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作文指导话题、材料、命题作文

中考作文指导话题、材料、命题作文

中考作文指导一、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㈠概念不同:所谓材料作文是相对于命题型议论文而言的,即在提供材料的基础上写议论文,其特点是要求作者必须根据材料进行规定写作。

话题作文是以某一话题材为范围,不限文体、不限题材的作文。

其特点是思考时围绕一则材料(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全面拓展思维空间。

㈡作用不同:传统的给材料作文,作文的主题必须直接从材料中提炼、挖掘,并且材料必须运用到写作中,作论据使用。

话题作文的主题则不必从材料中提炼,而是从话题引发出来的,材料的作用在于阐发话题,启发学生作文思路,就材料本身而言,既可以运用到写作中,也可以不加采用。

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相比较,在命题形式和要求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话题作文不明确规定主题,只要求作文主题与“话题”相关,事实上,话题作文提供的是一个主题的范围。

而话题作文中对材料的运用比议论文的材料运用更为灵活,更具创造性,不像材料作文,引用材料是作为引出论点的楔子。

㈢写作的思路不同:给材料作文,一般而言,先要读懂原材料的中心意思,或材料所蕴含的几个方面的意思。

对于只有一个中心意思的材料而言,要围绕这个中心意思确立一个中心观点,在写作时在文首高度概述材料,快速切题,提出中心论点。

接着,在正文部分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在运用原材料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再旁征博引,进行充分的论证。

结局再紧扣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希望。

话题作文不明确规定主题,只要求作文主题与“话题”相关。

审题时应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和外延,明确限制内容和开放内容,确定选材范围和和所要表现的主题。

特别不能放过“话题阐述”,而不应过分拘泥于材料,对话题阐述的理解把握比研读材料更重要。

因为阐述部分往往能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话题,更有效地打开思路。

如果过多关注材料,思路反会受到约束。

因为阐述的材料涉及面比材料本身广阔得多,引导考生思路的意图很明显。

而且作为衔接材料与话题的枢纽,其对话题的阐释既明确又要丰富。

这就避免了考生对话题内涵理解上的单一。

不仅如此,审题时,不能割裂材料与话题之间的有机联系。

㈣构思技巧不同供料作文一般巧妙地运用引——议——联——结四个步骤。

话题作文的构思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步骤:(1).发散思维,打开思路;(2).集中思路,确立主题;(3).选择合适的文体;(4).选取适用且新鲜的素材二、分类指导㈠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是几年前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作文形式,因为它能较客观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命题作文的特点就是按照规定的作文题目写文章,常见的形式有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还有的将几种形式的作文题分别组合,组成“选择式”命题,要求考生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

写作命题作文,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审准题意,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②取材立意,做到“大中取小,以小见大”,构思成熟,布局精巧;③确定文体(表达方式),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④语言表达灵活,既符合不同文体的要求,又表现出个性特点。

其中,准确审题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进行:一要分析题目中的标志词和关键词;二要分析题目中的语法结构,其中重点是偏正式和动宾式题目的语法结构;三要深入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意思,弄清题目语言中所包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

半命题作文的题目,是将一个完整的命题,省去一部分,变为一个不完全的命题,省去的部分由学生去补充。

这种题目从本质上讲,只是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学生。

因此,半命题作文的写作除要注意上述要求外,补题是关键。

补题最好以写“我”为中心,以内容“熟”为重点,以立意“新”为前提,以口子“小”为上策。

总之一句话:要想方设法,扬长避短,把一个半命题变成就像是自己命的一个题。

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命题作文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减少了审题障碍,大题、宽题多于小题、窄题;二是淡化了文体,涉及的内容充分贴近学生生活。

这样,有利于考生真情实感的抒发,也有利于考生写作能力的发挥,为其展示才华,张扬个性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可以预言,这一命题走向将越来越被接受。

特别是半命题作文既有限制性又有开放性,因而将会是中考作文的主要命题题型之一。

例一、题目:长大的感觉要求:作为青春少年的你,在一天天地成长着,正在懂事,正在走向成熟,正在走向未来;有时,你会有一种长大了的感觉。

请根据文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注意作文中不要有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分析:这是一篇全命题的作文题。

侧重考查学生对“生活中的你”进行剖析挖掘的能力,写出“你”在走向成熟、走向未来的过程中那“一种长大了”的心理感觉。

写全命题作文,要注意读题审题。

由文题和提示文字,我们细加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写作要点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①取材范围:记叙青春少年在一天天成长,正在懂事的事件。

选材时,要把目光投向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家庭的档案里搜寻自己成长的痕迹,在校园生活中捕捉自己的亮点,在社会生活中撷取“你”长大了的一个镜头。

②文章题旨:表达出“你”在走向成熟过程中的那种心理感觉——“我长大了”。

要悟到“长大了”的深刻内涵,表现出青春少年的“你”特有的风貌和思想境界。

③人称运用:最好用“我”去写,发挥第一人称在叙事和抒情方面的优势。

④篇幅文体: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⑤注意事项:不要有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例二、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你一定在除语文课之外的日常生活中,有过不少学习语文的经历;请以“我在____学到了语文”为题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报刊上”、“电视里”、“数学课中”、“游戏中”……(还可以是其他,补充内容自己确定)②字数500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分析:文题用“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给予暗示,把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引向生活、引向开放的视野。

