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高台县巷道镇2015年滚动计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情况说明高台县巷道镇2015年滚动计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省级专家评审,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修改意见,我们收到评审意见后及时与张掖市甘兰水利水电建筑设计院衔接,对本县2015年滚动计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进行了认真修改,现就修改情况说明如下:一、水利措施1.建议水资源需要水务部门出具允许供水的可靠性鉴定文件。
已由高台县水务局出具了允许供水的鉴定文件,见可研附件。
2.建议对渠系规划进一步细化,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使条田形状规则,尽量扩大条田的面积,以适应农业机械化的要求,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灌水质量,尽可能使渠、路相结合,以便于管理、维护。
根据我县实际,项目区在70年代平田整地时,已将农田平整为条田规则,土地平整,田块基本为长方形,长度为300-600m,宽度为50-80m,田块坡度在1/500—1/300之间。
现有渠道虽渗漏严重,田间道路路况较差,但布局较合理,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
本次可研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布局,改造的渠、路沿原渠线和已形成的田间道路布置。
3.灌区改造设计章节内容过于简单,建议补充做出田间典型设计,进一步符合渠道及道路长度、过闸建筑物数量,并进行投资估算,能够符合实际;根据项目区实际,补充了“田间土地工程布局及设计”内容,内容如下:项目区地势较为平坦,主要走势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
项目区内现存水利基础设施及道路设施虽不够完善,渠道渗漏严重,田间道路路况较差,但是布局较合理。
这些现存农田基础设施已将项目区划分为若干田块,田块均为条田,主要方向都为南北向,作物种植方向与长边方向一致,符合农作物生长规律。
现有田块基本为长方形,长度为300-600m,宽度为50-80m,田块坡度在1/500—1/300之间。
田块格局基本符合《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也能满足机械化耕作与田间管理的要求,所以,本次项目不安排土地平整工程,保留原有田块格局。
参照项目区的田块格局,并结合项目区现有已衬砌斗渠位置,沿东西方向修建15条斗渠,斗渠垂直条田方向布置,间距为300-600m,长为500 -1500m;然后结合现有已衬砌农渠,垂直斗渠方向修建农渠,农渠间距约为130m左右,长300-600m,共计新建农渠条,农渠为田间最末级固定渠道。
斗渠向农渠分水处设农渠分水闸,农渠上每隔50m设2个分水口,用于双向控制灌溉。
为了满足渠道过路要求,在渠路交叉处设车桥。
(详见项目区规划图)4、渠道设计断面种类太少,例如,农渠16km长,只设计了1种断面形式,建议结合渠道不同工程地质类别及渠道纵坡,进一步细化做出多种渠道断面设计方案,防止渠道冻胀破坏,调整相应投资。
我县项目区属井河混灌区,属于友联灌区,现状的灌水方式以河水灌溉为主,井水灌溉为补充。
按项目区配水要求,项目区河水灌溉以组为单位实行轮灌配水,每个组的持续灌水时间最多不超过2.5天。
为此,由于持续灌水时间过短,完成区域灌溉任务,短时间内渠道的过水流量远大于井水灌溉时渠道的过水流量,因此,在进行渠道断面确定时必须首先满足河水灌溉要求,此条件下经项目区群众确定该断面能够满足河水、井水灌溉要求。
项目区根据地势走向,均采用1:10000地形图等高线数据推算,沿等高线方向机耕路布置的渠道纵坡值为1/800~1/1000,区域内多年冬季的净灌水定额为90m3/亩。
结合近年项目实施的经验,项目区渠道设计断面为:斗渠采用82*70cm断面,农渠采用64*50cm断面,完全能满足井水及河水灌溉要求。
二、农业措施1.对6.2.2农业措施进行修改,补充“增施有机肥料、拉沙压碱、机耕深松和秸秆还田”等技术的技术规程。
主要技术规程补充如下:增施有机肥技术规程为:本项目发动群众从以下三方面,增施有机肥。
一是高温堆肥,利用秸秆、杂草、树叶、垃圾,以及其它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加进人、畜粪尿进行堆积发酵而成;二是通过种草养畜增加厩肥数量;三是通过购买周边养殖场畜粪。
项目区增施有机肥4300亩,每亩增施有机肥1-3吨。
拉沙压碱技术规程为:1-3月份,亩拉黄沙5-6方,春播前均匀散于地面,春耕时通过耙耱整地、播种使黄沙和表层土壤充分混合,防止返盐,改良土壤结构。
机耕深松技术规程为:机耕深松方式局部深松:选用单柱式深松机,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条件进行相应的深松作业。
主要技术要求是:a、适耕条件。
土壤含水量在15%~22%。
b、作业要求。
宽行作物(玉米)深松间隔:40~80cm,最好与当地玉米种植行间相同;深松深度:23~30cm;深松时间:作物收获后,灌冬水前进行;密植作物(小麦)也可以局部深松,但为了保证密植作物株深均匀,应在松后进行耙地等表土作业,或采用带翼深松进行下层间隔深松,表层全面深松,密植作物(小麦)深松间隔:40~60cm;深松深度:23~30cm;深松时间:作物收获后,灌冬水前进行。
c、配套措施。
条件适宜地区在作业中应加施底肥,天气过于干旱时,可进行造墒。
d、作业周期。
根据土壤条件和机具进地密度,一般2~4年深松一次。
e、机具要求。
一般机具为凿形铲式,密植作物地区可采用带翼形铲的深松机。
全方位深松:选用倒V形全方位深松机根据不同的作物、不同土壤条件进行相应的深松作业。
主要技术要求是:a、适耕条件。
土壤含水量在15%~22%。
b、作业要求。
深松深度:30~40cm;深松时间:秸秆处理后作业;作业中深松一致,并不得有重复或漏送现象。
c、配套措施。
天气过于干旱时,可进行造墒。
d、作业周期。
根据土壤条件和机具进地强度,一般2~4年深松一次。
秸秆还田技术要求:①秸秆还田一般作基肥用。
因为其养分释放慢,晚了当季作物无法吸收利用。
②秸秆还田数量要适中。
一般秸秆还田量每亩折干草150~250kg,为宜,在数量较多时应配合相应耕作措施并增施适量氮肥。
