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氩氦刀冷冻消融肝转移癌

氩氦刀冷冻消融肝转移癌

307医院 肿瘤微创治疗科
影像 引导 介入 治疗
消融治疗作为主要的局部毁损治疗技术
血管性介入 非血管性介入
栓塞性治疗:TACE、止血… 疏通性治疗:PTCD、支架、引流… 药物治疗:TAI、门静脉灌注… 消融治疗:物理消融、化学消融… 机械治疗:腔道支架、囊肿引流… 其他治疗:放射粒子、腺病毒…
目前主要物理消融治疗技术
PFS、TTR等生存指标:采用 Log-Rank 检验 疗效的多因素分析: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 消融率、PFS的多因素分析:采用 Cox 比例风险模型
307医院 肿瘤微创治疗科
提纲
一、背景 二、目的 三、材料与方法 四、结果 五、小结
307医院 肿瘤微创治疗科
近期局部疗效
消融疗效评价
肝转移癌的冷冻消融治疗
提纲
一、背景 二、目的 三、材料与方法 四、结果 五、小结
背景
肝脏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 肝转移癌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肝转移癌局部治疗的意义得到肯定 微创介入技术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mCRC 2016 ESMO指南的启示:寡转移的局部毁损治疗
意义:肿瘤数目和转移部位局限,局部毁损可控制疾病,改变临床结局
特征: ☆ 一般转移部位≤2个(偶尔3个) ☆ 总体转移数目≤5个(偶尔更多) ☆ 转移主要在内脏器官(肝脏等),偶尔在淋巴结
治疗策略: 手术R0切除,或局部毁损治疗,将所有肿瘤(原发及转移)全部毁损 可以在治疗最初,也可以在全身诱导治疗后
毁损治疗:消融治疗技术—射频、微波、冷冻、海扶、立体定向放疗…
术后10月增强MRI
术后2年半增强MRI
氩氦刀冷冻消融:彭XX,女,51岁,肝转移癌, 乳腺癌
术前增强MRI 术后6月增强MRI
术后1月增强MRI 术后1年半增强MRI
兰XX,男,50岁,左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切除术后 肝转移
术前增强MRI
术中CT
术后1月增强MRI
提纲
一、背景 二、目的 三、材料与方法 四、结果 五、小结
临床或病理诊断为肝转移癌 根治性治疗:多发肿瘤≤3个,最大径≤3cm;单发肿瘤,最大径≤5cm 姑息性治疗:肿瘤>3个,和/或最大径>5cm 肝脏为主要威胁生命的转移器官 预计生存期≥3个月 可以定期进行增强MRI/CT检查及复查、随访 有正常的行为能力及言语沟通能力 知情同意
氩氦刀冷冻消融肝转移癌临床资料(2013-2015)
是否单发 是 否
复温时间 ≤5min >5min
PR
5(17.2%) 14(53.8%)
4(44.4%) 13(31.0%)
7(30.4%) 10(33.3%)
8(18.6%) 11(84.6%)
7(25.9%) 12(42.9%)
2(10.5%) 17(47.2%)
14(41.2%) 5(23.8%)
射频消融 RFA
冷冻消融 CA
微波消融 MWA
常用微创 消融技术
不可逆 电穿孔
IRE
超声消融 UA
激光消融 LA
消融治疗
肿瘤消融技术分类
物理消融
热消融:射频、微波、超声、激光… 冷冻消融:氩氦刀、液氮… 非温度消融:纳米刀、声动力
化学消融
溶剂消融:无水酒精、醋酸… 光化学消融:光动力治疗
主要冷冻治疗设备 --- 氩氦刀
5(7.7%) / /
4(6.2%)
/
//
5(7.7%) 4(6.2%)
/
1(1.6%) / /
1(1.6%)
SIR分级:A\B:轻度;C\D\E\F:严重 无治疗相关性死亡及严重后遗症 出现5例出血,均成功介入止血
霍XX,女,56岁,肝转移 右乳癌,现术后生存3年余
术前增强MRI
术后1月增强MRI
小结
氩氦刀冷冻消融肝转移癌近期有效率高 氩氦刀冷冻消融肝转移癌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氩氦刀冷冻消融患者耐受性好,不需麻醉 肿瘤的大小、数目影响氩氦刀的疗效 氩氦刀冷冻消融在肝转移治疗的时机值得进一步探讨 氩氦刀对远期生存的影响: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单病种研究 临床技术的推广:适应症选择、治疗规范化、循证医学研究等
N
CR
37
PR
19
失访
9
%
56.9 29.2 13.8
