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浙江省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浙江省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浙江省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稂(láng)莠______________ 蝙(biān)蝠___________ 札(zhá)记______________ 一绺(liǔ)头发B .掮(qián)客______________ 桂冠(guàn)______________ 入殓(liàn)___________ 夹(jiā)道欢迎C .绷(bēng)脸______________ 分娩(miǎn)______________ 烜(xuǎn)赫___________ 不容置喙(huì)D .绾(wǎn)结______________ 娇嗔(ch ē n )______________ 烘焙(péi)______________ 闷(mēn)声不响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作品的伟大与否,和作品究竟写了些什么并不会有必然的关联。

但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必定要呼唤自己的主弦律作品。

它是时代和历史前进的天赋使命。

B .由于垄断行业多数靠控制国家资源和公共服务获利,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政府背景和公共资源,他们因获得远高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待遇而倍受诟病。

C .除了丰富的景观资源,温州也不乏深厚的人文底蕴,“山水诗发祥地”、“南戏故乡”美誉在前,细纹刻纸、木活字印刷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珠玉迭出。

D .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故居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开发商拆除了。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中国的古建筑已到了生死忧关的时刻。

3.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清华大学一学生说:“ 我每天坚持7点进自习室,从来没在任意一节课堂上睡过觉,总是坐在第一排专心听讲。

”B .真金不怕火炼,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有才华的人不会总被埋没,总有一天会被发现,被发掘出来。

C .超级飓风“ 桑迪” 裹挟着狂风骤雨重创了美国东海岸,飓风所过之处,房屋桥梁几乎毁坏殆尽,一片狼藉。

D .这套新出版的“ 走向诺贝尔”文学丛书囊括了当代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的作品,真可谓洋洋大观。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蕴藉的美感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B .针对争议海域内中国执法船和护渔船遭到他国舰船的无理跟踪、骚扰甚至恶意阻挠,军地进行了海上联合维权演习。

C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录了当下最流行的词汇,“潮”味十足,加之电视网络宣传造势猛烈,刚一上架就有不少市民慕名而来。

D .杭州地铁1号线贯通余杭、萧山等地,经过客运中心、城站火车站等重要区域,并且连接火车东站,是未来沪杭、杭宁、杭甬等多条高铁汇集之处。

5. 把下面六个句子,按照恰当的顺序填入文中横线处,前后衔接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莫非此刻也成了观众,他高举双手,为17岁的小将喝彩。

这场景,几乎和1986年亨得利完成克鲁斯堡首秀时如出一辙。

①掌声稀稀落落②气氛才开始沸腾③几乎快瘫倒在台上④墨菲打进最后的粉球⑤等到卢卡面带微笑走上前来握手时⑥全场观众似乎还没从紧张的气氛中回过神来A .④③①⑥⑤②_________B .④③⑥①⑤②___________C .④③⑤②⑥①___________D .④③⑥⑤①②二、语言应用6.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不超过20个字。

( 4分)有一只麻雀,立志要高飞,天天练高飞的本领。

后来,它终于如愿以偿,甚至能像雄鹰一样在蓝天上自由翱翔。

其他麻雀非常羡慕它,纷纷向它请教。

这只麻雀也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因此,努力增加飞行的高度。

在一次高飞时,它突然发现头顶有一只雄鹰,当然,雄鹰也发现了它。

它吓坏了,它记得老麻雀告诉过自己,遇见雄鹰要么钻到屋檐下,要么躲进草丛里。

可是,它离屋檐和草丛都太远太远了!它匆忙逃窜,可是它哪里是雄鹰的对手,于是就成了雄鹰的美餐。

7. 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奇妙的词语“倒错”现象,它以调整词语内部相对稳定的结构为依托,通过改变词语原来的顺序,使词语在组合上出新出奇,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根据下面的示例,另选一个成语或熟语进行正反阐释。

(4分)________示例:大智若愚(很有智慧和才能的人,不炫耀自己,外表好像很愚笨)——大愚若智(看起来好像很聪明,其实很笨)三、现代文阅读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9分)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挂枝儿,是明清时代的流行歌曲。

它的全盛时代在明清,可它的历史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

后人考证为渔娘曲的“吴蔡讴”,大约就是吴歌的原生状态。

它虽然发于吴地的水上人家,可从陆机的《吴趋行》和谢灵运的《会吟行》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称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

它不仅以清丽委婉的吴音引人入胜,还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

同其他民族一样,汉族原本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唐代的踏歌,能在长安街上连唱带跳三天不息,这在白居易的诗中有很生动的描写。

