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浙江省绍兴市2019年中考科学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生物的生殖使地球上的生命代代相传、繁衍不息。
下列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A. 蝗虫的繁殖B. 变形虫分裂生殖C. 桃树嫁接D. 酵母菌出芽生殖【答案】A【考点】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及应用【解析】【分析】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解答】A、蝗虫的繁殖是受精卵开始发育,经历了受精作用,是有性生殖;故A正确;B C D、分裂生殖、嫁接、出芽生殖都没有经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是无性生殖;故BCD 错误;故答案为:A。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有无新的物质生成。
下列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 比较金属活动性B. 水的电解C. 过滤泥浆水D. 食物霉变【答案】C【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铁与硫酸铜反应会生成新物质铜和硫酸亚铁,发生了化学变化,错误;B、电解水时有新物质氧气和氢气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错误;C、过滤只是将液体和固体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只有物理变化,正确;D、食物霉变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错误。
故答案为:C。
3.地壳和地表形态都在不断的变化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地球岩石圈由大小相同的六大板块组成B. 火山和地震多发生在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处C. 外力作用主要是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D.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D【考点】地壳变动的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解析】【分析】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
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
【解答】A、板块的大小是不相同的;故A错误;B、火山和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接或边缘处地壳活跃处;故B错误;C、地球表面高低不平是内力的作用导致的;故C错误;D、海陆变化是内力作用导致的,即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故D正确;故答案为:D。
4.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A. 湖水结冰B. 雾气消散C. 露珠形成D. 冰雪消融【答案】A【考点】凝固与凝固现象【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判断物质的初态和末态即可。
【解答】A.湖水是液态,冰是固态,因此湖水结冰是凝固现象,故A符合题意;B.雾气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雾气消散是汽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C.水蒸气是气态,露珠是液态,因此露珠的形成是液化过程,故C不合题意;D.冰雪是固态,水是液态,因此冰雪消融是熔化过程,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5.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它通过飞沫、空气传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B. 患流行性感冒的病人是病原体C.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遗传性疾病D. 接种流感疫苗可以保护易感人群【答案】D【考点】特异性免疫,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解析】【分析】传染病是一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并广泛流行的疾病,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
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母婴传播)等。
【解答】A、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故A错误;B、患流行性感冒的病人是传染源;故B错误;C、流行性感冒是传染病,不可遗传;故C错误;D、接种流感疫苗可以使没有患流行性感冒的人获得对流行性感冒的免疫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D正确;故答案为:D。
6.表中选项符合如图关系的是()A. AB. BC. CD. D【答案】B【考点】宇宙的构成,悬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动物的分类,识别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解析】【分析】脊椎动物是指有脊椎骨的动物,是脊索动物的一个亚门。
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由软体动物进化而来。
形态结构彼此悬殊,生活方式千差万别。
脊椎动物一般体形左右对称,全身分为头、躯干、尾三个部分,有比较完善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高度分化的神经系统。
包括圆口类、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六大类。
【解答】由图可知,甲包含乙丁丙,乙丙丁之间处于并列关系;A、宇宙包含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银河系包含太阳系、地月系;太阳系包含地月系;故A不符合;B、脊椎动物包含哺乳类、鸟类、两栖类;而哺乳类、鸟类、两栖类之间处于并列关系;故B符合;C、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与纯净物并列;故C不符合;D、核反应包含轻核聚变、重核裂变,但不包含化学反应;故D不符合;故答案为:B。
7.科学研究中,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个因素,而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
以下实验中没有用到此方法的是()A. 甲: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B. 乙: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C. 丙: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D. 丁: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答案】D【考点】控制变量法【解析】【分析】科学研究中,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个因素,而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分析各个选项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即可。
【解答】A.液体蒸发快慢受到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速的影响,因此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时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故A不合题意;B.动能的大小受到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的影响,因此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时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故B不合题意;C.通过导体的电流受到电压和电阻的影响,因此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相同,改变电压,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故C不合题意;D.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时,用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到镜子后面与镜中的像重合,从而找到像的位置,探究物像的大小关系,使用了等效替代法,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下列为小敏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部分操作与问题分析,其中合理的是()A. 显微镜对光时,应调节图甲中的④B. 图乙中小敏看物镜镜头的目的是防止物镜下降过程中压到玻片C. 图丙视野中出现黑色圆圈的原因是口腔上皮细胞未经染色处理D. 欲将图丁视野中细胞a移至中央,需向左下方移动装片【答案】B【考点】显微镜的使用【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显微镜的常见操作的掌握情况。
【解答】A、对光时,调节的是反光镜、物镜,与细准焦螺旋无关;故A错误;B、图乙调节物镜高度时,侧面观察主要是防止物镜压到载玻片;故B正确;C、图丙中的是气泡,是因为盖盖玻片时操作失误所致;故C错误;D、图丁中a在视野的右上方,由于显微镜成像是对称的,所以要将细胞a移至视野中央,需向右上方移动装片;故D错误;故答案为:B。
)A. AB. BC. CD. D【答案】C【考点】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根据酸、碱、盐、氧化物定义分析,判断酸时要根据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碱为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
【解答】A、Na2CO3为盐,不是碱,错误;B、C2H6O 为有机物,不是氧化物,错误;C、物质分类完全正确;D、H2O2为氧化物,不是酸,O2为单质,不是氧化物。
故答案为:C。
10.如图所示,内部均装有磁铁的两块清洁器M和N隔着窗玻璃总能合在一起移动,这让玻璃清洁变得安全高效。
关于清洁器的分析正确的是()A. 两块清洁器能合在一起的原理是异名磁极相互吸引B. N受到的重力和M对N的吸引力是一对平衡力C. 玻璃对N的支持力和M对N的吸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 移动M时,N也能跟着一起移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答案】A【考点】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解析】【分析】(1)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2)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不同点:如果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就是平衡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就是相互作用力;(3)物体运动方向的变化和速度大小的变化都是运动状态的改变。
【解答】A.两块清洁器各是一块磁铁,之所以能够合在一起是因为: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故A正确;B.N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而M对N的吸引力在水平方向,二者不在同一直线上,因此不是平衡力,故B错误;C.玻璃对N的支持力水平向外,M对N的吸引力水平向内,二者作用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是平衡力而不是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D.移动M时,N也能跟着一起移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错误。
故选A。
11.人体内器官各有分工,为人体的正常运行发挥着作用。
下列器官自述合理的是()A.B.C.D.【答案】B【考点】器官和系统【解析】【分析】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借以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及某些废物、毒物,同时经重吸收功能保留水份及其他有用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钠离子、钾离子、碳酸氢钠等,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护酸碱平衡。
【解答】A、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把血液压到全身,心脏没有改变血液含氧量的功能;故A 错误;B、肾脏形成原尿是滤过作用形成的,而滤过作用滤过是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所以原尿中肯定含有葡萄糖;故B正确;C、肺呼出的气体含有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等;故C错误;D、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故D错误;故答案为:B。
12.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B. 一个丙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C. 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质量比为3:1D. 氢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答案】B【考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分析;B、根据丙的分子构成分析;C、根据甲和乙参加反应的相对质量分析;D、根据氢气和水中氢元素化合价分析。
【解答】A、甲为氢气,相对分子质量为2,错误;B、一个丙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正确;C、参加反应的甲与乙分子个数比为3:1,则质量比为6:44=3:22,错误;D、氢元素反应前为0价,反应后为+1价,发生了变化,错误;故答案为:B。
13.如图是小敏设计的汽车尾气中CO排放量的检测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