*CR:消融率100%,PR:消融率>50% 消融率:50%—100%,平均消融率:86%
完全消融率影响因素分析
肿瘤距血管的距离 >5mm <5mm
T2信号 等或低信号 高信号
T1增强信号 等或低信号 高信号
肿瘤最大径 ≤5cm >5cm
是否联合介入 否 是
<0.001 0.26
0.008 0.25
氩氦刀术后肿瘤局部无复发生存率
无复发生存率 1年(%)
N=56
47.7
2年(%) 36.8
3年(%) 36.8
中位PFS(m) 7.9
氩氦刀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 P<0.05
影响因素 是否单发
是 否 肿瘤最大径 ≥5cm <5cm
HR
95%可信区间
CR
24(82.8%) 12(46.2%)
5(55.6%) 29(69.0%)
16(69.6%) 20(66.7%)
35(81.4%) 2(15.4%)
20(74.1%) 16(57.1%)
17(89.5%) 19(52.8%)
20(58.8%) 16(76.2%)
P值 0.006 0.46 0.82
氩气:在20秒内冷冻病变组织至 -140C 氦气:快速将冰球解冻及急速升温 +40C
美国氩氦刀
氩氦刀治疗的技术特点
适应范围广 冷冻免疫 痛苦小 — 术中无需麻醉 止痛效果明显 多刀联合 — 消融体积大,成本低 术中易监控 — CT扫描冰球清晰 需警惕出血风险
提纲
一、背景 二、目的 三、材料与方法 四、结果 五、小结
冷冻消融结肠癌肝转移的现状
各类消融技术治疗肝恶性肿瘤的现状
2(3.1%) 0(0) 0(0) 0(0)
B
49(75.4%) 20(30.8%) 7(10.8%)
5(7.7%) 0(0) 0(0) 0(0)
C
D
EF
合计
3(4.6%)
/
/ / 62(95.4%)
/
/
/ / 48(73.9%)
3(4.6) %
/
/ / 25(38.5%)
/
/
//
7(10.8)
0(0)
P
3.4
1.1-10.4
0.03
2.8
1.2-6.5
0.02
氩氦刀术后肿瘤大小
肿瘤数目
氩氦刀冷冻消融并发症:SIR分级(可评价65例次)
并发症
肝功能损伤 疼痛 血小板下降 发热 出血 胸腔积液 感染
A
10(15.4%) 28(43.1%) 15(23.1%)
评价指标
主要指标: ➢ 局部无复发生存期(PFS) ➢ 局部复发影响因素
次要指标 ➢ 消融疗效: mRECIST (CR、PR、SD、PD) ➢ 完全消融影响因素 ➢ 安全性指标:并发症,参考SIR分级标准
307医院 肿瘤微创治疗科
统计学分析
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 P 值≤0. 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一般情况
患者总数
性别
男/ 女
年龄(岁) 中位值(范围)
肿瘤最大径(cm) 中位值(范围)
肝外转移 是 /否
联合介入 是/否
肿瘤数目 单发/多发
治疗性质 根治/姑息
KPS评分 中位值(范围)
N 65 22/43 55 (23-81)岁 4.8(1.0-11.3) 41/24 33/32 22/43 30/25 80(60-100)
原发肿瘤
乳腺癌 结肠癌 直肠癌 卵巢癌 胰腺癌 软组织肉瘤
原发肿瘤分布
例数
原发肿瘤
20例 胆囊癌
13例 胃癌
8例 肺癌
5例 前列腺癌
4例 肾癌
3例 子宫内膜癌
例数
3例 3例 2例 2例 1例 1例
氩氦刀: 治疗方法
多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进行治疗,或者联合超声 一般局麻即可 常规术前评估及准备 根据肿瘤部位选择治疗体位、穿刺途径,设计消融计划 CT引导下穿刺、布针、验证 实施冷冻-复温治疗×2周期 术中定期监测、适时调整 术后观察、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
研究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2015年行氩氦冷冻消融治疗的肝转移癌患者 一、初步评价
1、氩氦刀冷冻消融肝移癌的有效性 2、氩氦刀冷冻消融肝转移癌的安全性 二、初步分析 1、氩氦刀完全消融的影响因素 2、氩氦刀消融后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
提纲
一、背景 二、目的 三、材料与方法 四、结果 五、小结
氩氦刀冷冻消融肝转移癌入选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