这种情况到宋代发生了改变。

宋时,汉唐社会张扬的时代个性逐渐消失,人们从喜好劲歌狂舞而变得只能浅吟低唱。

这种改变首先是因为理学兴起之后,崇天理、灭人欲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钳制。

与此同时,宗族规章制度的完备,对人们的行为又加强了约束。

另外,戏曲的兴起,艺术形式的更新,人们兴趣的转移,对此也不无影响。

不过,醉心歌舞的盛况虽然有所改变,但作为人们宣泄情感的音乐,其蓬勃的生命力,仍在民间积蓄、流传。

在江南一带,就孕育出许多艺术精品。

众所周知,名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就从这里发源。

享誉世界的十大金曲,有两首在中国,这就是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

这两首金曲都产生在江南,它们在江南真是家弦户诵。

吴歌大多为情歌。

万历时期的挂枝儿,百分之九十的作品是倾诉私情的,其中尤以表达女性的情爱为最,表现出女性挣脱枷锁的强烈冲动。

明朝是提倡妇女守节最严酷的时代,然而就在这禁锢最严的时期,从吴歌中迸发出女性要求自主择偶的别样声浪。

这些女性不畏众议,不为利诱,敢于走出家门,出了事自己承担。

在吴歌里,被封建礼教长期压抑的人性,终于喷薄而出。

就连深锁寺院的尼姑、高龄的老妇,这些被禁锢最深的人群,都敢于冒人言之大不韪,为争取爱情亡命献身,这与正史宣扬的节烈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种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以吴歌的形式传播于乡间里巷,为妇孺童叟津津乐道。

这说明民间社会并不都受统治阶级意识的控制,理学家灭人欲的思想在这里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情喻事,是明清之际的时尚,吴歌中的一些情歌亦是如此。

它们以情为由头,或抨击时政,或把官府作为嘲弄的对象。

万历王朝的首辅沈一贯曾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

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扺掌剧谈,略无顾忌。

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

”这种民间的异端言行,是对封建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的抵制和消解。

________(摘编自刘志琴的《吴歌与人文启蒙——重识江南小调》)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歌产生的时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它流传到明清时进入全盛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被人们广为传唱。

B.“吴蔡讴”清丽委婉,听起引人入胜,于是,它在魏晋南北朝时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一种社交礼仪。

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钳制和完备的宗族规章制度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是汉唐张扬的时代个性在宋代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D.产生于我国江南地区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不仅在当地家弦户诵,即使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于吴地水上人家的渔娘曲“吴蔡讴”,一旦被改编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应该就不再具有原生吴歌的特点了。

B.汉族本同其他民族一样能歌善舞,但从宋代开始,人们不能再像以前劲歌狂舞了,汉族的歌舞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________C.明代那些以大胆追求爱情为内容的吴歌被传播于乡间里巷并受到热烈欢迎,这说明民间与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并不完全相同。

D.明清之际那些以情喻世的吴歌,作为不同于统治阶层的异端言行,对封建统治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必然会构成一些威胁。

3. 联系文本,谈谈吴歌的思想文化价值。

(3分)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20分)大师的由来[法]安·莫洛亚画家比埃·杜什就要画完那张药罐里插着花枝、盘中盛着茄子的静物写生了。

这时,小说家保尔·葛雷兹走进画室,看他朋友画了几分钟,大声嚷道:“不行!”那一位惊愕之下,抬起头来,停下不画了。

“不行!”葛雷兹又嚷道,“不行!这样画法,永无出头之日。

你有技巧,有才能,为人正派。

可是你的画风平淡无奇……现在作品比买主多,蠢货比行家多。

没成名的,不走运的,成千累万,你想想,怎样才能出人头地?”“靠苦功,靠真诚。

”“咱们说正经的。

那些蠢货,想要刺激他们一下,比埃·杜什,非得干些异乎寻常的事。

宣布你要到北极去作画啦,上街穿得像埃及法老一样啦,开创一个画派啦……否认存在什么动态或静态,白色或黑色,圆形或方形……发明只用红黄两色作画……”这时,飘来一缕奇妙幽微的清香,宣告涅夫斯卡夫人的到来。

这是一位美艳的波兰女子,她那深紫色的眼睛使比埃·杜什赞赏不已。

她订有几份名贵的杂志,这些刊物都不惜工本精印三岁孩童的杰作。

她坐下把腿搁在长沙发上,瞅了一眼画布,顺便摇晃了一下金黄色的秀发,娇嗔地一笑:“昨天,我看了个展览,”她的嗓音珠圆玉润,柔婉娇媚,“那是关于全盛时期的黑人艺术。

噢!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画家送上一张自己颇感得意的肖像画,请她鉴赏。

“蛮好。

”她用唇尖轻轻吐出两字,婉转的,娇媚的,然后,留下一缕清香,走了。

比埃·杜什抄起调色板,朝屋角扔去,颓然坐倒在沙发上:“我宁可去当保险公司跑街的……帮闲们只知瞎捧,走红的全是画匠。

那些搞批评的,不看重大师,一味提倡怪诞。

我受够了,不干了!”葛雷兹听毕,点上一支烟,想了半天,说道:“你能不能这样做,向涅夫斯卡夫人,向其他人,郑重其事地宣布,这十年来,你一直着意于革新画法……我写两篇文章,登在显著位置,告诉知识界的俊彦名流,说你开创了一个肖像分解画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