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名字的由来最早记录我国东北长白山的史籍是战国和西汉初成书的地理书《山海经·大荒北经》。
书中称:“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肃慎是东北的古老民族,活动在今延边和绥芬河一带。
《后汉书·东夷传》和《晋书·四夷传》皆有“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的记载。
晋代以前长白山一直名称不咸山。
后魏又称“徒太山”、“太皇山”。
《魏书·勿吉传》载:“勿吉国南有从太山者,华言太皇,俗甚敬畏之。
”到了唐代,又改称为“太白山”,《新唐书》载: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
”长白山之名始于金代,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金史·世纪》载:“生女真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金代统治者认为“长白山在兴王之地,礼合尊崇议封爵,建庙宇”。
因此,在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十二月,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即其山北地建庙宇”。
大定十五年三月,奏定封册仪物,每逢春秋二季,择日致祭。
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十月,复册为开天弘圣帝。
到了清代,满族统治天下,长白山在满语里叫“果勒敏(长)珊延(白)阿林(山)”。
清朝以长白山为发祥地,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特命大臣觉罗武木纳前往长白山拜谒,回京奏疏,议封长白山神,每年遣使致祭。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皇帝东巡到吉林时,在松花江畔举行了隆重的望祭长白山活动。
清朝几百年间,将长白山列为封禁之地。
长白山古老而神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动人的传说。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勤劳而勇敢的先民就在这里筚路褴褛,繁衍生息,留下了许多神奇的故事。
白山的山名称谓,在她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几经苍桑,数易其名。
有历史记载以来,长白山第一个名称叫做不咸山。
据东周末期地理史书《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日不或,有肃慎氏之国”。
可见,早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不咸山就已经闻名遐迩了。
《晋书.四夷传》中称“肃慎氏,一名挹娄。
在不咸山北。
”《通典》中有:“挹娄即古肃慎,其国在不咸山北。
”不咸山是长白山最早的名称,这是历史、地理学家们的一致看法。
但“不咸”二字的缘由何在却至今难解,众说纷坛。
有人认为,“不咸”出自蒙古族先世东胡语“不尔干”的转音,“不尔干即为神巫,尊长白山为有神之山;”也有人认为,蒙古乃出自东胡系,东胡之称人为山戎,与长白山中隔东夷的貊,史书记不咸山时往往与东夷的肃慎并提,何得东胡系之族称今长白山为不咸山?据此提出,不咸山的名称应与肃慎族的语言或东夷语有关。
“不咸”可能是满语叫白罗聂·显乾”的音译省赂,意为“长白”。
清朝时期对长白山的考察汉、魏时期,长白山又有“盖马大山”之称。
在《后汉书·东夷传》东沃沮条下曰:“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
”《三国志·东夷传》亦云:“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滨海而居:其地形东北狭,西南长,可千里。
”上述史料中所指“东沃沮”系今图们江流域至朝鲜北境,为一东北至西南走向的狭长地带,其西南部与高句丽接,西部抵今长白山。
而“盖马大山”则应指今长白山。
据《吉林通志》卷十八记载:“长白山为汉西盖马县境之山,则魏志之盖马大山为长白山无疑。
”当时的盖马县境应为今浑江市,临江镇一带。
南北朝时,长白山又有“徒太山”之称。
据<<魏书·勿吉传>>记载“(勿吉)国南有徒太山,魏言太林间宿营皇。
”<<北史>>卷94,<<勿吉传>>亦载:“勿吉国南有徒太山者,华言太皇,俗甚敬畏之。
”<<新唐书·北狄传>>、<<隋书. 革末革曷传>>均作徒太山,<<北史>>中所说的徒太山的“徒”字,据考证,系徒太山的“徒”字之误。
唐朝称长白山为太白山。
据<<新唐书>>卷219<<黑水革末革曷传>>载:“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与高丽接。
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山,西北注它漏河。
”粟末水即今松花江上游。
<<嘉庆一统志>>卷六十七吉林山川混同条云:“今名松花江,源出长白山,北流汇嫩江、黑龙江等入海。
即古粟末水也。
”另据吉林山川长白条云:“古名不咸山,下名太白山,亦名白山。
”自辽、金时起,长白山之名开始普遍使用。
据<<契丹国志>>卷二十七记载,“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盖白衣观音所居”。
<<金史>>卷一百三十五记载:“黑水革末革曷居古肃慎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
”自此,长白山名世代相传,及至今日。
满语称长白山为果勒敏(长)珊延(白)阿林(山)。
山名源于长白山的独特风貌。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奉吉勘界副委员刘建封在对长白山进行了实地勘查后,著成<<长白山江冈志略>>一书,其中描写长白山“崔巍磅礴,蜿蜒于亚细腻亚东北隅,为一绝大名山。
......山上冬夏积雪,四时望之色白异常,故日长白。
”在<<抚松县志>>中有七言绝句一首,谓之<<白山积雪>>:“惟有白山极壮观,层峦高耸日光寒。
长白山是世人瞩目的神奇之地,她是一座与五岳齐名的圣山,其位于吉林省的东南部,是中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界山。
被世人称誉为“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