③秸秆施用要均匀。
如果不均匀,则厚处很难耕翻入土,使田面高低不平,易造成作物生长不齐、出苗不匀等现象。
④适量深施速效氮肥以调节适宜的碳氮比。
一般禾本科作物秸秆含纤维素较高,达30%~40%,还田后土壤中碳素物质会陡增,一般要增加 1倍左右。
因为微生物的增长是以碳素为能源、以氮素为营养的,而有机物对微生物的分解适宜的碳氮比为25∶1,多数秸秆的碳氮比高达75∶1,这样秸秆腐解时由于碳多氮少失衡,微生物就必须从土壤中吸取氮素以补不足,也就造成了与作物共同争氮的现象,因而秸秆还田时增施氮肥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起到加速秸秆快速腐解及保证作物苗期生长旺盛的双重功效。
秸秆还田方式:项目区采用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方式。
充分利用项目区农机具多的优势,就是把作物收获后的秸秆通过机械化粉碎、耕地、直接翻压在土壤里,这样能把秸秆的营养物质充分的保留在土壤里。
2、对6.2.4 科技措施进行重点修改。
修改如下:6.2.4科技措施2015年,高台县巷道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科技推广措施由高台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和高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负责承包实施。
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科技推广措施的实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负责科技培训措施的实施。
6.2.4.1技术培训培训单位: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承担。
培训内容:农业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知识;病虫害防治以及管理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垄作倒茬,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垄膜沟灌技术。
培训目标: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宣传机构,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广泛地宣传,宣传项目建设的有关政策、意义和相关知识,争取广大干部群众对项目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接受群众对项目建设的监督;通过组织学习使农户全面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有关政策精神、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和基本要求;通过技术培训使项目实施人员及项目区群众充分掌握项目建设的有关技能。
培训形式:通过媒体宣传、授课人员讲解、多媒体课件演示、观看录像、实地观摩、召开现场会、组织外出学习其它地区先进措施和经验、发放宣传小册子和有关技术资料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培训。
培训对象:乡镇项目管理人员、村社干部、农业技术员、致富带头人和受益农户。
培训地点:县、镇项目管理人员、村社干部、农业技术骨干在巷道乡会议室培训;项目技术带头人、农民在各自村委会或学校集中培训。
计划安排:培训乡镇项目管理、工作人员200人次。
对项目区农民以村、社为单位,主要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措施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培训。
以村社为单位对核心户进行集中培训,培训项目技术带头人500人次;举办有关项目建设技术培训班4场次,培训农民1800人次。
印发农民科普资料1000份。
6.2.4.2示范推广6.2.4.2.1垄膜沟灌节水技术示范面积:建立高效农田节水垄膜沟灌核心示范区,示范面积300亩,技术指导员贺天新,落实技术措施。
示范方式:根据我县实际,在项目区玉米种植上推广半膜平铺起垄种植方式。
该方式能达到整地除草、减少中耕、促进早发、抗旱保水、覆盖抑蒸,亩节水约60—80立方米,增产5%--10%的效果。
栽培技术要求:①精细整地。
为防止早春的干旱及春寒的气候影响,于冬前实施深耕整地。
基本作法是前茬收后,立即浅耕茬,深度以25--30cm为宜。
并且及时耙耱保墒,一般在立冬前冬溉,以达到蓄水保墒的作用。
为防止病虫害,玉米应实行2--3年的轮作。
②施入基肥。
施肥应以底肥为主,以冬前结合深耕整地分层施入有机肥3000--6000kg/亩,播种前基施过磷酸钙25--30kg,氮肥15--20kg,硫酸钾5㎏,施入氮、磷、钾肥料配比为3:2:1。
③覆膜。
选用厚度为≥0.01mm,宽度70--90cm,无色透明的超薄膜,按照100㎝--110cm的带幅宽窄行种植,机械或人工平铺地膜,要求作到“平、展、严、实”。
为防止病虫害,可在铺膜前用50%克菌丹200倍液,每亩100kg进行表土喷雾。
④播种出苗后,于灌头水前(6月10日前),结合中耕除草,用中耕机在畦面开沟,沟土自然覆于垄上,沟深15-20cm,沟宽30-40cm,为加快输水速度须在两地头开横沟,沟深20-25cm,沟宽40cm。
⑤灌水措施。
全生育期灌水5-6次,灌水深度撑握在垄面以下3cm左右为宜。
⑥做好废旧地膜回收。
作物收获后,将田间残留的地膜集中清理到田外,交废旧地膜回收企业,保护土壤环境。
6.2.4.2.2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示范面积300亩,技术指导员郑志英。
在项目推广增施有机肥料,桔杆还田,种植绿肥,轮作倒茬,使用盐碱改良剂和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等培肥地力和盐碱改良的技术措施,提高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
推广目标:项目区大田绿肥鲜草达到1500公斤以上,本田块翻压后减少化肥施用量10%以上,地力等级提高0.5个等级,农作物产量提高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