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及答案(word).docx

【化学】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及答案(word).docx

【化学】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及答案(word)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1.标签向着手心,以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污染或腐蚀标签;2.“三不一要”原则,即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具体是就是: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3.对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A.通过闻气味区别厨房中的醋和白酒B.往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该沉淀一定是BaSO4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该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答案】 A【解析】分析: 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并不一定说明是硫酸钡,也可能是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新的杂质.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解答:解: 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闻气味可以区分,故此选项正确.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可说明有可能生成了硫酸钡、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故此选项错误.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氯化镁的杂质,正确的做法是加入稀硫酸除掉氧化镁,故此选项错误.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只要在降温过程溶液达到饱和时即可,故此选项错误.故选 A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不规范的是()A.给液体加热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C.闻药品气味D.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药品【答案】 A【解析】【详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图中所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标签未朝向手心,错误,符合题意。

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固体药品的取用时,试管横放,用纸槽或药匙,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避免沾在试管壁上。

图中所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5.在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天然气燃烧B.把水烧开沸腾C.铁锅生锈D.蔬菜腐烂【答案】 B【解析】【详解】A、天然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B、把水烧开沸腾只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物质本身没变,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C、铁锅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D、蔬菜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点睛】一般情况下燃烧指的是化学变化6.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在现代有继承和发展。

下列不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A.烧制陶瓷B.玉石雕刻C.黄酒酿造D.火药爆破【答案】 B【解析】 A、烧制陶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玉石雕刻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黄酒酿造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火药爆破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称量固体药品B.检查装置气密性C.取用液体药品D.稀释浓硫酸【答案】 B【解析】 A 、用天平称量质量时应该左物右码,错误; B 、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正确。

C、液体药品应该装在细口瓶中,错误;D、稀释浓硫酸应酸入水,错误。

故选 B 。

8.安徽省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下列是省内四地市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其过程主要体现的是化学变化的是()A.芜湖汽车组装B.铜陵冶炼金属C.六安水力发电D.淮南开采煤矿【答案】 B【解析】【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汽车组装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B、冶炼金属过程中,生成金属单质,是化学变化;C、水力发电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D、开采煤矿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故选 B。

【点睛】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9.下列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的是A.滴水成冰B.瓷器破碎C.铁锅生锈D.积雪融化【答案】 C【解析】A.滴水成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A 错误; B.瓷碗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 错误; C.铁锅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C 错误;D.积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D 错误;故选C。

10.央视的“诗词大会”近年来火遍全国,诗词、名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下列诗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春风又绿江南岸B.日照香炉生紫烟C.诸葛亮草船借箭D.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答案】 A【解析】【分析】【详解】A、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过程中,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 A 选项正确;B、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过程中,烟雾缭绕,是因为物质的状态改变导致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 选项错误;C、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属于物理变化,故 C 选项错误;D.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 D 选项错误。

故选A。

1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粉笔折断B.棉纱织布C.木材燃烧D.汽油挥发【答案】 C【解析】【详解】A.粉笔折断,B.棉纱织布,D.汽油挥发,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木材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B.“泪”说明蜡烛燃烧只发生物理变化C.“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D.“泪”说明石蜡不能燃烧【答案】 C【解析】试题分析:“泪”指的是高温下蜡烛融化变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

考点:化学常识点评:本题属于对化学常识的考察,近几年中考加大了对化学常识记的考查力度,特别是和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

13.用试管加热时试管破裂,其原因可能是()A.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B.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1/3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D.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试管对着人可能伤人,但是不会造成试管破裂,错误;B、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1/3 可能造成液体外溅,错误;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炸裂,正确;D、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是试管加热的正确方法,错误。

故选C。

14.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以蜡烛为主题,对青少年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其演讲内容被编成《蜡烛的化学史》一书。

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时,在顶端会形成一个液态石蜡的凹槽B.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的白烟是水蒸气C.蜡烛燃烧时,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汽化并燃烧D.拿住火柴梗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 1 -2 s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变黑【答案】 B【解析】A、蜡烛燃烧时,温度升高,蜡烛会熔化,在顶端会形成一个装满了液态石蜡的凹槽,正确;B、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入的可燃物是蜡的蒸气,而不是水蒸气,错误;C、蜡烛燃烧时,液态的蜡要气化,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端汽化并燃烧,正确;D、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拿住火柴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1-2s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正确。

故选 C。

15.生活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下叙述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牛奶变酸B.用食醋除去热水瓶内壁上的水垢C.云变成雨D.抹在墙上的石灰浆逐渐变硬【答案】C【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A.牛奶变酸,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用食醋除去热水瓶内壁上的水垢时,醋酸分别与和碳酸钙、氢氧化镁发生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而被除掉,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C.云变成雨,只有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D.抹在墙上的石灰浆逐渐变硬,是因为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选 C。

16.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讯工具, 一款智能机通常含有41 种以上的化学元素。

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 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正确的是A.透光性好B.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C.易溶于水D.见光易分解【答案】 A【解析】【分析】【详解】硅酸铝玻璃可做手机屏幕,故它的透光性好,常温下不易与氧气反应,难溶于水,见光不易分解。

故选 A。

1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B.称量10.05g固体C.液体加热D.量9.5mL液体【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来点燃另一个酒精灯,否则容易引起酒精灯着火爆炸,故 A 错误;B、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g,故不能称量10.05g,故 B 错误;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且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故 C 正确;D、量取 9.5mL 液体应选用与之相近的10 毫升的量筒,而不能选用100mL 的,故 D 错误。

故选: C。

18.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答案】 A【解析】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爆竹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煤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高温煅烧石灰石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19.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