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声、民族与通俗唱法相融之研究

美声、民族与通俗唱法相融之研究

美声、民族与通俗唱法相融之研究摘要: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本文就我国习惯性化分的三种唱法中的美声、民族与通俗三种唱法从产生渊源、发声特点等进行阐述,并着重就其异同进行比较,就我国现今美声化的民族唱法及民族化的美声唱法、通俗中融入美声、民族的元素提出了见解。

也是本人在音乐学院教学中对实际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美声、民族与通俗唱法在教学中体现了相融性的可行性研究。

关键词:声乐艺术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相融1 什么叫美声唱法美声唱法(Bel Canto)意为完美的歌唱,动听的歌唱。

是17世纪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形成的,是以意大利民歌唱法为基础的科学演唱方法,其音色洪亮,透彻,适于表现严肃的,戏剧的,重大的内容。

艺术歌曲,歌剧,一般都采用美声唱法。

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洛蒂,多明戈,卡雷拉斯采用的就是美声唱法。

美声讲究多种共鸣腔体的结合,头腔、胸腔、鼻腔等等综合应用。

男生多用真声,女生则用假声(混声),这样的歌唱方法首先对声带的保护非常好,不易产生声带小结,息肉等,延长歌唱生涯。

美声主要用胸腹式呼吸,而非胸式呼吸,这样首先是对拓宽音域很有帮助,其次是唱高音时气息饱满,音色圆润,避免了“破音”的可能。

其实横隔膜的感觉,主要运用在呼吸上。

吸气的时候感觉横膈膜在下降,这样气就能真正的沉到靠近腹部的地方。

可以尽量在每次呼吸的时候都提醒自己,或者躺着的时候用手感觉一下。

这属于高级技能,没必要在初学的时候就练习,否则很容易打乱你本来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呼吸感觉。

美声也要讲究字正腔圆。

如果你是初学的话,没必要唱太过复杂的歌词的歌曲,尽量用元音去带你的感觉。

等到气息掌握的流畅之后,再去用多种多样的歌词来提升自己。

2 什么叫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

民族唱法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它包括我国各地区各种不同的戏曲、曲艺、民歌的传统唱法。

它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嗓音甜脆定亮为特征,行腔韵味为特色,情、声、字、腔融为一体,并伴以形体表演的一种演唱方法。

民族唱法继承和吸收了传统戏曲、曲艺、民歌的演唱精华,借鉴并吸取了美声唱法的科学内容。

适合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民歌和创作歌曲。

民族唱法植根于中国的土壤,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待点、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以民族唱法为主体。

从广义上讲,戏曲、曲艺、民歌以及具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都应称为民族唱法。

但目前一股所说的民族唱法并不包括戏曲、曲艺,而仅指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较强的创作歌曲,亦可以称之为狭义的民族唱法。

它不同于戏曲演唱要求的“唱、念、做、打”,也不同于曲艺演唱要求的“夹说带唱,似说似唱”。

它以歌唱为主,又与戏曲、曲艺有着密切的联系。

3 什么叫通俗唱法通俗唱法(又名流行唱法)始于中国二十世纪30年代得到广泛的流传。

其特点是声音自然,近似说话,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

很少使用共鸣,故音量较小。

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常配以舞蹈动作、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

通俗歌曲演唱简明易懂,所表达的情感贴近人们的生活,因而深受大家的喜爱。

很多时候,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

或高兴,或优郁,唱歌都可以使心情放松,逐渐的唱歌发展演变成一种大家共同享受的娱乐项目。

唱歌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但大部分人唱歌虽然能使自己快乐,却不一定能给旁人带来偷悦,甚至令人无法容忍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生下来不久即会说话,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但唱歌在人的一生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很小,只有那些音乐天赋特别好,或经过歌唱专业训练的人才能将歌唱得轻松自如,优美动听。

它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通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已受到我国民众的普遍欢迎。

通俗唱法也可称为流行唱法,具有通俗性、自娱性等艺术特色,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

虽然世界各国都有一些各种不同的通俗唱法,但都不能与中国相比。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林立,歌手队伍无比庞大,声音条件五花八门,演唱方法无奇不有,纵观这一中国特色,用万花齐放、万家争鸣,群雄争霸、逐鹿中原来形容不为过。

当今通俗歌坛的超级繁荣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通俗音乐的特色表现在通俗音乐由于是“大众的音乐”,故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尤以爱情歌曲居多,也有描写理想、伦理、思乡、友谊等人之常情的种种内容。

通俗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和新的电子科技手段相结合。

除了现场演出外,它的各种传播方式无不十分现代化。

4 美声、民族与通俗三种唱法相融之比较4.1 气息的运用无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都要求具有精神集中的力量。

气息、声带、共鸣三个方面精神集中的结合在一起歌唱。

在气息的要求上相同。

中国很早就有“气自丹田”一说。

丹田,《抱朴子. 地真》:“在脐下者为下丹田,在心下者为中丹田,在两眉间为上丹田”。

道家一般称人身脐下三寸为丹田,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小腹。

歌唱的呼吸跟自然呼吸是有区别的,针对呼吸的重要性,美声、民族唱法认为呼吸是发声的原动力,它的气息以“连贯”为宗旨。

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它要求吸气深,横膈膜联合操纵,按歌唱的需要,使气息冲击声门。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它的科学性在于以少量气息获得丰满的共鸣,达到最好的歌唱效果。

