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打★号的为重点复习内容)第15章 动物的运动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2、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3、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
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
(鱼鳍的作用:胸鳍、腹鳍与平衡有关;尾鳍与方向有关;动力来自于尾部和躯干的摆动)4、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发达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跃;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 ★2、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3、骨的形态有: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4、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5、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
关节软骨 软骨层 骨松质 骨密质 骨髓腔 骨髓骨膜血管 长骨的结构骨质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6、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由水、无机盐和有机物三部分组成。
无机盐的主要成分是钙盐,使骨坚硬;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使骨有韧性。
7、骨髓: 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8、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9、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10、骨的成分和特性★11、关节的结构:(结合图形记忆)关节面 关节头 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窝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
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图注:①关节软骨,②关节腔,③关节囊,④关节头,⑤关节窝,⑥关节面 ① ② ③ 关节的结构 ④ ⑤ ⑥12、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与减少运动时的摩擦。
关节腔内的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13、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关节头、关节窝外有由结缔组织组成的关节囊,还有韧带加固。
14、每块骨骼肌是一个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肌腹: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15、骨骼: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两大部分。
骨、肋骨和胸椎共同构成胸廓,保护心脏、肺等器官。
髋骨、骶骨和尾骨共同构成骨盆,保护着膀胱和肠等器官,女性的骨盆还可以保护卵巢等器官。
★16、躯体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骨骼肌收缩时,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这一过程是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
骨骼肌大多附着于关节周围,一个运动通常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
其中屈肘与伸肘都是在两组以上肌群协调下完成。
17、运动所需消耗的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第16章动物的行为第1节先天性行为与后天学习行为★1、动物的行为: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
如动物的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的变化。
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与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自然选择)中逐渐形成。
★2、动物行为从获得的途径上分为:先天性行为(不依赖生活经验)和后天学习行为(借助经验经历)。
先天性行为又称本能行为,是生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自然进化而来,如:蜜蜂跳舞、酿蜜、蜘蛛结网、母鸡营巢孵卵、昆虫的趋光趋热行为、动物的抚育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则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行为,如:小狗算加法。
学习行为更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
(能判断或举例)3、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乌鸦见到稻草人前后行为的变化)。
第2节动物学习的主要类型1、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等。
(懂得举例和分辨)2、判断群体的行为是否是社群行为,就看它的行为是否为群体服务,如工蜂的“群起而攻之”从个体上来说是一种防御行为,从群体上来看,是一种社群行为,还有工蜂的觅食行为也是一样的情形。
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1、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
(懂得分辨)2、要明白做一些实验验证某一问题时的步骤:提出问题(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作记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经过推理总结作出结论。
那么为了减少偶然性,一般要设置一个对照组。
3、动物行为研究案例:4、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动物)施加外界影响。
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离不开观察法。
★5、动物在内外刺激下产生的活动表现叫做动物的行为。
第17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1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生态系统中包括的生物部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角色,其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必要的,绝对不能少的。
生产者——能自己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如绿色植物(主要)。
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主要是动物。
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给环境促进物质循环,如细菌和真菌。
2、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2)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3)对环境有好的也有坏的影响,如能促进植物繁殖和分布。
3、动物可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三大类。
★4、食物链——将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关系表示出来的链状结构。
〔书写时要注意的问题:A、食物链的书写一定要从生产者开始写,如羊→狼就不是一条食物链,因为没有从生产者开始写,正确的应是草→羊→狼。
B、注意箭头指向吃的一方,如狼吃羊,那狼是吃的一方,羊是被吃的一方,所以箭头指向狼。
C、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
D、食物链中越后的生物,数量越少。
〕5、生态平衡——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例总是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第2节我国的动物资源1、我国珍贵的国家一级动物:大熊猫、扭角羚、褐马鸡、扬子鳄2、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的开发利用;(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的影响。
第3节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1、动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方面。
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保护动物多样性就要从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进行。
★2、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5、我国已公布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第1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2、微生物的特征:个体小,结构简单,分布广,种类多,生长繁殖速度快,营养方式多样。
微生物的种类:单细胞微生物(细菌、支原体、酵母菌、蓝藻等)、多细胞微生物(霉菌、大型真菌等)、无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第2节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酶母菌——在无氧的情况下可将有机物分解成酒精,所以可用于酿酒;同时也能在分解有机物时产生二氧化碳,用于发酵面包。
2、乳酸菌——在无氧的情况下能将有机物分解成乳酸,用于制酸奶和泡菜。
3、醋酸菌——酿醋曲霉——制作酱和酱油青霉——制青霉素放线菌——制抗生素4、微生物能使人生病,主要方法有两个:1、寄生,产生致病物质,使寄主感染2、不寄生,但产生毒素随食物进入人体,使人得病。
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1节 人的生殖和发育★1、人的生殖系统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女性 是男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 最主要生殖器官 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 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精囊腺-分泌粘液 阴道-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 前列腺-分泌粘液输精管-输送精子阴茎-排精和排尿★2、受精及胚胎发育卵巢排出卵细胞→受精卵→胚胎→胚胎→胚胎→胎儿→新生儿精液(内含精子)〔注:1、新生命的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算起。
2、怀孕是从胚胎植入子宫内膜开始算起,时间为280天左右。
〕3、营养获得:植入子宫内膜前——靠卵细胞中的卵黄提供。
植入子宫内膜后——靠胎盘和脐带从母体中获得。
胎盘——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脐带——输送物质。
羊水——缓冲胎儿所受的压力。
4、人体发育的分期体内发育-从受精卵发育到成熟的胎儿。
体外发育-从婴儿出生发育到个体成熟。
人的体外发育可分为婴儿期、幼儿前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10-20岁)★5、青春期发育特点:(1)身高和体重突增(2)神经系统、心脏、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3)性器官迅速发育,出现了遗精和月经6、计划生育的目标: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
可通过节育和避孕来达到控制生育的目的。
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第2节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1、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变态发育(昆虫)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1)完全变态发育——如果昆虫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而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显著的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如家蚕、蜜蜂、蝇、蚊、蝶、蛾等。
(2)不完全变态发育——有些昆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而且若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相似,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如蝗虫、蟑螂、蟋蟀、蝉等。
【幼虫发育过程中,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会脱掉原来的外骨骼,这叫做蜕皮。
如:在发育过程中,家蚕要蜕皮4次;蝗虫要蜕皮5次。
】【①在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中,中间没有蛹期;而且由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很像成虫,只是体小无翅,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如蝗虫的若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
②蝗虫在三龄以后(即第三次蜕皮以后),翅芽显著;五龄以后,发育成能飞的成虫。
也就是说,三龄以前的跳蝻翅未长成,活动范围小,密集,因此,灭蝗应抓紧消灭三龄以前(即第三次蜕皮以前)的跳蝻。
】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青蛙的生殖和发育:(1)雄蛙有鸣囊(是发声的共鸣器),能够鸣叫(属于动物的繁殖行为),是为了招引雌蛙。
然后雌雄蛙抱对,各自将卵细胞和精子排入水中,在水中卵细胞和精子相遇完成受精作用,[体内受精一般是指受精作用发生在动物的母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