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升华与凝华 》评课稿3

《升华与凝华 》评课稿3

《升华与凝华》评课稿
刘兴蓉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评的是罗静老师上的《升华与凝华》一课。

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与指正。

本节课教学设计优化上创意好,实验创新上效果好,教师与学生真情交融、情感投入到位。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有许多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亮点很多,我们从掌声中可以看得到,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

今天,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评析:一个是成功之处,另一个是不足的地方。

先从成功的方面来看:
第一,这堂课的头开得很好。

由西游记的视频片段作为开头,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西游记可以说是男女老幼都喜欢的电视剧,尤其是那里面的仙境般的画面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

在观看之前,罗老师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仙气”也就是白气,这样学生就不只是看热闹,而是联想到可能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关,同时使学生有了更强的好奇心了:原来那么动人的电视剧画面还与我们物理有关。

学生带着这样的想法当然愿意好好的学习这节课了,甚至愿意好好的学习物理这门学科了。

从这个开头来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给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埋下了伏笔。

在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即升华和凝华学习之后,再分析西游记里的“仙气”的形成过程,这也形成这堂课的首尾呼应。

第二,实验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实验能把平时老师常用语言描述的一道而过的东西变成现实,这对于学生对于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震撼。

本节课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固态和气态之间能否直接相互转化”。

整个实验探究过程设计了几个环节,即: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而且还有温馨提示来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这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在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完仪器后,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教师语言强调到位,安全工作放在第一。

学生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看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即加热过程中,固态碘变成了紫色的气态碘;冷却后,气态碘又变成了固态碘,中间并没有经历液态碘的状态。

学生看见这个明显的实验现象,都很兴奋,正确的认识到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发生相互转化的。

通过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不仅很顺利的实现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的教学,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最好的方法,即科学探究实验法;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掌握本节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罗老师做得全面、具体、适宜
目标是人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就越高,效率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

这节课上,罗静老师首先把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写在黑板的右上角,对学生起一个主导作用,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干什么,要掌握什么。

其次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又有具体的小目标。

比如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要做什么环节、实验中要注意观察现象,实验之后要得到什么结论;又比如在分析西游记里的仙气缭绕的问题等等。

从知识与技能目标上看,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规律和结论的能力等。

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看,学生亲自体验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总结实验规律和结论,得到升华和凝华的定义;通过列举生活中大量的有关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以及吸热放热的分析,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罗老师的指导下,做中学、学中做。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看,通过对各种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验物理来源
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

这堂课在教学目标方面体现出了学科特点;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八年级学生年龄实际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课堂上尽快地接触到升华和凝华这一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了充分的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练习得到巩固和强化。

第四,从教学设计方面来看,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罗老师在难度和深度的把握上,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首先,对已经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复习,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探究,罗老师把探究环节给打在了屏幕上一步一步的走,这对八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探究很有必要,有一个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第三,在升华与凝华这个重点内容教学之后,对开始播放的视频里仙气的分析,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第四,学生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列举和解释是对本节课难点的突破。

其实,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

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阶段。

这节课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是本节教学过程的中心,这个实验能够让学生直观看到碘颗粒直接变成了紫色的气体,之后又变成碘颗粒附着在玻璃内壁上。

由实验得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条件,然后再由规律分析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盲目、简单的认识问题上升到有理有据的理解问题,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

讲述内容时按照“实验探究—结论—应用”的程序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有层次,脉络清晰。

这堂课我认为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
第五,在教学过程中,罗老师正真体现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整个教学过程中,罗老师说的少,学生做得多,说的也多。

从复习已经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开始,主要是学生在活动。

尤其是整个新课教学过程,硬是把“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发挥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结论的得出,也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的举例和解释也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

课堂上,罗老师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如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等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协调的能力。

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分析物质三态之间的六种物态变化,以此来培养学生整合知识和区分知识的能力。

通过及时表扬来肯定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整堂课打破了以往的一讲到底满堂灌或者一练到底满堂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一堂高效率的教学课。

不足:
1、如果习题容量再大一些,难度上再增加些层次感,效果会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