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小学教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教育基础

2021年小学教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教育基础

2021年小学教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教育基础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科目二-教育基础
1. 简述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1)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又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2)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现代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科技功能等。

2.简述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1) 教育的终身化。

(2) 教育的全民化。

(3) 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多元化。

(5) 教育的现代化。

3.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
(2)义务性
(3)全面性
(4)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4.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相互作用。

(1)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5.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相互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⑤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③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

④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6. 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 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2) 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

(3) 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 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7. 简述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 德育是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2) 智育主要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 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使他们养成锻炼身体和卫生习惯的教育,也就是身心素质的教育。

(4) 美育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就是美的教育。

(5) 劳动技术教育是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使他们形成劳动的观念和养成劳动的习惯,初步掌握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就是劳动素质的教育。

8. 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 人们的教育思想。

(4)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 简述义务教育的特点。

(1) 强制性。

一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2) 普及性。

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盲、聋、哑、有智力障碍和肢残的儿童、少年。

(3) 免费性。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费和杂费。

(4) 公共性。

所谓公共性是指义务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事业,属于国民教育的范畴。

(5) 基础性。

所谓基础性是指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其目的是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

10. 简述教师的职业角色还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 传道者的角色
(2) 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 示范者的角色(榜样角色)
(4)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 朋友的角色
(6) 研究者的角色
(7) 班集体的领导者
(8) 心理辅导者
11.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12. 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

(1) 道德素养。

对待事业,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要热爱学生;对待集体,要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待自己,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 知识素养。

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 能力素养。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4) 心理素养。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13. 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 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

(2) 关注情境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以及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3) 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将会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14. 简述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4) 进行教学反思。

布鲁巴奇等人于 1994 年提出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①反思日记。

②详细描述。

③交流讨论。

④行动研究。

15. 简述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途径。

(1) 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

(2) 加强反思理论知识学习,重视教育科研。

(3) 写反思日记。

(4) 说课、听课与评课。

(5)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

(6) 对课堂教学进行录像,通过教学录像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7) 进行反思性的行动研究。

16.教师威信建立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17. 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
(1) 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

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 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 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3) 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 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 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18. 简述师生关系的类型。

(1) 专制型。

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心态和行为特征。

在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学责任心强,但不讲求方式方法;学生对教师只能唯命是从,不能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是被动的。

(2) 放任型。

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心态和行为特征。

教师缺乏责任心和爱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任其自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怀疑、失望,对教师的人格议论、轻视。

(3) 民主型。

以开放、平等、互助为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

教师能力强、威信高,善于同学生交流,不断调控教学进程和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广泛,能独立思考,和教师配合默契。

这是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

19. 简述建立学制的依据。

(1) 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
(2)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3)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4) 民族文化传统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