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重点整理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重点整理

小国寡民:指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人们在及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停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爱无差等,无论血缘关系远近,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均等的。

试图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推广到整个社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爱”,解决全部社会问题仁、礼学说: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则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的表现,所以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如果没有仁的品质,也就不可能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

独尊儒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道统论:儒家的道统论可以说有三个面向:一是广义的判教,此在孟子那里为辟杨、墨,在韩愈、宋儒那里则为排佛、老;二是要在现实的政治权威之外标立一超越的尺度,此是相对于“政统”(或“治统”)而言道统;三是就儒家学术思想自身而言,道统亦区别于“学派”而有其特定的涵义。

天命不常:所谓天命,既上天受命之意。

商代的统治者认为自己的权力来自天帝,并且认为商网朝的统治是受上天保佑的,当人类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时候,才希冀获得人类社会以外某种事物的保佑,商王朝的统治者崇信天帝,实际上是商代思想文化不很发达的表现。

周人对于天命的认识,却较之商代后期的天帝观念前进了一大步。

这主要表现为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

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性恶论: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论。

与“性善论”相对。

由荀子提出。

认为人的本性为恶,其善是由于人为。

由此作为其礼法兼治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

但又强调环境和教育对改变习性的作用。

庄子至德之世:庄子所说的“至德”,实际上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的体现,至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实际上也是以自然为原则的。

在庄子看来,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

居安思危: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

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法术势:法术势是中国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术语。

“法”指公开颂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实施封建法治的刑罚制度术”是君主驾驭臣民、使之服从于统治的政治权术。

“势”即权势,主要指君主的统治权力。

韩非则主张抱法处势而用术,三者是互相联系的整体。

“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是韩非政治思想的主旨。

“势” 在“法、术、势”三者中处于核心地位。

法、术、势”的基本精神却为封建统治者所信守。

他们都要凭借“法、术、势”的种种手段加强君主的权势和个人独裁,加强对民众的统治和对群臣的控制。

“。

天人不相关论:在中国传统社会,天命论始终作为官方哲学而受到历朝统治者的崇尚。

西汉董仲舒曾对天命作过系统论证,他的天人感应理论体系将与天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天有自己的意志且能主宰人间命运(这种主宰是通过人间帝王即“天子”来实现),并通过符瑞、天谴等与人类社会沟通。

简答题1为什么说性善论是殊途同归?慎到关于君子巩固权势的思想。

答慎到认为,君主巩固自己手中权势的要领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不尊贤。

慎到认为:“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

”君主如果尚贤,其结果必然是使贤人在民众中养成声望,在客观上为君主自己树立了一个敌手,那样,人民将只知有贤人而不知有君主,只知尊贤而不知道尊君,贤与君争的结果是不如无君。

第二,君主应该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

慎到认为,君主要使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至于旁落,最重要的一点是设法使自己再民众中树立威信,通过得民众来挟制臣下第三,君主无为以治臣下。

慎到认为,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必须善于运用权术,以权术来驾驶臣下。

3说出董仲舒的君权思想答1维护君权至上是董仲舒的基本政治主张之一,他把君主看作国家政治的核心,为了给君权至上提供合理依据,董仲舒提出了“君权天予”说2董仲舒断言君主能“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

”天之常道是“一而不二者”,君主则必须在政治上保持“大一统”局面,实行专制统治。

全国臣民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君主。

君主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权威。

董仲舒的论证直接为汉武帝及封建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与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3董仲舒又试图利用天的权威给君主以一定的约束,他认为,君主治理天下必须遵循天的法则,假如君主滥用权力,有悖天道,天就会给予惩罚,此所谓“天谴”说。

四、唐太宗依法治国的思想(145页)答:唐太宗依法治国包括两个方面意识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

二是严格依法治吏。

五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72-74)答: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尚贤,使民不争第二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第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第四慎征伐六法家学派有和特点?(90-91)答:法家思想的特之一,是重视法律的作用。

法家思想的特点之二,是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法家思想的特点之三,是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法家思想特点之四,是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七敬浩然无君论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60页)答:八秦始皇的尊君思想(127)答:1秦始皇崇尚的“法治”很有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强化君主权威,加强专制统治。

在皇帝的名号下,国家的最高权力将所所归属,天下臣民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君主的权威,皇帝尊号的确立是秦始皇强化君权思想的典型体现之一。

