书管理员检查读者借阅的图书是否超期;2.图书管理员检查读者借阅的图书是否损坏;3.图书管理员判断读者是否缴纳罚金。

变异点:1.读者借阅的图书超期;2.读者借阅的读书已损坏。

(3)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如何通过用例模型这个工具实现程序编写过程中对程序功能的模拟,也就是说我们在程序编写之前,应该弄清楚软件的功能是否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我们通过模型以一个使用者的眼光对程序进行说明,换言之,整个程序就像一个黑盒子,我们现在不关心它的内部构造,我们只关心它和使用者的接口和整个交互过程。

这种模型构造的过程将最终决定程序的功能的划分和程序的编写。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也大概了解了Rational Rose 软件的使用方法。

实验四:软件项目管理1.实验目的(1)了解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

(2)初步掌握项目管理软件Microsoft Project的操作界面和基本操作。

2.实验内容制定期刊管理系统的项目进度计划。

3. 实验要求创建项目任务列表。

4. 实验结果和体会(1)创建项目任务列表的步骤1、明确主要任务2、创建项目计划文件3、分配并添加任务至项目计划文件4、估计需要的时间并创建项目日历表5、创建周期性任务6、明确并创建任务的先后及层次关系7、创建管理资源与成本的文档(3)心得体会本次实验主要是初步掌握项目管理软件Microsoft Project的操作界面和基本操作以及项目开发的一般过程,了解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

当我们在软件开发工作中,我们可以按照此次实验的方法,有步骤,有条理的去分步解决,将大的问题分成每个小模块,一个一个的模块解决,直到最终成功,这种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思想应该为我们所熟悉并牢记。

通过这实验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对软件工程着这门学科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实验更好的了解了书中很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同时也很好的锻炼了我们如何更好的去融入团队,为团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