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除报刊政治性差错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消除报刊政治性差错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2年第0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2,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2期)
Total No .302
收稿日期:2011—10—13
作者简介:李亚东(1973—),男,吉林公主岭人,吉林日报社,主任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学。

消除报刊政治性差错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李亚东
(吉林日报社,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党报编辑要尽量避免政治性差错,所以要注意几个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努力掌握好政策界限;用全面的观点来处理稿件,
防止片面性;防止过度描述消极的东西而造成不良影响;注意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

这就要求我们的党报编辑们不断提高政治觉悟,站在政治家办报的高度,挖“地雷”,拔“钉子”,举一反三,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关键词:政治性;差错;消除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2—0125—02
坚持政治家办报,说明了办报的政治意义。


于党报来说,意义尤为重大。

而对于一名党报编辑来说,
除妥善安排好各类稿件外,就是要保证稿件的见报质量,不要出现或尽量少出差错,尤其是政治性差错永远也不要出。

政治性差错从表现形式上来看主要分两类:一是直接陈述出来的,二是通过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

要消除稿件中的这类差错,不仅要
认识错误的不同表现形式,
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形形色色差错的实质,
能够将错误与正确区别开来。

为此,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事物的本质,努力掌握好政策界限
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具有它的质的规定性。

正是这种质的规定性把这
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区别开来,
这就是事物的本质。

只有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才能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
采取相应态度。

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就是建筑在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的。

对待不同条件下的不
同事物有不同的政策。

因此,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能不分情况,
一概而论。

来稿中常见的错误,就在于没有对事物进行具
体分析,模糊了事物的性质,不注意两个事物间的区别,因而在评论这一事物时,采取了错误的、不恰当
的态度,
背离了党的政策。

例如,2006年6月,《吉林日报》曾查堵住这样
一条分类广告
:“某某企业台独京字ˑˑ号营业执照及公章丢失”,这则广告中提到了“台独”二字,十
分敏感,且提法有误,应叫“企独”,明显违背了我国历来关于台湾的宣传政策,
一旦刊出,定会造成重大政治性差错。

有些稿件所以会混淆政策的界限,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事物不讲分寸,任意上纲,胡乱联想。

比如,把学术上的不同观点说成是政治立场的不同,把工作上的分歧说成是两人的不团结,在立“山头”
;爱打扮说成是精神污染;表扬现任领导班子就把所有成绩都说成是现任取得的,把前任说得一无是处,
如此等等。

二、用全面的观点来处理稿件,防止片面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物间相互联系,
又相互制约。

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一个全面、完整的统一体。

报纸在报道实际工
作的时候,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时候,要全面,防止片面性。

避免歪曲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要影
响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来稿中片面性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报道某一
事物时,不适当地突出矛盾的一方,或者为了强调矛盾的一方,就否定或忽略矛盾的另一方。

比如,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忽略思想教育;片面强调民主,忽略集中;片面强调个人功绩,忽略群众的作用和集体的智慧,或者反过来。

这就把矛盾的一方推向绝对化,使另一方失去存在的条件,在实际上也否定了矛盾
5
21
本身,因而是错误的。

片面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不注意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脱离时间、地点,条件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任务事物都是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着的,离开了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就无法正确认识事物。

报纸要发表的稿件,大都是报道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在某一个特定时间内的成绩、经验或问题的。

而稿子一经发表,读者对象就可能包括各个地区、各个方面。

因此,在报道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成绩,经验或问题时,讲清它们的条件是很重要的。

三、防止过度描述消极的东西而造成不良影响
(一)对于社会上的“小道消息”、谣言,对于怀有敌意的反动言论,不要不加分析地加以报道国内敌视社会主义的分子和国际上的敌对势力,出于反动目的,会对我国的形势、政策等各方面进行种种污蔑和诽谤,散布各种流言蜚语,有时也会传播这种或那种“小道消息”。

稿件涉及这些内容,都必须有所选择,不能有什么登什么,并且要有所批判,不能只是客观罗列。

(二)对于残暴的、淫猥的行为,不要作过细的、不适当的描写
时下常有较为媚俗的新闻,特别是社会新闻,为了要说明犯罪分子的罪恶,往往要报道犯罪分子的作案情况,比如作案的经过、作案的手段,以及作案的现场等。

虽然完全不涉及这些内容是不可能的,但要有选择,有节制。

(三)对于某些受害者以及某些失足者的姓名要加以隐匿
社会新闻在叙述某些犯罪行为时,往往要涉及作案的对象。

他们是受害者。

有的受害者的姓名可以披露,有的则要予以隐匿(特别是未成年人)。

凡是披露姓名会不利于当事人的,都不要予以披露。

可以只称姓,也可以用其他代称。

这样的例子在时下的一些都市报中十分常见,大部分媒体做得也很好。

应该说,这种必要的隐匿,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新闻道德。

(四)对尚未判决、事实又未查清的案件,报道要特别慎重,防止“报纸审判”
案例报道是法制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一些案件往往是在法院判决前就进行报道的,所谓“报纸审判”,即报纸在法院判决前对案件所作的评断。

虽然法院的审判不受报纸报道的约束,但报纸是面向大众传播的,能形成强大舆论,对当事人的精神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一些事实尚未查清,或存在争议的案件,报纸应避免“报纸审判”。

如果需要进行报道,只宜客观介绍案情,不要轻率发表评论,发表个人情感,更不能轻率认定被告有罪。

令外,此类稿件在报道时,最好能有相关部门的审核意见。

(五)防止间接地造成政治影响
在这一方面,绝大多数都不是主观故意造成的,只是疏忽了细节。

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单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求直观,在黑板上画了一幅中国地图,结果在给报社提供的照片上,正好有一个人的脑袋挡住了台湾。

这样的照片一旦在报党报上发表就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注意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
报纸是公开发行的,国内外的敌人往往把报纸作为他们获取情报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以,注意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是编辑的一项重要职责。

由其是在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国外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他们会抓住我们的一点点纰漏来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报纸上的其他错误尚可以采取各种办法来进行更正,而泄密的错误却是无法更正的,由于泄密造成的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我国的《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凡报刊公布、电台广播的新闻、论文、资料等,内容均不得涉及国家机密。

”《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对机密的范围作了规定,编辑必须严格遵守条例各项规定,防止报道泄密。

这就要求编辑要提高警惕,加强保密观念,克服麻痹思想。

要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来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判断。

有些事情,可以报道到一定程度,超过一定程度则为泄密。

例如,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战况,灾情等,有的只能笼统地报道,对其中的人名、地点,具体细节等则不能报道。

总之,机密的构成是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

编辑必须善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难于判断的,应该请示有关领导单位,不要轻率从事。

差错的类型多种多样,政治性差错有时更叫人防不胜防。

这就要求我们的党报编辑们不断提高政治觉悟,站在政治家办报的高度,挖“地雷”,拔“钉子”,举一反三,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创造一个和谐、正确、先进的主流舆论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颜烨.安全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甘险峰.现代报纸编辑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3]徐宝璜.老北大讲义:新闻学[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4]吴志坚.民族地区党报政治性差错防范策略[J].中国地市报人,2011,(4).
6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