胸腹式联合呼吸,人在无声抽泣时,小腹会自然膨胀,两肋会向外扩张,唱歌者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呼吸,教师往往用闻花或狗喘气来启发学生。

所以,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对气息的要求应该是一致的。

都要求中低声用说话的气息,高音的豪放是内部激动产生的。

通俗唱法在呼吸上也要求气息的支持,但程度不同。

西洋传统唱法由于共鸣的需要,对气息能源的消耗相对地比通俗唱法要大。

在通俗唱法中,至今还有不少成名的歌星呼吸方法不规范。

有种观点认为通俗唱法以气声为主,不需要什么气息支持。

事实是唱气声也应有呼吸支持,有气息支持的气声就是比无气息支持的气声质量高。

那些不讲究气息的歌手在演唱中,吸气的响声超过了歌声,实在是“有煞风景”。

通俗唱法歌手在演唱时,不能让听众在扩音器中听到吸气声就是使用话筒的技术要求之一。

至于像麦克尔·杰克逊等在演唱中有意识使用“喘气声”作为一种表演手法,那又另作别论了。

4.2 发声方法的运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都是混合声区唱法。

声区是客观存在的,人声本来就有真声和假声两个机能存在,才得到宽广的音域。

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和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

真假声相混的混合声这种声型整个声区自下而上均为真假声混合,声音统一连贯,没有明显的换声点,许多演唱者把这种声音效果称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也可以被称为“天籁之音”。

同样通俗唱法中低声区会较多使用真声,但到达高音声部以后也会逐渐使用混声或假声来歌唱,达到既拓展了音域,同时又能兼顾更好的表现歌曲的情感的效果。

对于高音域、高难度作品。

4.3 语言中吐字咬字的运用不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在歌唱中都离不开语言这个歌唱的基础。

歌曲的传神、动听一方面离不开旋律的感人、歌声的美妙,另一方面更离不开歌词内容即语言的表达歌唱的语言实际上是将说话、朗诵的语言艺术化地在时值、共鸣、空间、音域等方面进行夸张。

美声唱法训练通常都开始于单纯元音的练习,以a、e、i、o、u这五个基本元音作为发声练习的基础,解决的就是元音的乐音歌唱技术。

美声唱法对不同音区的元音各有技术侧重,中、低音区强调纯母音,而在中声区向高声区过渡时,则逐步采用母音转暗的方法,以确保声音的共鸣和音色美。

民族唱法汉字的基础元音也有a、e、i、o、u,如何唱好民族唱法其重要就是要将元音训练好,将元音唱好。

运用对用气量和共鸣位置的控制、调节,最大限度地消除民族唱法向美声唱法转换时的不连贯性,使得演唱风格整体统一。

民族唱法应该要取各家所长,补自家之短,便能更好、更科学地发展民族声乐。

那么通俗唱法也要求吐字清晰,之所以叫通俗的另一特点是它的吐字最接近生活,它没有西洋传统唱法那样要求在共鸣的基础上去吐字;也不像中国民族唱法那样过分强调字正腔圆。

因而最能直接地表达歌唱者的感情世界,有些歌者把共鸣概念和强调吐字这两点硬搬到通俗唱法中,结果弄巧成拙。

反把通俗唱法搞得非驴非马。

其实应该反过来做,如果中国现在的洋唱法和民族唱法能借鉴通俗唱法的吐字,对于这两种唱法而言,可能会更容易贴近群众。

为什么提出这种尝试?因为内地的西洋传统唱法因循的模式仍是五十年代的前苏联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声音必需“竖”起来,高音从脑后上去,气息向下。

自从这种模式被“洋为中用”以来,最突出反映在演唱上的缺点是吐字不清和可怕的声音颤抖。

“学了方法反而不会唱歌”的例子也许正是因此而起。

像帕瓦洛蒂这种西洋唱法吐字就相当清晰,同时也没影响这种洋唱法的基本特征——共鸣。

5 结语总之,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切优秀的音乐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它最能直接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而声乐又是人们最能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语言和旋律的有机结合直接的抒发人们内心情感。

无论是什么唱法,重要的是要掌握歌曲的风格和内涵,以情代声、声情并茂。

每种唱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但每种唱法的本质又都相同,正所谓“志同道合”。

一个歌星一种唱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本质上不过是声带和声道调节上的不同而已。

在通俗唱法、民族唱法中,都有结合(学习、借鉴)美声唱法的事例,无论什麽唱法,气息是重要的,感情是灵魂,音乐是最终的表现。

三种唱法都是通过人体的发声器官进过科学的适合个人的方法通过在舞台上的表演来传递美的旋律,我们在不断的追求着用最适合的声音以最适合的形式在最适合的舞台去演绎最适合的歌曲为最适合的欣赏者。

参考文献[1] 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2] 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3] 李艳梅.通俗歌曲演唱技巧[M].高等教育图书出版社,20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