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料 : 也称历史资料,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材料,广义的史料应包括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一切痕迹。
狭义的史料是指文字史料。
2.史料学 :是研究史料的潮流、价值和利用方法学科。
3.五经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4.十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5.《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作者西汉淮南王刘安门客。
是一部以道家思想总结先秦诸子学说的著作。
从中可以了解汉代前期分封势力的政治活动和思想特点。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书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
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6.《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撰。
他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墨显学的“天命”思想,又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从而构造出一整套以“天人感应”为中心主义体系,此书即是阐发他思想的代表作。
在西汉中期,战乱频仍的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
为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便应运而生。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所着的《春秋繁露》中。
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7.《盐铁论》西汉后期政论文集。
原为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后经桓宽整理而成此书.详细记载了在西汉昭帝始元六年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与民争利”问题展开辩论。
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在经济方面要求“罢盐铁、酒榷、均输”。
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武器,讲道德,说仁义,反对“言利”,认为实行盐铁等官营政策是“与民争利”。
会议结果,废除了全国的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
《盐铁论》的议论从实际出发,针砭时弊,颇中要害;语言简洁流畅,浑朴质实。
另外《盐铁论》采用对话体的写法,并且各篇之间互相联系,在古代散文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8.《魏书》: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北齐魏收撰。
由于诸家北魏史亡佚,故此书为研究北魏史的基本资料。
志的内容价值较高,首创《释老志》,记载有关佛教、道教的源流和北朝的宗教活动,以记佛教为主。
它叙述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详细记载了它在北魏的兴衰史。
重姓族,崇佛教,这正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历史特点。
是研究宗教史的史料。
《魏书》被有些人称为“秽史”。
评为“秽史”主要还是因为魏书考证引用之不精确治学不严谨的缘故。
此外魏书多取不可信之言论,魏书十志内容疏略不管纪传和志,魏书都载入大量无关重要的诏令、奏议,以致篇幅臃肿。
9.《清史稿》:民国赵尔巽、柯劭忞等主修。
对清代的大量史料进行了初步整理,反映了清代重要史事为后人研究清代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应该肯定的。
但参与修史者多为清朝遗老,他们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叙述清朝历史,书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的封建正统思想。
其次,当时清朝的档案尚未清理,修史者只能根据原国史馆中的稿件和有关史籍,不能直接利用原始档案,故价值较逊。
再次,《清史稿》成书时,国民党的北伐军即将入北京,仓猝付印,未能对全书统一修改和认真校勘,故史实、人名、地名、年月日的错误遗漏比比皆是。
10.《东观汉记》:东汉正统史家班固等人撰。
曾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唐以后失传。
范晔《后汉书》以此书为基础写成,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部分佚文。
《东观汉记》经四次修订成于众人之手,经几代人不断递修才成书。
直至东汉以后,仍有续补。
但无一人对此从头至尾进行整理加工,形成“著述无主,条章靡立”的现象,所以各篇之间,详略不一,笔调不一。
但由于《东观汉记》是官修当代史,修史者拥有丰富的材料来源,从起居注到私家著作,都可以直接取材,故保留大量原始材料。
11.类叙法:史书比类叙事的方法。
即类叙数人于一传。
始于班固《汉书》﹐如《鲍宣传》后历叙一代清名之士纪逡﹑薛方﹑郇城……曹竟等。
其后史书多采用此法叙事。
12.《国榷》:为记载明朝历史的编年体史书,明末清初谈迁撰。
本书以实录为本,但对实录中避而不谈的重要史实进行补充。
对一些重要事件﹐常以个人和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
其史实注意考订精审﹐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或参考价值。
万历以后七十多年的历史﹐以及建州女真的发展和后金同明的关系的记载﹐尤为他书所少见但书中叙事有的过于简略,有的事件前后记叙重复且说法不一。
另外,封建正统史观、儒家天命论、佛道等迷信思想,在书中也有浓重反映。
由于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成为禁书。
13.实录:按照年月日编排史料而兼载人物传记的史属于最基本的编年体书籍。
14.《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撰。
文字全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只是撰写方式改易。
