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魏娟
第十章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
第一节生态价值观 第二节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
第三节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完善
第一节生态价值观
一、生态价值观的涵义
二、生态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三、重构生态价值观的对策
一、生态价值观的涵义
1、生态价值(ecological value)是生态 环境科学术语,指哲学上“价值一般” 的特殊体现,包括人类主体在对生态环 境客体满足其需要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 判断、人类在处理与生态环境主客体关 系上的伦理判断, 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 独立于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系统功能 判断。
上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现代环境管 理必须是管理社会、管理经济和管理环境变化的 三维管理。管理环境变化途径,是常规地治理和 修复被污染和破坏了的环境。管理社会和经济途 径,是调控社会经济行为的环境效应或三者之间 的交互作用,目的是减少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 负荷,减轻管理环境变化途径的压力。
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论基础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
生态价值观就是处理生态与人之间关 系的价值观;生态价值的表现形式:包括 生态的经济价值、生态的伦理价值和生态 的功能价值三个方面。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 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任务之一,标志着我 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 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2、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 价值论基础
心理学角度的概念: 生态价值观,是指被个体或群体赋予了 社会或者个人意义的关于生态方面的观 念,这样的观念能使人在内心产生高兴 之类的积极情感体验,且在实践中愿意 付之以行。个体的生态价值观包含了个 体关于生态方面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 向成分。
生态价值观包括生态的经济价值、生 态的伦理价值和生态的功能价值三个 方面。
数据显示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河流 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有近7亿 多人的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1.7亿多 人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而且,由于 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致使许多 地方的地下水已经不适于饮用。
数据说明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人口 的迅速增长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向 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大量增加,环境 质量逐步恶化。目前,中国近三分之一 的国土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 二成为劣五类,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 干净的水,大气污染最严重的世界10 大城市中,中国占3座城市,一亿多城 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1500 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疾病和呼吸道癌症 。
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证明,如果仅仅依 靠管理环境变化的方式,可能会改善一 时一地的环境质量,但无法摆脱“先污 染后治理”的道路,无法从根本上和全 局上改善环境和推进可持续发展。
“三维环境管理”的思路与目前国际 上倡导的一体化环境战略思想是一致的 。“一体化”既强调了“综合”和“多 管齐下”,即从改善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和技术等影响环境的各因素和途 径入手,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 时,强调多种途径的统一协调和整体推 进。
以下四点已包含在上述内容
(二)强调对未来责任的关怀未来价值 观 (三)强调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价值 (四)强调人与自然关系平等的环境平 等观 (五)强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 持续发展观。
责任与公平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有制度 上的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而“责任 原则”和“公平原则”是环境文明制度 建设的基本原则。
人与自然之间始终存在着两种不 同的基本关系:
首先,从实践论(人本学)的关系看,人 是主体,自然是人的实践和消费对象。在这个 关系中,只有当自然物进入人的生产实践领域 ,作为生产的原料被改造时,自然物才具有了 价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资源价值”和“经 济价值”。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所引 发的后果,一方面使人获得了生活资料,满足 了人的消费需要与欲望;另一方面也使自然物 在人的生产与消费中被彻底毁灭,失去了其本 来的存在性。
地球生态系统是所有地球人的生存 环境,而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地区、 集团或个人的生存环境;同样,某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局部自然环境,也不是这 个国家或地区中的某些人的环境,而是 这个国家或地区中的所有人的环境。这 就是环境价值的“公共性”。
