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教学案例与评析
执教:襄樊市第一实验小学杨智勇
评析:襄樊市第一实验小学张鹏
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点,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
于是杨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现撷取以下几个练习片断。
片断一:
刚才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可四位天线宝宝却遇到了一个小问题,你们愿意协助他们吗?生答:愿意。
四位天线宝宝分别看到的是下面的一幅图。
可他们忘了自己坐在什么位置观察,请你上来协助他们找到自己观察的位置好吗?
师:谁愿意上来协助它们?
找一位同学帮拉拉,找到拉拉观察的位置并坐下。
师:她找对了吗?那咱们给他鼓掌。
然后分别找三位同学上来帮其他三位天线宝宝找坐位,找对后,其他同学为他们鼓掌。
评:选择学生们百看不厌的动画片《天线宝宝》故事来创设情景,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让同学们来协助天线宝宝选位置,又抓住了学生好胜好强的特点;让学们们亲自上来坐一坐,又抓住了学生们“好动”的特点。
通过这个系列的巧妙设计,学生积极参与,情绪高昂,学生空间观点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
片断二:
电脑显示笔记本电脑的背面,师说: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物体?
生略思考后,都积极举手。
生1:洗衣机。
生2:冰箱。
生3:笔记本电脑。
生4:化妆盒。
……
学生积极举手,充分发言后,师说:这仅仅一个物体,可你们却猜了那么多,谁能想一个好方法,让我们知道它究竟是什么物体呢?
学生思考后,有的学生和小组同学讨论。
生5:让我们看看它别的面。
生6:老师,你能把它转动一下吗?
师说:好,就按同学们说的,把转动一下。
(电脑显示动画)现在请你说说这是什么物体?
生7:镜子。
生8:化妆盒。
生9:笔记本电脑。
……
师:意见还是不一致,怎么办?
生:再转动一下(其余的学生都说对)。
电脑显示动画,转到正面时,有的学生就很高兴地说:笔记本电脑。
师:猜对的同学呀很高兴,没有猜对的也没关系,因为你们已经动脑去想了,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注意什么?
生1:观察物体时要全面的看。
生2:要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
生3:要仔细、认真的观察。
……
师:同学刚才说的都很好,我们要准确、完全的判断一个物体,就要从不同角度、认真、仔细的去观察。
评:设计悬念,让学生猜一猜,紧紧抓住了学生好奇的特点,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从而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渗透了唯物辩论的思想:“看问题要全面”。
也正符合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片断三:
师拿出一辆玩具小汽车,放在果子上,问:老师想看到你们看到的那一面,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1:把小汽车转动一下就能够看到?
生2:老师,你换们位置就能够了。
生3:老师,你把头伸到这边不就能够了吗?
生4:看到你看到的面,想一想,因为它们基本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好,可现在老师要看到那一面,哪一种方法更好些?
生1:把小汽车转动一下这种方法就好。
生2我同意这种说法。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生没有)
师:那如果这是一辆真正的汽车,哪一种方法更好些?
生1:换个位置观察。
其余的同学都点头说同意。
师:那我们在观察生活中观察物体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观察方法。
评:学生创新思维水平的培养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需要一个长期培养训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选择典型的题例,创设情境,激活思维,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理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情境。
杨老师讲的《观察物体》这节课,作了一个很好的尝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
教学中,教师就选择学生天天看的动画片《天线宝宝》来作素材,并巧妙设计了让同学们来协助天线宝宝们选座位这个需要学生亲自参与的环节,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在片断中,老师选择的又是学生爱不释手的玩具小汽车,这些环节片断的设计,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点,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设计了“上来坐一坐”、“猜一猜”、“想一想”等环节。
激活学生的思维,主动参与,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水平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