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实验报告(操作性实验)课程名称:应用光学实验题目:薄透镜焦距测量和光学系统基点测量指导教师:班级:学号: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1.学会调节光学系统共轴。
2.掌握薄透镜焦距的常用测定方法。
3.研究透镜成像的规律。
4.学习测定光具组基点和焦距的方法二、仪器用具1、光源(包括LED,毛玻璃等)2、干板架3、目标板4、待测透镜(Φ50.0,f75.0mm)5、反射镜6、二维调节透镜/反射镜支架7、白屏8、节点器(含两Φ40透镜,f 200和f 350)三、基本原理1.自准直法测焦距 如下图所示,若物体AB 正好处在透镜L 的前焦面处,那么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经过透镜后,变成不同方向的平行光,经透镜后方的反射镜M 把平行光反射回来,反射光经过透镜后,成一倒立的与原物大小相同的实象B A '',像B A ''位于原物平面处。
即成像于该透镜的前焦面上。
此时物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就是透镜的焦距f ,它的大小可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出来。
图1.2 自准直法测会聚透镜焦距原理图2. 二次成像法测焦距由透镜两次成像求焦距方法如下:图1.3 透镜两次成像原理图当物体与白屏的距离f l 4>时,保持其相对位置不变,则会聚透镜置于物体与白屏之间,可以找到两个位置,在白屏上都能看到清晰的像.如上图所示,透镜两位置之间的距离的绝对值为d ,运用物像的共扼对称性质,容易证明:ld l f 422-='上式表明:只要测出d 和l ,就可以算出f '.由于是通过透镜两次成像而求得的f ',这种方法称为二次成像法或贝塞尔法.这种方法中不须考虑透镜本身的厚度,因此用这种方法测出的焦距一般较为准确.3.主面和主点若将物体垂直于系统的光轴,放置在第一主点H 处,则必成一个与物体同样LM大小的正立的像于第二主点H '处,即主点是横向放大率β=+1的一对共轭点。
过主点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分别称为第一和第二主面,如图1中的MH 和M 'H '。
4.节点和节面节点是角放大率γ=+1的一对共轭点。
入射光线(或其延长线)通过第一节点N 时,出射光线(或其延长线)必通过第二节点N ',并于N 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过节点垂直于主光轴的平面分别称为第一和第二节面。
当共轴球面系统处于同一媒质时,两主点分别与两节点重合。
图1.4 透镜组光路示意图5.焦点、焦面平行于系统主轴的平行光束,经系统折射后与主轴的交点F '称为像方焦点;过F '垂直于主轴的平面称为像方焦面。
第二主点H '到像方焦点F '的距离,称为系统的像方焦距f '。
此外,还有物方焦点F 及焦面和焦距f 。
图1.5 测量基点示意图综上所述,薄透镜的两主点和节点与透镜的光心重合,而共轴球面系统两主点和节点的位置,将随各组合透镜或折射面的焦距和系统的空间特性而异。
实际使用透镜组时,多数场合透镜组两边都是空气,物方和像方媒质的折射率相等,此时节点和主点重合。
本实验以两个薄透镜组合为例,主要讨论如何测定透镜组的节点(主点)。
设L 为已知透镜焦距等于o f -的凸透镜,L.S.为代测透镜组,其主点(节点)为H 、H / ( N 、N /)),像焦点为F '。
当AB (高度已知)放在L 的 前焦点处时,它经过L 以及L.S.将成像A / B /于L.S.的后焦面上。
因为AO// A / N /,AB// A / B /,OB// N / B /,所以△AOB ∽△A / N /B ,即AB :o f -=A / B /:f ' 所以 ABB A ff o ''-='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量A / B /的大小,从而得到f '的数值。
因为是平行光入射到透镜组上,所以像A / B /的位置就是F /的位置。
F /的位置既然确定,而N / F /=f ',因此N /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把L.S.的入射方向和出射方向互相颠倒,即可测定F 和N 的位置。
本实验节点和主点重合,所以H 和H '的位置也得到确定四、实验步骤1.自准直法测焦距(1)参照下图,沿滑轨装妥各器件,并调至共轴。
物屏图案图1.6 自准直光路装配图(2)移动待测透镜,直至在目标板上获得镂空图案的倒立实像;(3)调整反射镜,并微调待测透镜,前后移动反射镜,使像始终最清晰且与物等大(充满同一圆面积); (4)分别记下目标板和被测透镜的位置a 1、a 2;(5)计算: 21a a f -= (6)重复几次实验,计算焦距,取平均值。
2. 二次成像法测焦距(1)按下图沿导轨布置各器件并调至共轴,再使目标板与白屏之间的距离f l '>4;图1.7 两次成像光路装配图(2)移动待测透镜,使被照亮的目标板(方空)在白屏上成一清晰的放大像,记下待测透镜的位置a 1和目标板与白屏之间的距离l ;(3)再移动待测透镜,直至在像屏上成一清晰的缩小像,记下待测透镜的位置a 2;(4) 计算:12a a d -= ;ld l f 4'22-=; (5)重复几次实验,计算焦距,取平均值。
3. 透镜系统基点测量(1)按照下图安置各器件,调整各光学元件同轴等高。
图1.8 透镜基点测量实验系统装配图(2)调整目标物(方形宽度h1)与标准透镜(上图中4号透镜,直径50mm焦距75mm )之间的距离为一倍焦距,即75mm 。
