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立法行政立法是法制史中次重要的问题,但是鉴于其离我们生活较远,所以往往是掌握起来感觉比较困难的地方,再就是中国古代行政立法非常发达,所以掌握起来要有一定的条理性,主要着眼于机构的名称及其职责,重点掌握其沿革与前后变化,并掌握有特色的行政制度。
汉朝行政立法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掌握皇帝制度中枢与地方行政机构官吏制度监察制度皇帝制度主要体现其进一步神秘化,董仲舒鼓吹君权神授,重点掌握将皇帝的神圣地位法律化制度化的一系列措施: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所至曰幸,所进曰御。
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戎书。
中枢机构主要掌握其三公九卿制,及其各自职权,以及先后的沿革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佐皇帝,总理百政。
下设九卿,分管各种行政事务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为最高武官御史大夫:监察官之首,丞相之副,九卿之右。
要注意,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分散削弱了相权,注意此时三公名称与职能的变化丞相→大司徒:掌管民政财政和教育(徒伤悲)太尉→大司马:仍掌管军事(戎马一生)御史大夫→大司空:掌管土木营造(空职权)新的三公互不统属,直属与皇帝,九卿也改为三公分管对此变化从两方面评价:皇权加强的标志便于发挥政权组织机构的效能,行政机构完善的标志随着皇权的加强,皇帝侍从机构开始参政,最典型的就是以前在内廷掌管图书、秘籍奏章的尚书,逐渐被皇帝委以处理军国大事的权利。
此外,给予宦官以“中书令”称号,使之与闻国政。
至东汉,尚书台的职权不断扩大,而三公的职权不断缩小,以至于形同虚设。
尚书台的建立与完善,是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发展。
地方行政机构首先掌握汉朝初期郡县、王国、侯国并行的局面封国拥兵自重,做大地方削藩从汉武帝开始,藩国对中央的威胁才解除。
西汉地方行政机构为郡县两级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化大为小,缩小郡的辖区,增加郡的建制县以下设乡、里、亭,基层推行什伍编制的户籍制度。
东汉末期,西汉武帝设置的监察区“州”逐渐演变为一级地方独立的行政单位,从而形成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选拔官吏的方法主要有两个:荐举和考试(注意与唐朝对比)察举:掌握其定义,以及察举的人有哪些征召:掌握其定义与分类辟举:定义任子和荫袭:掌握其定义以及条件太学补官:注意汉武帝之后中央设立太学同时要掌握汉朝对做官者身份的限制,以及回避制度“三互法”考课制度:主要是上计的方式进行同时掌握其休假制度以及退休制度。
注意予告、赐告的不同,以及退休的年龄监查制度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和侍御史地方检察机关:司隶校尉和州刺史。
其中,司隶校尉“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司隶校尉主近京,刺史主地方注意汉代为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将地方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区派刺史一人,刺史在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副手)的领导下,依照“六条问事”行使监察权、注1、监察区不是一级政权注2、刺史职权不断扩大东汉时期,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尚书令在皇帝面前有专坐,成为“三独坐”,注意是哪三人唐朝的行政立法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掌握三省六部制(区别于汉代三公九卿)御史台官吏管理制度:科举、考课、致仕三省六部制属于唐朝中央政府组织体制,沿用隋朝,不同于汉的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表明封建行政体制走向完善和定型。
主要掌握三省名称与职权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皇帝诏敕和皇帝批准的各项政令,实际上是最高的行政机构(相当于现代的国务院)中书省:传承皇帝的命令,草拟诏书;经门下省审核驳正后交皇帝批准门下省:审核驳正御史台:中央最高监察机关,长官为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二人为副,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若干人组成。
台院的侍御史:地位较高,掌管纠察百官,弹劾违法失职,负责参与皇帝交审的案件殿院的殿中侍御史:主要纠察朝仪朝会,即活动的礼层面的监察,也参与案件审理察院的监察御史:品级较低,但职权广泛,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官吏。
玄宗时,令监察御史六人分别对尚书省六部进行监察,称“大察官”,明朝“六科给事中”即源于此唐朝官吏的主要来源:科举和门荫(注意与汉朝的沿革与发展)注意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的资格,参考的科目,且此时的考试一年一次通过之后并不马上做官,而仅仅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要想正式走上官位,还必须通过“释褐试”。
吏部择人之法有四:身言书判考课制度:从以下四方面掌握1、时间: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2、机构:小考由本司或州县长官主持,大考中,四品以下由吏部考功司负责,三品以上有皇帝裁决3、标准:四善二十七最(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则是根据不同的部门提出的二十七项不同的具体专业要求。
4、结果:根据善最,定上中下三等九级。
