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
• 2、驰城逐堑:奔驰着的城墙追赶着城壕跑。 “城”、“堑”分别影射磨齿和沟槽(这 里采用了夸张的写法)。磨转动时,磨齿 就追赶着沟槽跑了。“势狰狞”:气势凶 险可怕。以一粒粮食的视角,磨齿和沟槽 就是“城”和“堑”,磨就是凶险的怪物 (换位思考,拟人)。粮食从磨眼漏下去 之前是整个的粒儿,从夹缝里流淌出来的 时候已经粉身碎骨了(变成粉面状),所 以说“狰狞”。
现代片式石磨
• 现代片式石磨保留了传统石磨的研磨部分即两片 圆柱形岩石,改变了传统的动力产生装置,由原 来的驴产生研磨小麦的动力给变为由电动机产生 研磨小麦的动力,同时增加了输送装置和清理装 置。现代片式石磨相比传统片式石磨节省了劳动 力,减轻了劳动量,提高了石磨的产量。
• 输送装置包括大料斗、风机、闭风器、沙克龙和 管道等主要部件组成。清理装置包括筛绢、毛刷 和圆罗等主要部件组成。
驴子赶到磨道里 —— 不转也得转 驴子拉磨 —— 跑不出这个圈 兜圈子——走的老道儿
驴拉磨牛耕田 —— 各干各的活,各 走各的路
盲驴拉磨 —— 瞎转圈 老驴啃石磨 —— 嘴硬
• 磨道驴断了套 —— 空转一圈 拉磨的驴 —— 瞎转 懒驴拉磨 —— 打一鞭子走一步 黄鼠狼进磨房 —— 硬充大尾巴驴 磨道的驴 —— 听喝(自嘲服从领导。磨道: 在磨台周围拉磨走的道。喝:吆喝)。
石磨和驴
• 曹雪芹《红楼梦》五十回末黛玉的谜语: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 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谜底是:
小毛驴儿拉磨。
• 1、騄(lù又 lǜ)駬(ěr):周穆王的八骏之一, 又写作“绿耳”。用谐音法猜,“绿耳” 与“驴儿”谐音。“騄駬”是马,用会意 法猜,驴与马的体形、个头、生活习性、 使役用途等都很相近。劳:干活。紫绳: 紫色的马缰绳。清代,只有皇帝的近支和 有功劳的官员骑的马才允许栓紫色缰绳, 叫“赏用紫缰”。“缚紫绳”是“受赞赏” 的意思。首句释义为:驴儿干什么活最受 赞赏?
• 磨有用人力的、畜力的和水力的。用水力作为动 力的磨,大约在晋代就发明了。水磨的动力部分 是一个卧式水轮,在轮的立轴上安装磨的上扇, 流水冲动水轮带动磨转动,这种磨适合于安装在 水的冲动力比较大的地方。假如水的冲动力比较 小,但是水量比较大,可以安装另外一种形式的 水磨:动力机械是一个立轮,在轮轴上安装一个 齿轮,和磨轴下部平装的一个齿轮相衔接。水轮 的转动是通过齿轮使磨转动的。这两种形式的水 磨,构造比较简单,应用很广。
现代辊式石磨
• 现代辊式石磨采用古老传统的石磨磨粉工 艺,组合现代全风运自动循环的先进设计, 配备筛理提粉装置,实现了全自动操作, 既保留了石磨工艺的低速运转、精研细磨 的传统特色,又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 现代辊式石磨包括大料斗、风机、圆罗、 闭风器、沙克龙、岩石磨辊和管道等主要 部件组成。
• 3、主人:磨倌;拉磨的人。指示:吆喝; 驱赶(牲畜)。“风雷”:风声和雷声。 动:转动。第三句译为:磨倌在小毛驴儿 背上轻轻地拍了一巴掌,喊了一声“驾”, 磨就“呼(风声)隆(雷声)”、“呼隆” 地转起来。
• 4、尾句意思是:象大海龟(鳌)圆盖子那样的东西上摞 着(背)三座“山”,它们都有各自的名字。“山”是 “石头堆”,提示猜者往石头上想。“鳌”影射的是接面 粉的磨盘。磨盘上边不转动的磨扇叫下扇,转动的叫上扇, 还有堆在磨上边正在加工的粮食,共“三山”。从前,百 姓们都很穷,买不起驴。为了加工糊口度命的粮食人工推 碾拉磨,累得腰酸腿痛。作者通过用功劳卓著的“騄駬” 影射驴,又给它拴荣誉象征的“紫绳”的描写,把百姓们 喜欢驴,盼望有驴替人拉磨的心情表达了出来。鳌是动物, 应该用“驮”(三山)来修饰,作者却使用“背”字。 “背”,不单是拟人写法,更是把人工拉磨的沉重感、劳 累感和没粮食吃的苦恼心情都表达了出来,这充分地体现 出了谜语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这些与作者在北京西山著书 时经历过的艰难困苦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老驴拉磨 —— 走不远 由此看出,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驴与磨 结下了不解之缘。
石磨的历史沿革
• 磨,最初叫硙(wei),汉代才叫做磨。 • 我国石磨的发展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 从战国到西汉为早期,这一时期的磨齿以洼坑为
主流,坑的形状有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枣核 形等,且形状多样极不规则;东汉到三国为中期, 这时期是磨齿多样化发展时期,磨齿的形状为辐 射型分区斜线型,有四区、 • 六区、八区型;晚期是从西晋 • 至隋唐(至今),这一时期是石 • 磨发展成熟阶段,磨齿主流为 • 八区斜线型,也有十区斜线型。
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 浆的一种机械。开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晋 代,汉族劳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 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
层面时被磨碎, 形成粉末。
石磨起源
• 鲁班是中国古代一位优秀的创造发明家。他生活在春秋 末期,叫公输班,因为他是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据说 他发明了木工用的锯子、刨子、曲尺等。他还用他的智慧, 解决了人们生活中的不少问题。在鲁班生活的时代,人们 要吃米粉、麦粉,都是把米麦放在石臼里,用粗石棍来捣。 用这种方法很费力,捣出来的粉有粗有细,而且一次捣得 很少。鲁班想找一种用力少收效大的方法。就用两块有一 定厚度的扁圆柱形的石头制成磨扇。下扇中间装有一个短 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 合以后,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 留有一个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 上扇有磨眼,磨面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 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过罗 筛去麸皮等就得到面粉。许多农村现在还在用石磨磨面。
• 当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巧妙地将 古老技术和现代化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了用电 动机驱动的石磨,包括两种样式的石磨及片式石 磨和辊式石磨。片式石磨的研磨部分分固定和转 动两部分,成卧式结构,固定部分是在一长方形 石头的一个长侧面上开出一个与转动部分相吻合 的二分之一圆柱槽,转动部分制成圆柱体,中间 凿孔穿入传动轴,半圆石槽和转动圆柱相互接触 区表面刻有类似古老石磨的花纹,加上相应的遮 挡传动部分形成了古新结合的产物;辊式石磨的 研磨部分是辊式的圆柱体岩石,形状如同钢磨的 磨辊,表面刻有类似古老石磨的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