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的什么因素可使我们孩子聪惠更聪惠
聪惠是指智力水平高。
智力这个概念比较复杂,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智力,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认识能力,主要指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广义的智力,不仅包括人的认识能力,还包括人的实践能力,即人们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所述的智力是广义的,是人们所言的大凡意义上的智力,也可以称为“能力、才能”。
人的智力有高有低。
智力特别高的人被誉为“天才”;智力特别低的人被称为“白痴”。
天才和白痴都很少,大凡智力的人占人群中的绝大多数。
但我们要知道,人的高智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在后天的许多因素的作用下逐步提高形成的。
那么后天的什么因素可使我们(孩子)的智力逐步提高——聪惠更聪惠呢?
人的才能(智力)之发展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依赖于活动的性质。
实践活动的性质例外,人能力的发展结果也就例外。
例如,品茶、品酒的专家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发展了他们的精致鉴别能力;烂熟的研磨工人,在辨别物件空隙大小方面的感受性与大凡的人相比较,可以提高二十余倍。
实践给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课题,要求人们去完成。
完成任何课题,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它要求人们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地总结胜利的经验、失败的教训。
人的能力就是在这种过程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困难使人坚强,失败使人聪惠。
聪惠的人不是不失败,而是或事前多思、或事中灵敏、或善于从失败中接受教训而较少地失败。
有这么一些人,躺在自己的安乐窝上,不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整天想入非非,今天梦想一个发明,明天幻想一个创造,试图搞出一个一鸣惊人的奇迹来。
其实,这种人自以为是聪惠,实际上是最笨的人。
因为,人的聪惠才智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书,记述了人类历史,记载了中外历代积累的知识。
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全部在书籍中体现了出来,其质同金玉、价值无量。
历史上许多名人对书做了许多高度的评价,例如,“一本好书,胜似任何宝贝。
”“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说话。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自古以来,大凡有建树的人,几乎都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把书当粮食,当珍宝,爱不释手,甚至爱书如命。
书是知识的宝库;书是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高级营养品。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学习获得大量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才能,使自己变得聪惠起来。
为了使我们更加聪惠,发奋读书吧!读书可使人聪惠,也可使人愚蠢。
只有活学活用,读书才会使我们变得聪惠更聪惠。
宏伟的科学成果是永远不会出自那些懒汉者手中的,天才的发现也绝不会去叩拜投机取巧者的大门。
天才所取得的成果,是用辛勤的汗水、毕生的心血换来的。
客观事物规律性的宫殿,对于一切勤于实践、勤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人,大门总是敞开着的。
只要我们勤劳,就一定能增长才智,变得聪惠更聪惠。
请记住伟人的一些警句吧!“终生努力,便成天才。
(门捷列夫)”“我们所完成的任何科学工作,都是经过长期的考虑、忍耐和勤劳得来的。
(达尔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没有宏伟的理想,就没有宏伟的天才。
(巴尔扎克)”“一个人的目标越远大,他的智力就发挥地越充分。
(高尔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有了顽固的意志,就会积极主动地、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去学习,因而就会极大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使自己聪惠更聪惠。
假如我们有了“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坚强信仰,我们能不为之积极主动地、刻苦勤劳地工作、学习吗?如果我们刻苦努力地工作与学习了,我们的经验、知识、才能能不大大地增加和提高吗?我们能不越来越聪惠吗?请看:“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信仰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马克吐温)”“如果把人生比之为杠杆,信念则好像它的支点,具备了这个恰当的支点,才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人。
(薄一波)”
兴趣是学习的强健动力和内在力量,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凡是有剧烈兴趣的学科,学业成绩就明明地好,并且学地活,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
兴趣对智力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
兴趣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兴趣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强健动力,也是实践活动的强健动力。
凡是与自己兴趣相符合的实践活动,就简易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使人轻松愉快地从事某种活动。
我认为:痴迷什么,将会聪惠于什么;心爱使人聪惠;天才来自于痴迷。
请记住高尔基关于天才与兴趣的名言吧: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心爱感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就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心爱而已。
人最大的聪惠,就是认为自己不聪惠。
只有认为自己愚蠢的人,才会变得聪惠。
要想使自己聪惠,首先得会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在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方面的不够。
只有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够,在灵魂深处有着谦逊之心,人们才会时时事事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若认为自己已经很聪惠,而自高自大,骄慢自满,他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吗?“虚心使人进步,骄慢使人落伍”,就是此意。
牛顿是宏伟的科学家,由于他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博得了人们的赞叹。
他从试验和观察出发,力求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像许多科学家一样,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
但由于时代等条件的限制,他又是一个形而上学者。
因此他认为:自然界的体系是安定不变的,太阳系在开始就是如此,不存在自身的演化过程。
这样,他虽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及天体的一些运行规律,但由于形而上学哲学思想的禁锢作用,他无法寻找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量源泉,于是便向上帝求援,硬说上帝对行星做了“第一推动力”之后,行星才开始绕日运动。
就这样,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又把牛顿推进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牛顿晚年,埋头于神学研究,写了许多神学著作。
他有宏伟的发现,却摆脱不掉上帝的主宰,旷费了后半生。
真是令人深思和遗恨!
易见质者聪,易见律者明。
愚蠢的人只会看到现象,聪惠的人很易看到本质。
英明在于看得远,聪惠在于看得深。
要想不被现象蒙骗而发现本质靠的是多思,要想不被乱象迷惑而发现规律靠的还是多思。
多思、多思,只有多思,我们才能聪惠更聪惠!
另外,还有合理用脑、营养大脑等等可使我们聪惠更聪惠。
愿我们和我们的孩子聪惠更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