(3)在白屏和标准透镜之间安装节点镜头,移动节点透镜或白屏最终可在白屏上观察到清晰像。
量取像的大小h2 (4)计算像方焦距12h h f f -=' 像方主点H '位置即为从白屏向前测量f '。
(5)将节点架旋转180°,重复第3步,即可获得物方节点位置。
五、实验数据1.自准直法测焦距表1.1自准直法侧焦距实验数据2. 表1.2二次成像法测焦距实验数据3. 表1.3透镜系统基点测量实验数据六、实验结论与感悟(或讨论)思考题1、如何确保平行光管、待测物镜与测量显微镜三者共轴?先将平行光管、待测物镜与测量显微镜中心轴调到大致重合,然后调节距离使像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标记像的中心A,然后将平行光管旋转180调节元件使像屏上清晰的像的中心和A重合。
2、当精密测焦距时,对平行光管及测量显微镜有哪些要求?要求平行光管的像点和显微镜的物点重合。
在实验过程中,要务必保持各光学元件共轴,否则成像效果不理想。
通过这次实验加深了我对薄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成绩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实验报告(操作性实验)课程名称:应用光学实验题目:望远系统的搭建和放大率测量指导教师:班级:学号: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1)学习了解望远镜的构造及原理;(2)学习测定望远镜放大倍数的方法;二、仪器用具1.标尺2.干板架3.物镜(Φ50.0,f 150.0)4.目镜(Φ20.0,f 30.0)三、实验内容及原理望远镜是如何把远处的景物移到我们眼前来的呢?这靠的是组成望远镜的两块透镜。
望远镜的前面有一块直径大、焦距长的凸透镜,名叫物镜;后面的一块透镜直径小焦距短,叫目镜。
物镜把来自远处景物的光线,在它的后面汇聚成倒立的缩小了的实像,相当于把远处景物一下子移近到成像的地方。
而这景物的倒像又恰好落在目镜的前焦点处,这样对着目镜望去,就好象拿放大镜看东西一样,可以看到一个放大了许多倍的虚像。
这样,很远的景物,在望远镜里看来就仿佛近在眼前一样。
常见望远镜可简单分为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等。
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由一个凹透镜(目镜)和一个凸透镜(物镜)构成。
其优点是结构简单,能直接成正像。
但自从开普勒望远镜发明后此种结构已不被专业级的望远镜采用,而多被玩具级的望远镜采用。
开普勒望远镜:原理由两个凸透镜构成。
由于两者之间有一个实像,可方便的安装分划板,并且各种性能优良,所以目前军用望远镜,小型天文望远镜等专业级的望远镜都采用此种结构。
但这种结构成像是倒立的,所以要在中间增加正像系统。
图2.1 开普勒望远镜光路示意图为能观察到远处的物体,物镜用较长焦距的凸透镜,目镜用较短焦距的凸透镜。
远处射来光线(视为平行光),经过物镜后,会聚在后焦点很近的地方,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
目镜的前焦点和物镜的后焦点是重合的。
所以物镜的像作为目镜的物体,从目镜可看到远处物体的倒立虚像,由于增大了视角,故提高了分辨能力。
1、望远镜的视放大率当观测无限远处的物体时,物镜的焦平面和目镜的焦平面重合,物体通过物镜成像在它的后焦面上,同时也处于目镜的前焦面上,因而通过目镜观察时成像于无限远,光学仪器所成的像对人眼的张角为ω’,物体直接对人眼的张角为ω,则视放大率:tan 'tan ωωΓ=由几何光路可知:0'''tan ,tan '''e e y y y f f f ωω===因此,望远镜的视放大率:0''T e f f Γ=由此可见,望远镜的放大率γ等于物镜和目镜焦距之比。
若要提高望远镜的放大率,可增大物镜的焦距或减小目镜的焦距。
2、物像共面时的视放大率(实验室研究这种情况)当望远镜的被观测物位于有限远时,望远镜的视放大率可以通过移动目镜把像,,y 推远到与物y 在一个平面上来测量,如图2.2。
图2.2 测望远镜物象共面时的视放大率此时:''tan ',tan y yL L ωω==于是可以得到望远镜物像共面时的视放大率:()()010''''''e T e L f f y y f L f +Γ==-可见,当物距L1大于20倍物镜焦距时,它和无穷远时的视放大率差别很小。
四、实验步骤(1)按照图2.3组装成开普勒望远镜(物镜选择f150,目镜选择f30),调整光学元件同轴等高。
图2.3 望远镜系统装配示意图(2)将标尺安放在离望远镜物镜合适距离处,用一只眼睛直接观察标尺,同时用另外一只眼睛通过望远镜的目镜看标尺的像,移动目镜,使从目镜中能看到望远镜放大的和直观的标尺的叠加像。
一边轻轻晃动眼睛,一边缓慢移动目镜位置,使标尺与其像之间基本没有视差。
视场中标尺和像如图2.4所示,图中左边是像,右边是标尺。
图2.4 物及放大像示意图(3)测出与标尺像上n 格(上图中n=1)所对应的标尺上的m 格(上图m=6),则其放大率实验值为m ne =Γ,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测定物距L1(标尺与物镜的距离)以及目镜与标尺的距离L ,根据望远镜物像共面时的放大率公式计算望远镜放大率的理论值T Γ。
()()010''''''e T e L f f y y f L f +Γ==-(5)数据处理:表2.1 原始数据记录视放大率实验值Γe=(1+2+3)/3=9.03 (6)比较实验值与计算值,计算相对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