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估检测(十)必修3 第5、6章(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关于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离不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食物网中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只有生产者依赖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能量只能用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2.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A.引入外来物种,对于营养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来说一定能提高稳定性B.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低C.对于濒危物种易地保护是主要的措施D.要从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面上考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3.某同学做了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可得到的结论是( )①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②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③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后,可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④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惟一因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如图是以种植番茄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中的食物链是A→B→CB.B→C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C.先进行物质循环,再进行能量流动D.如果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 000 J/(cm2·a),A、B、C三个种群中,未被利用的能量占其同化量比例最高的是C种群5.(2013·衢州模拟)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下列哪个选项体现了间接价值( )A.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B.科学家利用野生水稻培育高产杂交水稻C.结构简单的微生物通常被作为实验材料D.形态各异的动物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材料6.据报道,由于市民的不断放生致使大明湖中的部分湖区巴西龟泛滥成灾,小巧可爱的巴西龟成了公认的生态杀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巴西龟泛滥成灾是因为湖中缺少其天敌或其天敌较少B.巴西龟的入侵却能增加大明湖湖区的物种多样性C.巴西龟刚侵入大明湖时,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引入的外来生物都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4分)7.(14分)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鱼的养殖方式。
养殖技术人员对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调查后,得到了甲图所示的食物网和乙表中的能量数据,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生物类群同化的能量(×102kJ/m2·a)浮游植物8 100浮游动物600双翅目幼虫120摇蚊幼虫900鲫鱼210黑鱼30乙(1)该生态系统中有条食物链,鲫鱼处于营养级。
(2)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3)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则黑鱼的产量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
(4)用箭头和文字补充完成能量流经黑鱼种群的情况。
(5)该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开办了一个采矿场,水体、土壤和植被均遭到严重的破坏,采矿中的混浊黏土水排放到该水生生态系统中。
经检测发现,水中的含氧量大幅度下降,原因是。
8.(14分)甲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乙图表示一个长期有效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生态系统中碳循环首先依赖于。
图中①②③④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甲图中分解者通过和两种方式将碳返回到大气中。
(3)乙图食物网中的肉食动物是,若人们想通过此生态系统更多地得到种群X,你认为达到目的的最有效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0分)(能力挑战题)某生态学家曾对某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并对其中的“植物→田鼠→鼬”这一食物链进行了能量流动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
请回答: 食物链环节ⅠⅡⅢGP和NPGP=55.6×102NP=1.3×102GP=176×103NP=6×103GP=59.3×106NP=49.5×106NP/GP 0.02 0.03 0.83 R 54.3×102170×1039.8×106未利用——62.8%99.7%注: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
(1)表中Ⅱ所代表的动物是,其呼吸产生的能量用于__________ 。
(2)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该数据不在10%~20%这一范围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为该生态学家对农田生态系统中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两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的统计数据(株/100 m2):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甲种群550 350 167 39乙种群55 120 380 400根据该统计数据,请画出甲、乙两种群第一年至第四年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柱形图(以时间为横轴,种群数量为纵轴)。
10.(26分)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中国现存最丰美的优良牧场,因为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所以又有“最纯净的草原”之说。
如图为该草原的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1)该草原生态系统含有的食物链共有条。
其中流入该草原的能量源头是。
(2)图中鹰和蛇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
若蛇的数量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鹰的数量如何变化? 。
(3)若该草原存在着严重的超载放牧现象,这种现象首先会导致图中_______的大量减少,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后来,采取了适当的保护措施,该草原生态系统慢慢恢复原貌,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群落的。
(4)牧民在放牧时,发现鼠害现象有逐渐扩大趋势,这说明该草原上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呈增长。
为保护牧草,牧民开展了鼠群密度调查,应采取的方法是。
答案解析1.【解析】选A。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离不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光能可用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热能可以用于维持恒温动物的体温。
2.【解析】选D。
由于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往往会使这些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对于濒危物种就地保护是主要的措施。
3.【解析】选A。
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后,可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含N、P等矿质元素的污水不一定是生活污水,如化肥厂等排放的污水中也含有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也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4.【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关键的知识点:(1)能量传递的计算方法。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根据物质循环图确定食物链的方法。
【解析】选C。
从A、B、C与大气中CO2库的关系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A是生产者,B 和C分别是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所以图中的食物链是A→B→C;B的同化量是200 J/(cm2·a),C的同化量是20 J/(cm2·a),所以B→C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C是次级消费者,没有更高级的消费者存在,C种群的同化量为20 J/(cm2·a)。
未被利用的能量=20-8-2 =10 J/(cm2·a),未被利用的能量占其同化量的1/2,比例最高。
5.【解析】选A。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即生态功能。
科学家利用野生水稻培育高产杂交水稻、结构简单的微生物通常被作为实验材料、形态各异的动物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材料均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6.【解析】选A。
如果外来物种在新的环境中没有天敌,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其种群数量能迅速增长并蔓延成灾,与本地物种竞争养分、水分、生存空间等,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本地物种数量大量减少或灭绝,故A项正确,B项错误;巴西龟刚侵入大明湖时,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宜,其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故C项错误;引入的外来生物不一定都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如引入的某些外来植物有可能作为当地动物的食物来源,故D项错误。
7.【解析】(1)据甲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中有3条食物链,鲫鱼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2)第二营养级有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所以能量传递效率为:(900+600)/8 100×100%≈18.52%。
(3)若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黑鱼由第四、五营养级变为第四营养级,能量损耗减少,产量增加;由于营养结构比原来简单,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4)黑鱼是最高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路有三:呼吸散失、生长发育和繁殖、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利用。
(5)采矿中的混浊黏土水排放到该水生生态系统中,水变混浊,透光性差,影响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氧气释放量减少,最终会使水质恶化。
答案:(1)3 第三、第四(2)18.52% (3)增加下降(4)如图:(5)水变混浊,影响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氧气释放量减少【易错提醒】解答本题时容易出现错误,一是没有准确地进行图文转换,二是没有理清第二营养级有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
8.【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关键的知识点:(1)明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生物个体新陈代谢的关系。
(2)明确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以及在生物群落内部的流动形式。
(3)知道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解析】(1)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碳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界,即图中①过程。
碳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即图中②④过程,碳在生物群落间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即图中的③过程。
(2)分解者通过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使碳元素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将生物组织中的碳返回到大气中的,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
(3)由图可知W为生产者,故X、H为肉食动物。
要想获得较多的X,应使W同化的能量消耗最少,故应除去G、S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