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中,唯有白山的纬度最高,其海拔和面积均超过国内的其他名山。
泰山海拔为1524米,衡山为1290米,嵩山为1440米,华山为2083米,黄山为1873米,而长白山为2749米,为国内中锋直观,也是欧亚大陆东部最高的山峰。
黄山全区面积2200平方公里,而长白山总面积8000余平方公里。
长白山不仅高大,它奇异的火山景观和质朴的民俗风光也堪称天下一绝。
长白山历史悠久,名称多变。
有历史记载以来,长白山第一个名称叫做不咸山。
据东周末期地理史书《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可见,早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不咸山就已经闻名遐迩了。
不咸山是长白山最早的名称,这是历史、地理学家们的一致看法。
但“不咸”二字的缘由何在却至今难解,众说纷纭。
长白山从一开始就被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汉朝时长白山被称为单单大岭,魏朝时称盖马大山,南北朝时长白山又有徒太山之称。
唐朝称长白山为太白山。
长白山这个名字是从东北的金代才有的。
金王朝认为长白山是女真族及其祖先的发祥地,封其为“兴国灵应王”。
从此,长白山名称世代流传及至今日。
清王朝称长白山为祖宗发祥之圣地,康熙皇帝1677年冬巡至松花江边时,遥拜长白山,封长白山为“长白山之神”。
康熙年间,长白山为封禁之地,封山祭祖。
雍正时又在吉林小白山建望祭殿。
乾隆1776年又一次对长白山区下令封禁,所以在大清帝国267年的历程中,一直都将长白山视为神山胜地。
满语称长白山为果勒敏珊延阿林(果勒敏为长,珊延为白色,阿林是山)拼凑起来,仍为长白山之意。
山名源于长白山的独特风格。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奉吉勘界副委员刘建封在对长白山进行了实地勘察后,著成《长白山江岗志略》一书,其中描写长白山“崔巍磅礴,蜿蜒于亚细亚东北隅,为一绝大名山,山上冬夏积雪,四时望之色白异常,故曰长白。
”在《抚松县志》中又有七言绝句一首,谓之《白山积雪》:“惟有白山极壮观,层峦高耸日光寒。
年年剩有峰头雪,皎洁偏宜月下看”。
可见,从前人们均认为长白山名称的由来与雪有关。
其实,长白山名称的由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长白山顶端覆盖着大量的白色浮岩,这是当年火山喷出的物质,当有些地方白雪消融后,露出的浮岩仍为爆发后淡黄色浅白色的火山渣覆盖在峰顶,远望一片洁白;二是山上有些山峰终年积雪,远望一片洁白。
长白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它不像中原许多名山那样,是经过人工雕琢和修饰而成的,长白山的胜景是天工巧成,完全是自然形成的。
长白山是东亚大陆最大的一个火山作用区,是中国最大的巨型复式火山,是我国东北境内海拔最高、喷口最大的火山,属活火山,历史上曾喷发过多次,近代平均二、三百年喷发一次。
在6亿年前,那时长白山地区曾是汪洋大海,经过漫长岁月无数次的造山运动,地壳上升,海水退出,地表重新露出水面,在阳光和雨水、气候等外力作用下,地面岩石遭受风化和破坏,最后长白山还经历了火山爆发和冰川的雕塑,形成今天的地貌景观。
目前长白山火山并没有死去成为死火山,只是处于休眠状态,称为休眠火山,即活火山。
据史料记载,自1957年以来,长白山火山曾有过三次小规模的间歇式活动,也就是距今离我们最近的三次喷发,时间为1597年、1688年、1702年。
长白山火山目前处于休眠期。
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山上,有多处温泉不断从地下溢出,这说明,地下仍孕育着巨大的能量。
据近代地震观测,长白山地壳相对稳定,仅出现过几次小震。
长白山目前尚无火山喷发的征兆,不过长白山仍为中国大陆最近50年最具危险性的火山,目前也还以每年4毫米的高度在增加。
长白山是欧亚大陆东部最高的山峰,由于其地貌、地质变迁、气候、土壤及生物地理位置等多项条件的综合影响,致使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完整,生物类型复杂多样,并且自然生态环境很少遭到人类破坏,是地球上保持着原始生态,保持着原始的自然平衡的少数地区之一。
长白山如同一座自然生态保持得十分完整的温带山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博物馆,其动植物种类繁多,恰似欧亚大陆北半部动植物资源的一个缩影,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科研学术价值,对于研究整个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化规律、对于发掘和培育更多的生物资源、对于研究欧亚大陆山地的地址、地貌土壤、气候、生物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白山在1960年就建立了以保护温带生态系统为主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1979年中国科学院沈阳林土所在这里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它是我国8个对外开放站之一。
1980年1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称为世界瞩目的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保留地之一,被誉为“天然博物馆”“物种储存库”。
1988年经林业部审定,国务院批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以长白山天池为中心的整个自然环境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性的自然保护区,全区贯穿于安图、抚松、长白三县境内,东南部与朝鲜相邻,总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
它是同纬度上原始状态保存最好、物种最丰富、生态系统完整的自然保护区。
在美国北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和加拿大北京往懂得这个生物链条上,由西至东生物物种越加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