文题在选择抒写的对象方面给考生以充分的自由,考生完全可以放开手脚,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去写。

但选择什么内容,则需要一定的技巧。

一般说来,题目中所提示的,又是考生熟悉的,如“报刊上”、“电视里”、“游戏中”更容易为考生锁定。

而高明一些,生活面宽一些,有创新意识的考生,则会从一般人不易注意到的,如“市场”、“路边店的招牌”、“山林中”、“电脑”、“网吧”等角度入手,这样在内容的选择上便先胜一筹。

这道作文题关键的字眼是“学到了”,要写清楚在非语文课中学到了语文知识,培养了语文能力。

谨防写成如何运用语文知识,也不能写成通过某节课、某件事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性,更不能将“学到语文”与学到某些做人的道理混为一谈。

例三、(湖北黄冈竞赛题)有人对英文大写字母进行联想:“C”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一事无成,不能圆自己的梦;“O”一个漂亮的圆,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和希望;“W”三把永不弯曲的利刃,对敌人毫不留情等等。

请你另外选一个英文大写字母,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可以以《“________”的联想》为题,也可以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分析:这道想象作文题将英文大写字母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巧妙联系,是中国传统象形手法的创新运用,体现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妙趣横生。

要写好这篇文章,首先审题要准、想象要合理。

由文题和提示文字透露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写作要点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①取材范围:除“C”“O”“W”三个英文大写字母外,“另外选一个英文大写字母,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作文。

②思维走向:从具体形状入手,进行相似联想,再推及事物或内容所蕴涵的情、理。

③篇幅文体: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其次立意要有深度。

作文立意除了要紧扣文题要求,体现文题意图外,最好能做到“自己心中有,别人心中无”。

要敢于打破陈规,标新立异,写出有自己个性的文章。

这篇文章给学生思维以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必须深入挖掘文题的内涵,结合自己的实际,紧紧抓住它最闪亮、最有价值的信息内容来进行立意,反映出我们对生活、对社会的态度。

㈡材料作文材料作文与一般作文在行文上没有什么区别,所不同的、也是最难的在于立意。

一般文章的立意有一定选择自由或随意性,材料作文的立意则受材料严格限制,要从给出的材料中挖掘和提炼,必须是材料所包含的某个或某些最主要、最本质的意义。

挖掘这些材料的主要或本质意义的过程,即为文章的立意过程,需要认真下一番功夫。

要写好材料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读懂材料。

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命题的载体,读懂材料,就是要明白文字和材料的含义,从而为确立中心服务。

如果材料未读懂或理解有误,在作文中未涉及命题所提供的材料,就会使审题失误,从而导致写作的失败。

其欠,要明确要求。

材料作文的要求有时在材料之前,有时在材料之后,是写作的限制条件。

这些要求,大致是文体要求、拟题要求、篇幅要求等。

只有明确了这些要求,写作时才不会开“无轨电车”。

第三,要写出新意。

材料作文的写作,力争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在“新”字上下功夫。

在角度的选择,文章的立意,表达方式的运用,篇章的布局上要勇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近年来,在中考作文中,材料作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它们共同呈现出这样的特点:①提供的材料往往以一件事、一种现象、一段话、一幅漫画、一至几则新闻为多见,材料一般比较短,以身边生活和社会热点为主,阅读起来难度不大。

也有的以课文内容或试卷中的阅读题作为材料,试卷更简约,读写联系更紧密。

②覆盖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文体。

覆盖了命题、半命题、自由命题等命题形式,其中以自由命题为流行趋势。

④覆盖了大小作文的组合类型。

材料作文既有限制性又给考生以较大自由,有利于选拔人才;给命题者探索的空间也很广阔,能较好地体现“反猜题”原则;能考查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及综合、比较、分析、抓主流舍末节等思维能力。

因此,可以预言,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将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例题一、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内容,代刘欢同学写一则启事。

①拾物者:刘欢,建平中学初三(1)班学生。

②拾物:黑色小包一个。

(已交班主任李老师)③时间:2001年5月15日下午第三节课。

④包内物品:钥匙一串,电话卡一张,人民币50元(其中拾元币4张,伍元币2张)。

⑤拾物地点:校内篮球场边。

分析:这道题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内容代写招领启事。

写作前要认真读题,明确要求。

作文时除应掌握启事的一般写法外,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写启事者应是刘欢;二是启事的内容;考虑周到。

由于招领启事目的是要失主来认领物件,而又要防止被人冒领,所以有些内容,如物件的数量、特征等就不应该写得具体明确,而应在失主认领时当面核对;但联系的地点、方法等,要写清楚。

例二、《江淮晚报》开设“‘减负’大家谈”专栏,刊登广大师生家长谈“减负”的文章。

在发表的文章中,有的学生说:“‘减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有利于我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