小考优者加禄,劣者夺禄,大考优者晋升,劣者降职唐朝致仕的年龄是70岁,除年龄外,身体状况也是一大考虑因素具体制度: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闻退休后,五品以上官吏仍旧给予半禄,其他官员也有永业田养老(注意,不是所有官员都保留俸禄)宋朝行政立法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掌握国家政权机构的调整官员选任与考课制度监察制度国家政权机构的调整方面要首先从总体上把握,宋初政治制度的特点在于厉行中央集权,尤其是通过机构间的分权与牵制,强化皇帝对政权机构的操控权和对国家事务的决定权宋初仍保留隋唐以来的三省六部制,但不使其有实权,而是以二府三司共治国事注1、其沿革注2、名称与职权中书门下:宋朝最高行政机关,长官为中书门下平章事,通常有两三人担任,二府分权实际行使宰相职权,同时进一步削弱相权,设副职参知政事枢密院:最高军事行政机关,长官枢密使与宰相品级相同制衡:枢密院虽掌军政,但枢密使枢密副使具不统兵。
这样军政移与枢密院,削弱了相权,使得枢密院和宰相相互牵制,防止专权;同时又使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盐铁司:掌工商收入、兵器制造又称计相,因为宋朝不使地方留税,全国三司度支司:掌财政收支、粮食漕运赋税尽归三司,以供庞大军费官奉赔款户部司:掌户口,赋税,榷酒中央政权机构经历过变革:由于分官受职,造成令出多门,效率低下。
神宗元丰年间改革官制,裁汰三司归户部,恢复了三省六部的原有权利,三省长官集体任宰相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在于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新设路一级地方政权,并使其权力一分为四,长官分为:经略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使、提举常平使,成为“四司”互不统属,相互监督,听命于皇帝2、路下设府、州、军、监为直属于中央的同级行政机构。
州级长官由朝廷任命文官任职,官职冠以“权知”以表明临时性,实行三年一换和籍贯回避制,另设置通判,与之联署公文,分知州权力。
州以下仍为县,由皇帝任命文官做知县。
官员选任与考课制度首先从大背景入手:宋朝为贯彻集权主义的政策,加强对职官的管理,无论任用调遣还是考课奖惩,都有严格的法制与程序任官方式:与前代有所发展,宋朝的选官途径主要是科举考试,此时的科举考试为三年一次。
但科举并不是唯一的方式,门荫仍然存在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1、录取和任用的范围较宽广,一经录用即可做官,考生门槛降低2、皇帝亲自考选的殿试成为常制,目的是避免考生与考官结党3、防止舞弊的措施:糊名(弥封)、誊录、回避,被明清沿用4、考试内容的变化:仍然侧重诗赋经义,但切近国家实际治理的策论受到重视,一改唐朝只考诗赋的做法,进士科增加了经义等内容,还设有明法科官制制度:1、差遣制盛行。
官、职、遣互有分别。
(注意分别是什么)2、差遣制的目的考课制度:1、机构:京朝官由审官院掌考,州县官由考课院掌考2、标准:四善三最(内容是什么)(注意与唐朝的变化,防止选择题偷换概念)3、时间:一年一次,三年为一任4、方法:磨勘制,(即定期考核);历纸制(类似于现代的考勤工作登记,规定官吏按日自记功过,交给上级主管监察制度从中央与地方两级检察机关及其名称职权入手掌握1、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台仍设台院、殿院、察院(沿革部分)察院监察御史职权最重,从两任知县的官员中选任,宰相不得推荐,宰相亲故,也不得任此官,须经皇帝批准,每月奏事一次,(月课),可以风闻弹人2、创新部分:将唐朝分属于中书省、门下省的谏官组成专门的谏院,负责提出建议。
与御史台配套,合称“台谏”,旨在分散宰相权力3、地方监察机关:设于各路的监司(转运使和提点刑狱使等)负有监察职能,州级政权的通判官称作“监州”元朝行政立法元朝行政立法相对于唐宋变化较大,要认真掌握从以下三方面掌握中枢和地方行政机构科举制度的变化监察制度的发展中枢行政机构:1、中书省取代唐朝三省2、枢密院3、宣政院1、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下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
长官由皇太子兼领,但一般不到职,左右丞及其他副职统称宰相,下设六部2、枢密院:掌军事,皇太子兼领枢密使,下设枢密副使和同知院事。
3、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及吐蕃地区军民政教事务,权力很大地方行政机构:形成行省、路、府(州)、县四级。
行省和路分别以丞相和总管为长官,府、州、县长官为尹。
各级行政机构都设有蒙古管事官达鲁花赤一人掌握实权科举制度(主要掌握其变革的部分)时间:三年一次等级:乡试、会试、殿试内容:结束诗赋取士的历史,首开以程朱理学为内容的经义取士制度,对明清影响很大监查制度(主要注意其变革部分)1、加强监察立法,注意仁宗时的《风宪宏纲》成为元朝监察立法的集大成者2、监察体制设置严密,并赋予较大权限。
中央:御史台,与中书省互不统属,官级相同,其职权是考察百官,监督司法,参与审判地方:设置两个行御史台(行台):江南(南台),陕西(西台)。
在中台行台之下,设二十二道监察区,长官肃政廉访司3、 重视加强对监察官本身的监督4、 体现民族歧视政策:监察官大多为蒙古贵族,汉朝官吏连担任地方监察官的资格都不具备明朝行政立法明朝的制度特点是极度强化君主集权,所以行政主度较前朝有较大变化明朝行政立法从以下几方面掌握中枢与地方行政机构官员选任制度监察制度中央:1、 废除丞相制度和三省制度,皇帝直接控制六部(并不是废除三省六部制)2、 军事指挥权分别由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掌管3、 御史台扩大为都察院4、 特设通政使司统一收发各部与皇帝之间的奏章文件,即连接皇帝与六部5、 六部尚书与通政使、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合称“九卿”6、 成祖时正式组建内阁,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同于原来的中枢机关中书省,首席内阁大学士成为首辅,实际上掌握丞相权利,但由于明朝后期宦官专权扩大,削弱了首辅权利,使其始终处于“辅臣”地位。
地方:1、 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府、县三级2、 各省设布政使司掌行政,按察使司掌司法和监察指挥使司掌军事,合称三司,同为一省长官,均直属于中央,相互地位平等,互不隶属,相互制衡,府设知府,县设知县,掌握地方行政司法官员选任制度,主要掌握其科举考试制度1、 生源条件提高:只有官学的学生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2、 机构设置:中央设国子监为最高学府学生称为监生,有地方官学选送,各府县均设官学,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