2李斯为强化君权而积极出谋划策,在理论上将法家的君主专制思想推向极端,他的强化君权思想具体体现为“督责”和“深罚”理论,从而实现最为彻底的“独制”、“独断”、“独行”、“独听”,李斯的这些政治主张对于秦代帝王的专制思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九圣世公慎用刑罚额思想?十孔子的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8)答:孔子的德治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礼治与正名。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危,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第二,举贤才。

由优秀的人才掌握国家的政治权力,是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统治者能否有效地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第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治理国家的人,对于专制国家来说,财富寡少并不足以为患,而财富不均却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第四,愚民政策。

对于专制国家来说,愚民政策是最好的政策。

孔子愚民政策的理论前提,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别。

十一唐太宗的民本思想是什么(139)答:十二韩非子主张的“术”的定义是什么?109-110答:第一术的对象是群臣、百官,是君主驾驶群臣,考察群臣的手段,因而法律的特征是公开的,而术则要藏于胸中,为君主所独有第二君主无见其所欲。

第三虚静无事,以---观疵。

第四设法割断人臣与民众、大臣与大臣之间的联系。

第五,循名责实,参验群臣。

十三贞观统治集团重贤主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144答:唐太宗集团的重贤思想中有三点最为突出:第一:重视人才。

唐太宗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大力兴办学校,完善科举制度。

第二:任人唯贤。

唐太宗任人唯贤,在考察与任用人才时,把“贤能”与否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只要是贤者,便可以为其所用,不计贵贱、亲疏、亦不计个人恩怨。

唐太宗在人才使用上紧紧围绕一个“才”字,这也为他开创“贞观之治”省市局面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三:用人之长。

依据“贤才”标准把人才选拔到政府之中来,并非其用贤思想的全部,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利用这些人才,使他、人才的能力的到最大的发挥。

十四试论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80页)答1庄子批判的对象之一,是为世人所称道的圣人。

1)人们崇拜圣贤的观念十分浓重,在很多思想家看来,历史是由圣人创造的,人民是由圣贤教化的,礼仪制度是圣人制定的。

2)庄子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认为,人们所称道的圣人不足以为圣。

历史上的圣人不值得效法,非但不值得效法,而且是历史的罪人。

三皇五帝治天下,社会历史所以变得如此纷然扰乱,主要是圣人的罪过3)从圣人乱天下的观点出发,庄子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君主与盗贼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差别,所不同的是,盗贼仅仅盗窃财物,而诸侯却偷窃天下国家。

2庄子批判的另一个对象,是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1)庄子认为,所谓的仁、义、礼、智等伦理规范,都是与真实的道德相违背纷然,仁、义、礼、智这些伦理规范的出现,实际上是道德衰败的结果,道德愈是败坏,礼义规范也就愈隆盛。

2)庄子认为,儒家与墨家所倡导的礼义、兼爱,事实上只能是专制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

庄子完全否定了礼义制度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其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

3)对于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历史经验,庄子也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

庄子认为,历史上的那些先王先圣留下来的经验都不过是糟粕,毫不足道,真正有益的历史经验是不可能留传下来的。

4)庄子认为,由于人们过分地重视了先王之道,而现实社会所能继承的又只能是先王的糟粕,现实社会的政治也就只能比先王的时代更糟。

十五试论孔子的人生哲学(45)十六试论商鞅关于法律重用与法治原则和简要评论(98)答:1商鞅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只有实行法治,国家才能安定,治理国家不可以一日无法。

法律对国家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法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法律能够安分制定社会动乱的根本途径是确定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分界,即定分。

然而,定分又必须通过法律才能实现,法令不明,名分则不定。

所以,商鞅主张“立法明分”,而反对以私害法。

第二,法能够胜民。

商鞅很明确地指出,法律的对象就是人民,法律如果能够起到约束民众的行为的作用,国家就必然强盛,反之,法律如果不能约束民众的行为,国家就一定混乱。

第三,法律是实行富国强兵政策的保证。

商鞅认为,专制国家设法立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民众服从专制国家的需要,专制君主应该操刑与赏两种工具。

2商鞅对于实行法治提出了以下原则:第一:要刑无等级。

商鞅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公,不以私害法是专制国家达于治的根本保证。

由法律至公的性质所决定,法律必须为全体臣民所共守。

第二:要明法利民。

1商鞅认为,实行法治,其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公布法律条文,使法律为全体臣民知晓。

欲使臣民都能够知法守法,以下两个条件是必须的。

1)是法律条文本身必须明确易知。

2)是要培养一批熟知法律的官吏宣传法律2商鞅认为,之所以要将法律公之于众,是因为法律不同于势,势应该为君主所独具,而法律则应为君臣所共操第四,要轻罪重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