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一到五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人教版必修一到五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整理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围郑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

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4.《战国策》: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12策。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5.至易水..上,既祖.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荆轲刺秦易水诀别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扬名天下。

后人常用“易水”代指荆轲或易水歌。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变徵、羽声: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7.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乃朝服,设九宾..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失礼,并延引上殿。

9.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陛下: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10.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1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

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类。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2.沛公欲王关中..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13.季父、亚父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姐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亚父:对对方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14.毋内诸侯..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15.项王、项伯东向坐东向: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左卑右尊。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长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文中项王的座次最尊,张良的座次最卑。

1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17.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都尉: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都尉一职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的战事中。

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

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代,都尉的地位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总体低位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而且职务虚化。

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整理1.岁在癸丑..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之初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古人也用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第三个月即最后一个月。

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修禊..事也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郗游,以祈福消灾。

禊,一种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4.七月既望..既望: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

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

如每月第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5.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为二十八组,称二十八宿,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

斗和牛都在其中。

斗宿,就是北斗七星,大熊星座的七颗最亮的星,勺子状。

牛宿,有星六颗,即摩羯座六星,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6.寄蜉蝣..于天地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7.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梵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我国许多地方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华阴”“河阳”等。

9.临川王某.记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做“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必修三古代文化常识整理1.庠序:庠、序,都是学校。

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2.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成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的人。

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

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4.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5.黎民:即“平民”“众民”之意。

也称“蒸黎”“黎元”等。

6.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

黔,黑色。

据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故名。

7.布衣:即平民。

古代平民穿麻衣葛布,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8.氓隶:下层平民。

9.君子:特指有学问的人。

10.巫医:古代巫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11.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12.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13.神明:①天地间神的总称。

②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③人的精神。

14.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15.六艺:①指六经:《诗》《书》《礼》《易》《春秋》。

《乐》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②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16.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17.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

18.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19.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20.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

21.中原:中原最基本的意义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这一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22.四海:泛指天下,以中国死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但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23.六合:①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②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

24.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

25.合从: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

26.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27.胡人:狭义就是指匈奴人,后泛指北方少数民族。

“胡”是古代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自称。

28.蛮夷:泛指华夏中院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古代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29.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30.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也是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31.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32.鞭笞:古刑罚。

33.风骚:①原指《诗》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借指诗文、文采。

②体态俊俏美好。

③也指人风流放荡。

必修四古代文化常识整理1.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2.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3.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4.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

5.丈人:古时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6.斋戒:旧时祭祀鬼神时,穿整洁的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不妄行动、不狂言戏笑等等),以表示虔诚。

7.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戚”连用,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8.持节: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9.后土:相对皇天而言,指地神。

10.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整理1.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2.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3.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7.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8.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9.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物,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10.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11.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科举制出现后,秀才指科举制功名中的一种。

12.东宫;太子住所,所以常用来指太子。

13.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14.伏惟: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15.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

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就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表、奏、议。

相关主题