取《通鉴》所记之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
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
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
因改编自《通鉴》,所以史料分布情况大致相同,且保持了《通鉴》作为一部政治史的特点。
《通鉴纪事本末》也有它的缺点。
首先表现在取材上,因《资治通鉴》本来就是一部政治史,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记载比较少。
总之,《通鉴》有的,它不一定都有,《通鉴》没有的,它也没有。
其次,《通鉴纪事本末》记述的事与事之间没有联系,对于整个历史不能勾画出一个发展的线索,因此,它只能记述了“治乱兴衰”的现象。
还有,《通鉴纪事本末》具有明显的敌视农民起义和大汉族主义的思想15.《蜀鉴》 :南宋郭居仁撰,记事上起秦取南郑下迄明中叶有关用兵之事,总结军政得失,地形之险易,叙次特详。
书名《蜀鉴》者,盖鉴古戒今之意。
从这一点来看,本书又可作为战争史来读,是治军事史者可贵的资料。
16.《滇考》 :清冯苏撰。
记云南地方史,上起战国庄王滇,下迄清初平定云南。
17.《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编,全书分类选录先秦至梁各种诗文,除诗赋外又有诏、册、奏记、铭、墓志等大量应用性文章,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全书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尤其是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
但由于分类过于碎杂,因而也遭到后世一些学者批评。
《文选》的选录标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这一标准的着重点显然不在思想内容而在于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这样的艺术形式,但它为文学划定了范畴,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对文学的独立发展有促进作用。
从选录的技术角度来说,《文选》也存在缺陷。
书中入选了一些伪作同时,书中还有不少误标序文以及误标题目的情况。
18.总集:记录各家作品的著作集,它即可包括一种体裁,也可包括多种体裁。
19.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20.会要:分类记载某一时期或某一朝典章制度的专书。
21.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22.别集:它是汇集私家作品的著作集,它的作者一般仅限于一人。
23.涉及南明政权的史料:明季南略罪惟录南疆逸史小腆纪传永历实录简答1、史料的特点:a非有意保存者占大多数 b 史料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c史料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主要看人们的需要和远见 d残破而不完整,失去了远多于保存者 e散乱杂糅,真伪并存2、史料的分类实物史料:指一切与人类有关的实物遗迹。
如古代建筑、衣物、器皿、饰品口传史料如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史诗歌谣。
文字史料如官修史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说,谱牒,野史笔记图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漫画,纪录片。
3、文字史料根据载体不同的分类:甲骨文史料金文史料帛书史料简竹史料石刻史料典籍史料。
甲骨文史料:传统上主要是指以甲骨为载体的文字史料。
因这种文字锲刻或书写在龟甲兽骨上面,故过去又称甲文。
它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文字资料。
金文史料;即以金石为载体的文字史料,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石文多指碑刻,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秦国的石鼓文和秦始皇颂扬功德的刻石。
金石史料是我国古代史料的一个重要构成。
帛书史料和简竹史料:即以竹木简牍和丝织的缣帛为载体的文字史料,它是我国古代史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纸未发明或者未普遍流行以前,书写材料主要为竹木简牍和缣帛。
简帛之书在中国古代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作用,但由于材料易于朽烂,难以保存,因而从前没有寸帛片简考辗转流传下来。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简帛都是近世以来依赖考古发掘得到的。
例先秦时期代表有银雀山汉墓竹简、马王堆汉墓帛书石刻史料:包括石经墓志铭和木崖石刻大足石刻典籍史料:一种纸质文献。
史记4、《诗经》的史料价值《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内容包含体裁“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描写了劳动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生活处境和人间疾苦。
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诗歌,表现妇女受到的压迫。
也有一些诗描写劳动人民和谐欢乐生活。
雅:分大雅、小雅。
大雅是西周贵族作品,反映多是西周王朝兴起的事和农业生产方式,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小雅除贵族作品外,有部分民间歌谣,反映的都是西周末期统治者昏庸,人民的悲怨。
颂:都是贵族作品,内容主要是歌颂祖先神灵和统治阶级功能的,其中有些诗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语言大胆而清丽,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
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它是无愧于人类文明的,值得我们骄傲的。
5、列举宋明理学及反理学著作。
理学:《河南二程全书》、《朱子语类》、《王文成全书》反理学:《陈亮集》、《习学记言》(南宋叶适撰)、《焚书》、《续焚书》(明李贽)、《明夷待访录》(清黄宗羲)、《读通鉴论》(清王夫之)、《孟子字义疏证》(清戴震)6、论述前四史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