因此,如果某些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破 坏了自然环境,就不仅破坏了其自身的生存环 境,也破坏了所有人的生存环境,因而就是侵 犯了其他人享有这个环境的权利,即侵犯了他 人健康生存的权利。由环境价值的“公共性” 所引出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公平原则:任何企 业、个人为了经济私利对环境的破坏,都是侵 犯了他人享有环境价值的权力,这就是不公平 。
生态价值表现为:
生态的经济价值、 生态的伦理价值、 生态的功能价值。
“生态价值”概 念是“生态哲学” 的一个基础性概念 ,因而研究生态文 明,必须弄清生态 价值的含义。 十八大报告中第 一次使用了“生态 价值”概念,标志 着我党提出的“科 学发展观”已经超 越了西方建立在工 业文明基础上的不 可持续的发展观, 成为与生态文明时 代相适应的可持续 的“新发展观”。
谁为了经济私利破坏了公共环境,谁就应该为此 承担侵害他人享有环境价值权利的责任。责任原 则就是从公平原则引出的另一个重要原则。解决 公平问题,必须通过追问责任来实现:谁破坏了 自然环境,谁就应该为他的行为承担经济责任, 就应该受到惩罚,这才是公平的。
例如,如果要求有原始森林的国家或 地区不开发(砍伐)这些原始森林,那么, 享受这个公共环境的其他国家,就应该对这 些国家或地区给予经济补偿,因为这些国家 为了保护全人类的公共环境牺牲了自己的经 济利益
关于这一点,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 方针”,为的是“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以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
只有 减少人类 对自然的 消费,维 护自然生 态系统的 自我修复 能力,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地球上任何生物个体,在生存竞 争中都不仅实现着自身的生存利益,而 且也创造着其他物种和生命个体的生存 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生物 物种和个体,对其他物种和个体的生存 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价值)。
第二,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物种及其
个体的存在,对于地球整个生态系 统的稳定和平衡都发挥着作用,这 是生态价值的另一种体现。
如前所述,自然界对人具有两种不同的价 值,即“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或环境 价值)。环境价值具有“公共性”,即同一个自 然环境,对于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来说 具有同等的环境价值:它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同等 的健康生存的环境条件;这个环境如果遭到破坏 ,也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健康生存,对谁都没有 例外。
自然的“保存”实现的。
例如,森林对于人来说,具有“经 济价值”和“资源价值”。要实现森林 的这种价值,就必须把森林砍掉。只有 如此,森林才能变成“木材”进入生产 领域,以实现其经济价值。与此相反, 森林只有在得到保存(不被砍伐)的条 件下,其对人才有“环境价值”。当人 类把森林作为木材消费掉以后,森林以 及它对人的环境价值也不复存在。
世界银行计算,2020年以后,中 国仅为燃煤造成的疾病就将支付39 00亿美元的费用,占GDP的13 %。“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 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 式已使一些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 环境容量达到极限,造成了灾难性问 题。
要解决这种不公平,就必须追问造成这种“ 不公平”的责任问题:
第三,自然界系统整体的稳定平衡是人 类存在(生存)的必要条件,因而对人 类的生存具有“环境价值”。
详解 环境价值
人也是一个生命体,也要在自然界中生 活。人的生活需要有适合于人的自然条件:可 以生息的大地,清洁的水、由各种不同气体按 一定比例构成的空气、适当的温度、一定的必 要的动植物伙伴、适量的紫外线的照射和温度 等等。由这些自然条件构成的自然体系就构成 了人类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作为人类生存须 臾不可离开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的“家园”, 是人类的“生活基地”,因而“生态价值”对 于人来说,就是“环境价值”。
第四,在技术领域,主要任务是研发和 普及两类技术:一是环境污染治理和生 态修复技术;二是低资源能源消耗、低 污染排放和低碳等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 。
第五,在文化领域,要倡导树立生态文 明观,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伦 理。解决“法律授权不足、体制地位不 高、能力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问题,是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
对人而言,自然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与“环境价值”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价值 :自然的经济价值或资源价值,是一种 “消费性价值”。消费就意味着对消费 对象的彻底毁灭,因而自然物对于人的 资源价值或经济价值是通过实践对自然 物的“毁灭”实现的。
而“环境价值”则是一种“非消费性价值” ,这种价值不是通过对自然的消费,而是通过对
二、生态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的 重要内容
(一)强调对自然界义务的环境保护价值观
我国步入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期从环境与发展 关系的变化规律看,环境的变化不只是一个自 然过程,而且是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过程。 要解决这样一个“世界问题复合体”,不从政 治、经济、社会、文化及技术途径入手是难以 奏效的。
从经济价值看,
只要一个经济主体拥有对自然资源的使 用权,他就拥有处置这个自然资源的权 利,因为他无论如何处置这个经济资源 (如砍伐森林),都没有损害他人的经 济利益,对其他人在经济上都是公平的 。(此观点显然损害了他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